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50件事
5457400000011

第11章 让孩子知道说谎的害处

做人处事箴言

在人生的追求中,最聪明的人是最诚实的。因为假的终究是假的,经不起真实的考验。父母若想让孩子将来有一个理想的人生,就应该教导孩子:靠假的手段可能会一时奏效,但远不如诚实更有效。

小时候,有一次贝贝胃不舒服,妈妈知道了,给她买了好吃又好消化的蛋糕和巧克力;以后几次贝贝胃不舒服妈妈也给她买了这些好吃的东西。贝贝很喜欢吃这些东西,而平常爸爸妈妈又不会给她买。于是,当她想吃蛋糕、巧克力时,即使胃没有不舒服,她也会说胃疼、胃难受等。

一次,爸爸妈妈忙活了半天终于发现贝贝在说谎。于是,妈妈说:“宝贝,医生说以后你胃不舒服,不能给你吃蛋糕和巧克力了。”

“为什么?吃了蛋糕和巧克力我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因为在得胃病的时候吃蛋糕和巧克力,小孩子容易得说谎的毛病。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妈妈不能给小贝贝治好了胃病,却让她染上说谎的毛病,对吧?”妈妈看看贝贝,孩子已经感到不好意思了。

“什么时候想吃蛋糕告诉爸爸就行了,不一定非得是在胃不舒服的时候才可以吃啊!”爸爸及时补充说。

“再说,你得病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着急,说不定会忘了给你买蛋糕。平常想吃的时候,就说出来,妈妈一直都很喜欢诚实的孩子的。”

“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但我就是喜欢吃蛋糕……”

延伸阅读

让孩子学会诚实

“要诚实,不说谎”,可以说是每个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一个好孩子最基本的条件。然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这样或那样的场合讲过假话,但是他们说谎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如何看待孩子说谎时,首先得弄清楚说谎话的起因。

低龄的幼儿由于头脑中产生了极其逼真的想象而说了“谎话”,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幻想和真实。比如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孩子会自己去“创造”事实,告诉别人说他吃了一百个冰淇淋。家长没必要强行干涉和制止,必要时可对孩子夸张性的说法给予有趣的回答。

年岁稍大的孩子说谎,常常出于自卫心理,因为担惊受怕而说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因一时疏忽所犯下的错误反应过于严厉所造成的。如果家长因此对孩子打骂、惩罚,常会适得其反地惹出更大的麻烦。

美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会挨骂,而寻求的一个避难所。”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要说谎”,另一方面却又有会因说实话而受责备。这种矛盾是造成孩子为自卫而说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在通常情况下,是大人给孩子造成了不得不说谎的形势。因而,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孩子消除说实话的顾虑,而自觉地不去说谎。

孩子在玩耍时,无意中弄坏了东西,或闯了祸怕挨大人的骂,常想把错误掩饰起来。孩子无意中折断了花盆里的花,为了怕大人发现,他们通常会把折断的花扔掉。打翻了墨水他们会把墨水瓶藏起来,再把洒了墨水的地方用报纸或别的东西盖起来。当父母发现了问他们时:“是不是你把花盆里的花折断了?”或者:“墨水瓶是不是你打翻的?”孩子联想到挨骂,就会说谎:“我没有。”或者:“不是我打翻的!”或者:“我不知道。”

当然,孩子的这些谎言是很容易被父母识破的。“不是你折断的,家里还能有谁呢?”“墨水不是你打翻的,家里还能有谁打翻,还把报纸盖上呢?”

孩子不敢公开承认而说谎使大人苦恼、痛恨。因为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说谎是最不好的习惯,是最坏的习惯,甚至是道德所不容的。小事说谎,虽不值得追究,但可怕的是一旦放过怕孩子会养成说谎的恶习。所以父母总是教导孩子从小就不要说谎,遇到孩子说谎也会非常气愤,总想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就狠狠地责备,骂几句,想使孩子有个惧怕,以后不敢再说谎。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父母责骂得越厉害,孩子害怕被惩罚,闯了祸或做了什么错事,就会继续说谎。

因此,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第一次说谎,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并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或是在许多人面前出他的洋相:“他现在是个坏孩子了,学会说谎了,大家都不喜欢他了。”甚至痛打一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孩子接受教育,相反会使孩子因惧怕惩罚而继续编造谎言,或是产生“横竖如此”的对立情绪。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抓住不放,又要谨慎对待,先了解情况,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帮他分析说谎的害处,并使他懂得做错了事要勇敢地承认,改正了还是个好孩子。也可以视其具体情况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即让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自我道德评价后,自己承认错误。这种办法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撒谎不是好孩子,诚实才是美德。

有些父母碰到孩子说谎时,容易冲动,采取惩戒的方法纠正孩子说谎的缺点,这样做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出于爱心,又执行得合理、巧妙,孩子也会心悦诚服。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诵一个讲诚实的故事,抄写一段论诚实的名人名言,写一篇讨论诚实问题的日记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游玩的安排等。

有些父母教孩子要诚实,只是空泛地说些“好孩子是不说谎的”之类的话,甚至不自觉地从功利主义出发,点拨或吓唬孩子:“说谎会使自己吃亏”,而不是把诚实作为一种美德去唤醒孩子的道德良知,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会取得好结果的。

教育孩子诚实,光讲道理不行,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几要几不要”的具体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东西,不讲假话,不编瞎话,不说大话,不谎报成绩,等等。

此外,父母要相信孩子,不要以监工的身份出现。本来要求孩子吃完饭在房间里学习半小时,结果却每隔五分钟进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懒;本来要求孩子去买件东西,也总担心孩子把多余的钱买零食吃。这样往往导致孩子用撒谎来对抗,而父母们却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这就更加滋长了孩子的不诚信。

有时会出现父母不自觉地对孩子许下承诺,却没有及时兑现的情况。这时,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认错误,以求赢得孩子的信任。

妈妈曾经给森森讲过一个撒谎后鼻子会变长的故事,森森对此深信不疑。

有一天,森森在学校里又听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回家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不会撒谎的,撒谎的人鼻子会变长的。你们也不要撒谎啊,要不也会长出长鼻子的。”这时,妈妈觉得有必要给森森讲讲关于故事情节真实性的问题。

妈妈对森森说:“孩子,其实这只是一个童话故事。在现在生活中,一个人说谎是不会长出长鼻子的,只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森森有点迷惑了:“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谎了?”

“当然不是,”妈妈回答,“一个人应该说实话,他说了谎话就会失去朋友,这比长长鼻子还要可怕。”

年幼的森森这才真正明白,童话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劝人要讲真话。

讲给孩子的故事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从前有一位贤明且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国王的年事已高,但膝下无儿无女,这让国王很伤心。终于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给前来竞选的孩子们每个人一些花种子,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将来就能成为他的义子,继承王位。

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

有个小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依然静悄悄的,连芽都没有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

苦恼的孩子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把土换一换,但是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预定的观花的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衣裳的孩子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鲜花盛开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精神漂亮的孩子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忽然,国王看见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花。国王把他叫到眼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孩子抽噎着,把他自己如何精心摆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经在别人的花园中偷吃过一个苹果。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抱起这个孩子,高声说:“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都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捧着鲜花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全都播下了别的花种子。

告诉孩子

诚实的人可能会吃点眼前小亏,但最终会收获很多;自以为聪明并常拿谎话来骗人的人,最终只会失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