书城自然山川锦绣:地理卷
5476500000001

第1章 地理概貌(1)

(第一节)甘肃缘起

甘肃省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而得名,简称甘。因本省大部在历史名山陇山(主峰名六盘山,海拔2945m)以西,公元前280年的周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在省境始置最早的郡级政区“陇西郡”。唐代始置当时全国最大的道级政区“陇右道”(古代以西为右),因此历史上又以“陇右”作为本省特称,简称“陇”。

甘肃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就有人类在甘肃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地质地理与考古学者,先后在本省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河西内陆流域诸河谷阶地上,均发现过较多的史前人类的文化遗址。特别是境内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4000年),省内各民族的文化已相当发达,因而留下了一大批彩陶与细石器共存的文化遗址。发育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系统,在省境泾渭河谷、河湟谷地、洮河、西汉水二至三级阶地以及河西走廊绿洲区皆有很多发现。所不同的,是本省新石器文化与黄河中下游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不同系统,因此有人将之列为黄河上游的史前文化类型,以突显其在中国史前文明及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如距今7800年到5000多年前的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所发现的殿堂式建筑群、烧制陶器的窑址,彩绘绚丽的陶器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明当时的甘肃居民已创造出了使人惊叹的远古文明。1923年于临洮县马家窑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反映了距今5000到4000年前甘肃地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证明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渔猎和采集的多种经营已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特色,因之被称为甘肃型仰韶文化。这些史前文化,彩绘陶器出土数量庞大、造型精美、色彩鲜艳,使甘肃赢得了“彩陶之乡”的美称。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甘肃曾是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南亚各国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过区,在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省现有汉、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维吾尔等10多个民族,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息。2007年全省总人口约为2606万人,居全国第21位。人口的平均密度为60人/km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多西少,80%的人口居住在黄河以东约占全省1/3的土地上。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本省属地广人稀之地。

(第二节)地理位置

甘肃全省面积40.74万km2(不含未定面积),在目前全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及四川六省区,居第7位。省境轮廓似哑铃状,两头较大,中部狭长。整体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延伸达1655km,南北宽530km。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图1.1)。东接陕西,省界部分以近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与六盘山南段为界,部分横越秦岭及泾、渭、嘉陵江诸河谷;南邻四川,主要以黄河河曲段、岷山主脉及其东南延伸的摩天岭为界;西连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一、祖国版图的地理中心

就自然景观而言,地球上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也难分优劣。但一般来说,领土辽阔的国家会拥有较多独特的自然景观。甘肃拥有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远不如新疆等省区,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却拥有多样的独特自然景观。

一般地理文献习惯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合称西北地区,但事实上,我国大陆部分的地理中心位于甘肃中部兰州市区。根据1∶6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测算,大块陆地的几何中心大概在103°25ˊ,北纬35°47ˊ,恰落在兰州市域。由兰州向国境最遥远的东北极东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的黑瞎子岛)引2800km的直线作为半径,则全国大陆及主要岛屿皆在此圆周内。除正北方距蒙古国仅640km外,其余任何方向,距国境均在1400km~2500km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大城市更居于全国的几何中心了。陕、宁两省区均位于这个中心以东,甘肃省亦有小部分在此中心以东,而大部分位于中心之西北。早年孙中山先生曾称兰州为“陆都”,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地位有极高的估价,原因亦在此。还有很多的社会知名人士,包括一些港台记者也都承认兰州居全国地理中心。我国版图地理中心在兰州市区,这无疑是一稀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二、国家地理的重要界线

甘肃省河西地区可归属亚洲中部,省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等则属东亚。亚洲中部指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西及西伯利亚以南的广阔地域。亚洲中部—东亚分界线在地理学上是一条重要的界线,作为内外流域的分水岭,此线以东河流统属太平洋流域,线以西河流则多为内陆水系。甘肃省位于上述界线两侧这一特点,使得它成为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和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孔道。

地理学上著名的“瑷珲—腾冲线”,则通过甘肃的陇东和陇南。它是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它将中国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构成强烈的反差,具有重大意义。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经过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最后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东南半壁占全国面积的36%,却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6%;西北半壁占全国面积的64%,但人口仅占全国的4%。“瑷珲—腾冲线”大致上和我国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不仅是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如果说“瑷珲—腾冲线”是划分东西部的依据,“秦岭淮河线”则是划分我国南北的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通过的界线、大于等于10℃积温4500℃的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等。这条中国最重要的地理、气候界线之西延,即在甘肃的白龙江一线。

另一条重要的国家地理界线,则是“长城线”。它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古代中国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中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雨养农业与绿洲农业的分界线,还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甘肃不仅是长城的主要通过区,而且是秦汉长城、明长城的西端起点。此外,我国三大地势阶梯的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线”,也通过甘肃省境。

总之,这些国家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集中通过甘肃省境或出现在,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甘肃地理的基本标尺。

3、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