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歌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被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时四言诗已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40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56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20个字,七绝共28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抒情性。这是诗歌和科学、政治、哲学以及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区别,因为诗歌较其他文体的感情更强烈,激情更突出。这一特点,在抒情诗中尤为明显,古人讲“诗言志”、“诗缘情”就是这个道理。
二、形象性。诗歌的形象非常鲜明,它可以使读者产生多种联想。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等,在表现忧愁的感情时,用了形象的语言,选择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更具有感染力。
三、音乐性。诗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可以谱曲,曲可以填词。诗歌要讲究音韵、节奏,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诗应当易记易懂易唱,要有节奏,押大致相同的韵。诗歌常常是供人朗诵的,因而语言上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概括性。诗歌要求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生活,它是调动人们想象力的艺术。它用字较少,内涵很多,有举一反三、片言而明百意的作用。
诗歌是在文学艺术中产生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文体,除以上特征外,它还有分行排列、跳跃性、想象性等特点。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兴、比、赋”是古代诗歌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兴”者,“起”也,即触景生情、因事寄兴的意思,也就是作者将内心的思想情绪,在外界的启发下,抒发出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关雎和鸣联想到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比”也就是比喻的意思。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官仓老鼠大如斗”等。
“赋”有人理解为“直言”的意思,也就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各式各样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去描写的意思。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女主人公罗敷从头到脚的穿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写了老人、青年人、耕田的、锄地的看到她的美貌后的各种神态举止,尽管诗中没有直接去写罗敷如何美,如何迷人,但诗中用“赋”的办法,使读者对罗敷有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可见“赋”也是陈述铺叙的意思,这种手法,后来成为“汉赋”这种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
诗歌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行旅诗、闺怨诗及送别诗等。
抒情诗
抒情诗为诗歌类别之一,通过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是最能体现诗歌特性的一种诗体。它是我国诗歌传统的主流,也是西方近代以来诗歌的典型类别。抒情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描写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抒发他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感情;它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以主观表现为主,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服从于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它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既真挚自然,富于个性,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郭沫若的《炉中煤》、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抒情诗。
叙事诗
叙事诗为诗歌类别之一,是通过刻画人物、叙述生活事件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诗体。叙事诗中虽然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它的情节单纯简练,只侧重人物和事件的典型方面。叙事诗所有的叙述又都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通常以抒情方式来表现对象,将抒情与叙事有机地融为一体。
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琵琶行》等。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今)体诗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产生年代较早,每篇不拘句数,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的古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诸体,以五、七言为主。后世用这种诗体写成的作品也称为“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而唐代李白的《行路难》是七言中杂五言。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近体诗每篇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限定八句,绝句限定四句。
如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渭城曲》、杜甫的《春望》等。
格律诗
格律诗是一种严格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创作的诗体。它对诗的节、行和字的数目、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等都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因人们在诗歌创作中对这一体裁的形式特点认识日益深化,从而通过长时期的探索而成熟、定型的,因而中外格律诗一般都具有和谐统一、寓变化于严整的审美特点,代表了古典诗歌形式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严格的格律限制了创作自由,不仅使许多内容难以表现,而且有限的格律也易于导向风格的雷同,故逐渐显现形式刻板、束缚思想之弊。
如刘禹锡的《竹枝涧》、子谦的《石灰岭》、文天祥的《扬子江》等等。
歌行体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实已为新声。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怀古诗
怀古诗的内容一般多为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涛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贺知章的《咏柳》,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把杨柳比喻为婀娜多姿的美人,衬托出初春稚柳的美丽。
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中通过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边塞诗
先秦时期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到了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及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都属于行旅诗,王昌龄的《闺怨》与李商隐的《为有》则是闺怨诗的典型代表。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发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送别诗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表达了人们依依惜别之情。另外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
四言诗
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基本上属四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