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汽车大亨:福特成长日记
5432400000008

第8章 从失败到成功(1)

创业有多难

1873年,美国着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写了一部小说《镀金时代》,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小说的名字很好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后来,人们就把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这一年到20世纪初这几十年里,称为美国的“镀金时代”。这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大发展时期。我们知道钢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这里有一个数字,1860-1913年,钢产量由1200吨发展到3180万吨;同期,铁产量由84万吨增加到3146万吨,煤的开采量由1818万吨增到5亿多万吨。在“镀金时代”,美国出现了好几位名垂青史的经济、金融人物,比如,那位比亨利·福特年长将近30岁的安德鲁·卡耐基建立了自己的钢铁王国,使得美国的钢铁年产量大大增加,占全世界产量的1/3,范德比尔特父子成为有名的“钢铁大王”。还有比亨利·福特年长二十几岁的约翰·洛克菲勒,他也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帝国”。80年代末,美国已经建成了7条铁路,并开始运营,美国铁路总长度占当时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铁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变了空间距离,从美国南部到北部,东部到西部,坐火车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随着铁路的运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在城市内部和邻近城市之间,马车还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马车运输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现代工业的发展呼唤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来替代马车。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当时的美国地广人稀,同时拥有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无疑是最适合的。

亨利·福特刚好就遇到了这样的时代,他也紧紧抓住了时代给予他的机会。这正应了那句话,成功要有机会,而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时,美国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赞成鼓励发展汽车工业,但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把汽车从试验阶段推向生产阶段。19世纪末以前,美国大多数人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贵族和有钱人家都拥有私人马车,豪门的贵妇、先生们出门都要坐马车,但是到了19世纪末,美国汽车业即将兴起之前,那些生产马车和自行车的制造业已经从兴盛走向彻底地衰败,与此同时,大批生产商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转向汽车行业,试图寻求新的发展出路。这为汽车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资金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发展汽车方面,全美国恐怕没有比底特律更适合的城市了。

底特律作为五大湖交通枢纽,交通极其便利,80年代以来,机械制造业就蓬勃兴起,制造各种型号的船用发动机,拥有大批熟悉蒸汽机和各种内燃机的技师和工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得天独厚。万事俱备,底特律汽车发展很快将迎来高潮时期。

尽管外部条件如此优越,但是,在现代美国,哪怕是小规模的生产,没有机构的力量和大规模的资金作保证,都是很难进行的。于是,在19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头脑灵活的亨利开始寻找赞助人。他已经无法安分地待在实验室替别人设计和制造样车。他更想当一个汽车制造商,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

梅伯里市长再一次帮助了他,为他介绍了底特律的大商人威廉·H.墨菲,就在几个月前,这位大商人对亨利的“不用马拉的大车”产生了兴趣,经过考察,他认为亨利所做的事会给他带来不小的利益,于是最终决定赞助亨利一笔钱。1899年8月5日,在底特律市卡斯大街1343号,底特律汽车公司正式宣布成立,亨利·福特出任公司的总工程师和合伙人。这是亨利·福特的首次创业。

梅伯里市长的支持,底特律地位很高的大商人墨菲的出资,无疑是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汽车工业的商业前景将是无限光明的。于是,当时底特律市一大批显赫的人物都参与了这个公司的投资。他们中既有参议会的议员,也有各行业的大实业家。这些人总共出资15000美元。

亨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那么,他在爱迪生照明公司的工作该怎么办呢?他的主管亚历山大·道尔一向不赞成他的观点,“电力才是未来的希望,至于汽油——让它见鬼去吧!”他劝亨利放弃以汽油为动力的实验,把精力用在“正事”上,并且许诺把爱迪生照明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交给亨利。亨利认识到他必须抓住现在的机会,把精力全部转到自己的汽车制造和生产上,很显然,他是那种非常敬业的人,不可能一心二用,于是,在底特律汽车公司成立10天之后,8月15日,亨利·福特辞去了爱迪生照明公司的职务,他在这儿已经工作了将近9年。来爱迪生照明公司的时候,亨利还不到30岁,现在,他已经36岁了,不再年轻了。他再一次踏上了未知的旅程。最后,他战胜了失败,迎来了人生的辉煌巅峰。

