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春恋曲的红色交响:寒春和我们的故事
5443300000008

第8章 吃饭哲学(27)(1)

从我们住的平房出来,顺着左手方向沿小路走不到100米就是餐厅,我们五个每天的三顿饭都在这儿解决。因为不希望人家觉得学生吃不了苦,所以我们一致同意不仅要体验农场劳动,还要体验工人生活,特意请餐厅师傅不要专门给我们炒菜烧饭,平时大伙儿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为这事,铭宇专程去请求陈站长,商量的结果是:每个人每天十块钱伙食费,经站长的特批,我们可以直接进餐厅后边的准备间和员工一起吃饭。

这是一个面积不小的餐厅,纵深很长,从餐厅正门径直向前走到操作间,两侧可以各摆放四五张十人座的大圆餐桌,两边的墙上有高大的窗户,里面光线很好。

准备间紧挨着厨房,是个狭长的空间,一侧紧靠墙面摆着一张长方形桌子,另外两面分别连接着主厨房和面食厨房。餐厅主事是一位姓王的阿姨,头一天到这里来吃饭的时候,她就忙前忙后地招呼我们,告诉我们碗放在哪里,筷子在哪儿拿,盛饭的木匙从哪儿取,喝汤的话自己用勺盛……像对自家孩子一样细心照顾。

今天可能是因为整个上午都在喂小牛、搬饲料,加上距离早饭时间已经有五六个小时,我的肚子已经开始不停喊饿了。不晓得人饥饿时从胃部发出的声音到底能达到多少分贝,为什么在每次发出咕噜声时,都会聚集到他们四个坏坏的眼神。

一进餐厅门刚好王阿姨迎面走过来,看到我们脸上灿烂的笑,个个被晒得通红,连忙问:“今天天气这么热,又干了一上午的活儿,大伙都饿坏了吧?”话音刚落,我那不争气的肚子又叫了一声,大家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我,相视而笑。不信他们几个不饿,偏偏我一个人那么夸张地“喊”出来,真是够糗的。

按照这两天的习惯,我们依次在长桌前坐下,桌子的三面可以坐下7个人,因此在我们之外还空出两个凳子。经过几分钟的“漫长”等待,餐厅的张师傅终于端上一个大盆来,上面冒着热腾腾的白烟,一股浓香的熬茄子味飘将过来。看来真是饿极了,那冲入鼻腔的菜香比平时不知增加了多少倍的杀伤力,这一刻从那个比脸盆还大并且毫无艺术感可言的菜盆里送出的诱惑丝毫不亚于想象中的法国大餐。

“法国大餐”……这四个字猝不及防地闪现在脑海里,心底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被不经意刺痛,刚刚还很亢奋的情绪一下子冷下来,有种说不出的伤感悄然涌上心头。

法国大餐,这个词包含着太多无法忘却的青春往事。还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面前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清澈,当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大学里的自由空气时,爱的初体验也悄悄来临。还记得那次偶遇——他在食堂塑料门帘的那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几根手指上挂满了盛着的各种食物的透明塑料袋,有馒头、米饭,还有三四种炒菜,看起来应该是全宿舍人的伙食。他一双眼睛紧紧地盯着面前的汤,一步一停小心地向前挪步子,紧张的模样仿佛手里捧着的是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说话声音大一点都生怕会吓到似的。我赶忙快走几步迈上台阶,在门帘这一侧把厚厚的大“粉条”拉起来……就是那一次对视,开始了此后的一年快乐时光。

在一起时我们常常会谈吃的话题,比如在食堂打了哪个菜比较好吃,或者特别难吃,都会津津有味地讨论半天。一起憧憬我们未来的小家会时常有饭菜飘香,两个人灯下对坐,共同分享那浓浓的幸福味道。约定等工作后领到薪水,要到那家早就垂涎的绍兴老菜去吃一顿。我们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把各地的美味尝个遍,先从东北口味开始,之后逐渐向南推,完成国内的,再发展海外。在第三年,或者第五年的时候一定出国去吃一次纯正的法国大餐!那烤得非常精致的小牛排,醇香甜美的红酒,细腻可口的甜点,幻想我们在柔和的烛光中一起感受浪漫法国的温情气息……我们曾牵着手一起许诺:即使有一个人因此变成《瘦身男女》中的胖子肥婆,都不能嫌弃对方,还要好好地爱护陪伴,继续每天烧好吃的饭菜,继续一起享受美食。

可是,那段美食幻想曲只经过了不到一年就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食物带给我的种种遐想也在休止符前停步,但也许时间可以将记忆慢慢稀释,面对那些承载着点点往事的各色美食,现在的我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想想也是的,食物本身的内涵再简单不过,只因我们给它附加了不同的解释,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今,对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法国大餐,虽仍有几丝期待,但已不复有无限憧憬了。相反,面前这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烧茄子比那撒着黑椒酱汁搭配沙拉的烤牛排来得更真实可爱。

想到这,我不由得轻轻甩了甩头,嘴角泛起浅浅的微笑,手中那双和我一起在空气中发呆的筷子也恢复了精神,径直伸向盛菜的大盆,瞅准一块漂亮的茄子条夹起来放进嘴里,然后非常享受地嚼起来。偷眼看了看身边几个同伴,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短暂神游,个个狼吞虎咽,吃得非常投入。

过了一会儿,农场的几个工友来吃午饭了,进门看到我们时有些惊讶,但很快大家就熟识起来。交谈中询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家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兄弟姐妹,以前都干过什么农活。在随意的聊天中,我们认识了这里的小杨师傅、老张师傅、小赵、娟儿、小丁。好像同吃一个盆里的菜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生分和拘谨渐渐没有了,大家嘻嘻哈哈,整个餐厅热闹非常。

中午的小憩之后,下午和寒春谈话的时间到了,我们如约来到寒春家里。和昨天相比,今天在桌子上多了一小盘水果,可能是梨或苹果什么的,被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旁边还有几颗蜜枣,加上一小杯饮料,看起来很是诱人。

这应该是寒春的午后甜点吧。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不知她是否还保持着在美国时的饮食习惯,刚刚到中国时会不会非常不适应?是喜欢吃炒菜还是习惯吃西餐?上了年纪的她会不会更加怀念家乡的小吃呢?

