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融巨头:摩根成长日记
5443500000007

第7章 成长的烦恼(2)

1847年,老约翰·皮尔庞特送给外孙的圣诞礼物是《年轻人的历史宝鉴》。这是一本综合性的书籍,是从古代历史书中摘录下来的各种有趣的事件,内容丰富,比如民间故事、军事故事、航海故事,其中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圣女贞德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活泼,很吸引人,同时对人也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小摩根很喜欢它的烫金封面,上面是一位正在骑马冲锋的勇士。而摩根的一生也就像一位勇士在金融帝国里勇往直前。

一本好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很多人就是在童年的时候因为读过一本书而立下了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努力拼搏,最终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本好书就是一生的财富,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小摩根也许就是从这些书中受到了启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懂得勤奋、努力、正直、智慧所有这些美德对人的重要意义,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始终担负自己的责任,努力工作,并且获取成功。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不应该忽略读书,从书中获得人生的有益滋养。

比读书更重要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仅仅是认真读书就够了吗?摩根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中肯定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东西。

摩根从小就活泼好动,上中学以后,这习惯也没改掉。他的父母对他的严格管教没有丝毫松懈,但他就是受不得什么约束,他也不太愿意做功课,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总是我行我素的样子。在同学的眼中,他就像一只鲁莽的小动物,别的学生身上的那份严谨,在他这儿一点也没有。有时候,老师批评他,他会反过来向老师发出抗议。

有一次上课,小摩根搞小动作,惹怒了老师,被从教室里赶了出来。这样的事情是很少出现的,有的孩子可能会承认错误,接受老师的批评,但小摩根却不能接受,他给老师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信封上标明写信人是“一个受迫害的学生”,他为自己辩解说,他在课堂上不过是发出的笑声大了一些,老师这么对待他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发出笑声完全是不由自主的。他还质问他的老师,如果全班同学都听她一个人在那儿唠叨,那不是说明一整班的学生都太愚蠢了吗?

他在这封信里严肃地警告他的老师,如果她不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话,他将转到别的班级去,或者干脆跳级。说这话时,小摩根只有12岁。

小摩根渐渐地长大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小摩根也一样。表哥詹姆斯·朱尼厄斯·古德温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青少年时期的“死党”。詹姆斯比他高两个年级,他的父亲也是非常富有而且有地位的人。小兄弟俩经常在空余时间,想方设法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看女学生,最初,他们只是在远处看着那些女学生散步,后来他们干脆走进女孩子们的队伍中,千方百计地向女孩子们讨好,介绍自己。他们还会找机会给女孩们送花、送糖还有纸条。

少年心思真是浪漫有趣。

他们俩也经常会对女孩子们评头论足,或者对她们的着装进行一番议论,或者谈论他们对哪个女孩更感兴趣。年少的他们此时已经萌发了对于女性的好奇和热切关注。

这时候,朱尼厄斯的事业蓬勃发展。1850年春天,朱尼厄斯已经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了,公司的名字也改成马瑟-摩根公司,他还加入了新英格兰商业精英的行列,到他祖先的母国英国住了一段时间,并且发展了家族的事业。

在摩根家族中,朱尼厄斯大概是第一个横跨大西洋到欧洲发展的,朱尼厄斯在百忙中给儿子写了很多信,把自己在英国的活动告诉儿子,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儿子增长见闻,扩大知识面。而儿子对父亲的这些事情总是充满好奇并且表现出足够的兴趣。

当然,朱尼厄斯的信中不光是谈他那些生意经,还会讲他在英国参观的文化名人的纪念地,比如,女作家哈丽雅特·马蒂诺的乡间小屋;诗人华兹华斯的崭新墓地,等等。他在信中有意地引导他的儿子关注那些伟大人物,特别是文化名人,“如果你仔细阅读华兹华斯和骚塞两位诗人的着作,你会发现我所描述的这些地方是他们在诗中经常提到的。”这样的情景教育显然更能引起儿子的兴趣,说不定他立即就会找到几篇华兹华斯的诗歌,认真背诵起来。

父亲还在信中向小摩根描述了伦敦市区的街景,包括伦敦的金融中心地区、巴林兄弟公司、英格兰银行,以及皇家股票交易所,这是父亲感兴趣的商业中心,也许父亲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儿子对商业的兴趣吧。我们知道伦敦是当时世界金融的中心,小摩根虽然还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但通过父亲的描述,他对它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尽管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金融帝国的领袖。

朱尼厄斯显然被伦敦所深深吸引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1817年,朱尼厄斯的父亲约瑟夫从斯普林菲尔德来到了哈特福德创业,从而扩展了家族的事业。随着朱尼厄斯成长起来,家族的事业在不断地扩大,1850年,哈特福德的公司规模显然已经不能让朱尼厄斯满足了,他也有条件建立一个更大的公司了。在伦敦的那年春天,朱尼厄斯接触了很多国际银行家和企业界巨子,他的人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商业就是这样,有了良好的人脉,特别是高端决策者们互相扶植,就更容易拓展事业。其实道理很简单,你搀了我一下,我也会扶你一下,大家一起进步。