要创业仅仅有资金是不够的,仅有亨利一个人有技术也是不够的,亨利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大事业,他的身边不能没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而那些投资人只会对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对技术却一窍不通。亨利离开公司的时候,年轻的爱德华·赫福也一同辞职,跟随他去创业。

后来,亨利又把费希尔兄弟公司的弗利德里克·施特劳斯挖到自己的公司。这样,他总算有了第一批技术人员,也是他最初的创业团队。

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像样的厂房,整个车间除了一台发动机和一台锅炉,再也没有别的了。就是在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下,亨利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简陋的条件没有让他们灰心,他们看重的是公司的前景,还有对于汽车的共同的狂热爱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无数有远大目标的人都能从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找到机会。就拿底特律的汽车工业来说,不只是亨利·福特、梅伯里市长看到了它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一些在美国未来汽车工业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都纷纷登场了。1899年,也就是与亨利等人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同一年,兰塞姆·沃尔兹在底特律建立了沃尔兹发动机公司。这位汽车制造业的天才,很快就在汽车界脱颖而出,他的独有品牌“快乐的沃尔兹”牌汽车在市场独领风骚,而且他首先引入了批量化生产的概念,这一举动具有革命性的启示,只有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最快的占领市场。所以,后来人们把沃尔兹称为美国汽车的“批量生产之父”。

亨利·利兰也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工艺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大师。他比亨利·福特年长20岁,出生在一个机械师家庭。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他参加了北方军队,但因为年龄太小,没有正式入伍。

他被分配在一个军需库里,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精密仪器,从此就对这些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战争结束后,他进入一家军械厂。90年代,他来到底特律城开始自己创业。当时,利兰父子为沃尔兹汽车提供零件,他对自己生产的零部件要求极为严格,对每一个零部件都像一件工艺品一样精工细做。他为沃尔兹公司制作的零部件,使沃尔兹汽车迅速占领了市场。和沃尔兹一样,利兰在汽车工业方面也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进行了改革,将自己提供的零部件统一型号,实现零件互换。这就是他独特的“零部件通用化”思想。随后,他又把这一思想推入了其他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推进了美国生产标准化的浪潮。亨利·利兰也由此赢得了“标准化之父”的美誉。

同行业先驱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那么,此时的亨利·福特——未来的“汽车大王”又是什么状况呢?

遗憾的是,亨利从这次创业的一开始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把自己已经开发成型的受到业界广泛赞誉的第二辆车扔在了一边,开始研发第三种车辆,这种车以高档、豪华、纯手工制作、高速、单车生产为主要特征,这在汽车工业非常成熟的时候也许是一种思路,那就是只为富人造车,但对于刚刚创业的亨利来说,无疑是将自己和自己的公司引向了死胡同。

毕竟这是自己真正的创业,为了尽快把汽车推向市场,亨利对自己的事业投入了全部精力,他和他的伙伴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对于每个细节,他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遗憾的是,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一个零件一个部分地去做,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过去,他只是一个人在试制汽车,而现在他是在以企业的方式做汽车,他必须提高效率,尽快实现产出效益,让那些投资者尝到甜头,而他还在以一个发明家的身份去抠细节,显然是不对路数的。他必须改变思路,以一个生产商的身份去制造汽车,而且还要把汽车成批量地推向市场,只有足够多的产品才能占有市场,才能给投资人带来利益。当时,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发现了这一致命的弱点,曾经劝说过亨利,但是固执的亨利根本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劝告,执意坚持自己的做法。