“老寒,阳早和您当初来中国时吃得惯中国菜吗?”我好奇地问。

“哪有什么习惯不习惯,东西都不够吃!”寒春看出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陌生,不晓得当时根本没有可以“挑食”的条件,只见她朝我们努了努嘴,然后说:“阳早刚到延安的时候,被分到光华农场,那儿的同志们都每天只吃两顿饭,一开始农场的领导很照顾他,让食堂的人专门给他做三顿饭。后来阳早发现了,觉得这样很不好,就主动要求和大家一样,不能搞特殊待遇。”

“一定是农场的人担心阳早刚到延安不习惯才特意安排的。在延安您和阳早就没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我依然非常好奇,如果是我到了一个遥远陌生而又吃不饱饭的地方,估计每天都会想念家里的豆浆油条、土豆牛肉,就像《甲方乙方》里面被扔在农村里的大老板——恨不得抱着龙虾睡觉……

“也有。那年过新年,我做了一点冰淇淋,想早饭之后请牧场的全体同事吃。因为是冬天,就依着大家的意见放在我和阳早的屋里。当时屋里的温度和外面差不多低,所以到我们回来再看时,冰淇淋还保存得很好,冻得很结实。然后我们让每个人都尝了一口,别人吃时,阳早显得毫不在意,他只吃了一碗,然后把空碗放一边,仿佛已经吃够了不想再吃。不过他一直没有走,当屋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时,他就说:‘请吧,寒春,想吃就吃一碗。’仿佛他仍然不想吃似的。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就憋不住劲儿了,也端起碗盛得满满的……‘我们再尝一尝!’于是我们再尝一尝,再尝一尝,尝个没完。接着我们又去开庆祝会,然后回来工作。好吧,再来一点,我们俩人在冷得像冰箱的屋子里吃冰淇淋,冻得抖个不停……”一边说,寒春攥着拳头做出冻得发抖的姿势,好像现在嘴里还含着一大块冰淇淋,浑身快被冻僵似的。“其实我比他馋,但还是想让他多吃,因为他已经三年没吃冰淇淋了。”

寒春说得很高兴,看起来今天很有讲话的状态。聊完冰淇淋,又给我们讲起了蛋糕的故事。那是在阳早过31岁生日的时候,按照美国的风俗习惯要吃生日蛋糕,可在三边牧场这个偏僻闭塞的内蒙古草原荒野,到哪去买可口的奶油蛋糕?结果寒春偷偷用黄泥捏成了个双层的“奶油蛋糕”,还在上面认真刻画了很多细致的花纹,再插上一根根小木棍当蜡烛。生日那天她让这个黄泥“蛋糕”突然出现在丈夫面前,着实把他吓了一跳,误以为是个真蛋糕,凑上前去看才发现其中奥妙。阳早说,这是他二十几年里最难忘的一次生日。

好浪漫啊!听寒春讲的仿佛是爱情电影或言情小说里的情节,全然不觉得当时艰苦的条件给他们增加的忧愁与焦虑,两个人乐观积极的态度使没有蛋糕的遗憾变成了意外的惊喜与加倍的快乐。以前以为只有烛光美酒夜光杯的氛围才能和浪漫联系起来,而今天与寒春的泥巴蛋糕和冰淇淋比起来,那种所谓的浪漫显得如此单薄,缺少来自内心的幸福将其填满,而透过寒春的故事所传递出的浪漫是如此质朴真实,比一掷千金买来的快乐更让人为之心动。

忽然有些忌妒当时的寒春和阳早,能有一个共患难的机会,不像我们这些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年轻人,在优越的环境中被宠爱着长大,不知道怎么才是相濡以沫,什么叫做虽苦犹甜,吃不上饭的时候才想念饭菜的香甜,一同经历磨难的感情才弥足珍贵。如果有机会真想到一个艰苦的地方,去做些事,或许是西部,或许是我们贫穷的农村。相信那里是比都市更需要我们的地方,也是产生最深厚最真挚最牢固感情的地方,希望在那里像寒春一样经历一段非凡的人生。

一边独自遐想一边听寒春讲故事,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在被寒春的浪漫故事填满了羡慕情绪之后,已经是下午四点半钟了。我们从寒春家里出来,边走边聊,可能是想象中那碗冰淇淋在暑热天里提起了大家的兴趣,五个人都显得非常兴奋。

“我觉得寒春当时离开美国多半是为了阳早,你看她那么在乎阳早,做了冰淇淋都让着他吃,一定是当初在美国时就已经谈恋爱了。俩人一直保持‘地下’联系,否则怎么一到延安就马上结婚了呢?”铭宇对他的推测很满意,说完便扭头看大家,像是在等着我们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