经过深思熟虑,回到美国不久,朱尼厄斯就退出了马瑟-摩根公司,1851年1月l日毕比-摩根公司正式开张了,这家公司做进口批发生意,总部在波士顿。

为了工作便利,更为了事业的拓展,摩根一家搬到了波士顿,那时候,波士顿是美国的商业中心。靠近商业中心,获取的信息会更多更便利,也有利于及时做出决策,或者调整商业策略。作为一名精明的商人,朱尼厄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他带领着摩根家族稳步前行。

在波士顿大部分时间里,小摩根都待在家里,他的身体不停地出毛病,他患了耳病,脸上、耳朵上、脖子上都生了疖子。疾病的困扰让他不胜其烦。但父亲对他的教育并没有放松,他进入了一所寄宿学校,也是父亲为他安排好的,他在那里的读书时间并不长,他总是嗓子痛、头痛、嘴部溃疡,虽然受着这些疾病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极,没有像一些富家子弟那样自己娇惯自己,他依然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喜欢踢足球、下棋、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在春天里,他也会去钓鱼、骑马、划船、采野花,他还自己打理了一个花园,每天早早地起床,为他的花园里各种各样的植物洒水锄草。

当然,少年摩根对千篇一律的功课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他对宗教和政治上的某些严肃的话题却表现出了超过了他那个年龄可能有的热情。他曾经参加一个禁酒演讲会,有一段时间拼命地收集大主教和总统的亲笔签名。他对公共事务表现的热情异乎寻常,总统选举尤其吸引他的注意力。朱尼厄斯对儿子的这些兴趣并不压制,尽管他对儿子的功课要求很严,但他并不把功课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儿子。儿子的兴趣在很多时候似乎都和家族遗传下来的某些东西有关,作为父亲他会很巧妙地引导儿子,而不是压制。他知道,如果对儿子的兴趣过分压制,不仅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使孩子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狭隘,最终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朱尼厄斯对儿子的培养,增强了儿子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事实上,这个摩根家的宝贝儿子记忆力好,思维活跃,朱尼厄斯不仅对他寄予厚望,而且非常欣赏。

也许是和出生在严谨的商人家庭有关,小摩根非常关注每天发生的事件,从1850年开始,他坚持写日记。他的祖父就有这样的习惯。

不过,在他的日记里很少流露感情,而着重于细节描述。这种文风可能跟家族事业有关,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的要求都相当严格,他们不赞成皮尔庞特家族那种不切实际的作风,什么诗啊、歌啊,这些都不是严谨的商人所能接受的,他们希望小摩根从小就养成坚忍、严谨的性格和自制能力。

另一方面,记日记也可以养成他对各种事务的更大的掌控感,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看似都是一些日常的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且写得也非常简短,有时只有几个字或几行字,比如家庭矛盾、妈妈的脾气、搬家、购物、结交朋友、学校生活、个人身体健康等。但是,他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以后再进行翻阅回忆,能够让他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些事,如果长大后遇到突发事件,没有这样的控制力是不行的。而从小养成的这些好习惯,对他以后建立他的金融帝国并且游刃有余地掌控这个帝国帮助很大。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偶尔他也会在日记里流露出一些情感,比如,在家养病的时间长了,就难免想念学校,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就不免感到寂寞,但这样的感情流露是很少的,尽管他还是个少年,但多数时候他都能克制自己。

也许是和家庭有关,十几岁的摩根就对经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是在童年时便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边我们说到的贾里德·斯帕克斯在《华盛顿传》中这样写道:“一个13岁的孩子能专心研习枯燥而复杂的各种商业形式,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小摩根。

虽然朱尼厄斯对小摩根的教育非常严格,事事都给他安排好了,但他绝不培养儿子的依赖性格。小摩根也很自立,并且试着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培养自己的能力。他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到他的公司,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保管父亲公司里的账本,抄写一些商业往来信件,他的功课一直不太好,但他对算术很有兴趣,可能这就是天赋吧,人们经常看到少年摩根拿着父亲公司的账本,专心致志地计算着,他会把美元折算为英镑,计算利润率,估算合伙商的利润分红。有时候,他要进行一长串的计算才能得到结果。他对这样的工作乐此不疲,有时到了吃饭时间,他也不肯停下来。

除了对功课不太感兴趣,小摩根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却表达了严重的关注,他带着他的小弟弟参观纪念馆,听重要人物的演讲,到剧院去听歌剧,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对他提高修养,增长见识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