经过5个月的苦战,1900年1月12日,底特律汽车公司的第一辆汽车终于诞生了,这辆汽车后来被称为“邮政车”。这辆汽车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和前一辆汽车一样,样式高贵,装饰豪华,双人软座,可乘坐一名驾驶员和一名乘客,这辆汽车诞生以后,亨利邀请了许多记者参加它的揭幕典礼仪式。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好像就从这时候开始,亨利似乎对当地媒体的各种报道更感兴趣。当时美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也对这种新兴工业报以极大的热情,而针对这辆汽车,舆论界看法迥异。《底特律日报》的一个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毫不隐晦地称这辆新车“平淡无奇”。《新闻论坛报》作为《底特律日报》的老对头则完全站在相反的立场上,盛赞这辆车速度有多快,制动性能有多好,灵活性有多强。

但是,亨利及其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像几位投资人预想中的那样好,样车虽然制造出来了,可是价格昂贵,而且因为是采用手工制作,汽车的组装过程相当缓慢,顾客要想得到这么一辆车,不仅要付出高昂的金钱代价,而且还要等很长时间,可是没有几个顾客愿意花那么长时间去等待,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别的汽车,比如沃尔兹公司生产的汽车——批量化生产可以使汽车尽快地与顾客见面。在这种情况下,底特律汽车公司没有顾客上门,就连那部样车都没有卖出去,最后,亨利只好把这辆车送给了市邮局作为“邮政车”使用。

对于本公司的情况,加上对当时底特律其他汽车公司的了解,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和股东坐不住了,包括梅伯里市长和大商人墨菲在内,都找到亨利,强烈要求他改变思路,采用新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思路,强调把批量生产和销售汽车作为公司的经营原则,然后重新生产汽车。一味地固执己见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只有改变思路,公司才会有出路。而亨利却对此非常恼火,他推卸责任,并且指责公司的投资人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开发,他们只关心将汽车投入销售,根本不懂汽车技术。他甚至把汽车生产过程看做是他个人的事情,他收回专利,不让其他人加入进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手下的工作人员甚至连一张草图都没有见过。他把公司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丝毫没有把这当做一项共同的事业。毫无疑问,他陷入了一个误区。

在这种情况下,亨利也许该静下心来与其他管理人员和股东面对面地谈一谈,但他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他开始极力躲避,公司的人都找不到他。那么,他到哪里去了呢?那时候,他去一片小树林散步了,他还嘱咐克拉拉:“如果有人问起我,就说我离开底特律了。”

没有人知道亨利躲在小树林里都想了什么,总之,到了1900年11月份,亨利离开了底特律汽车公司,至于是公司解聘了他,还是他自己主动离开公司,都已经不重要了。后来公司清产核算,总共亏损了近9万美元,亨利离开底特律汽车公司后不久,公司就关门了。亨利·福特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第一次探险,开始得轰轰烈烈,失败得一片狼藉。

亨利自己曾经说过,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事先考虑周详,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当然,这是在他成功以后总结出来的。但是在早期创业时,他是不是有过前期规划呢?除了自己掌握的技术外,他对生产和管理有多大的把握呢?第一次创业失败,是不是应该进行一番反思呢?

困惑与思考

也许亨利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这不到一年的创业经历了。自从他和克拉拉把家搬到底特律,9年时间过去了。前5年,他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进行改造,但并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批量生产是他早就产生的想法。他的人生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低潮时期。

相比之下,他的同行们却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也就是在底特律汽车公司破产的1900年,汽车业的先驱亨利·利兰正式组建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并且以底特律城的最初开拓者凯迪拉克的名字作为自己新公司的名字。

1902年,利兰推出了第一辆林肯L型轿车,这款装有V8发动机的汽车行驶平稳,操控性极好,最大时速达到了113千米。有意思的是,这辆车一诞生,立即受到黑帮分子和警察的喜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原来林肯车不仅跑得快,而且车门开启方向和传统式车门相反,更加容易在瞬间打开车门,方便黑帮贩运私酒和枪支;警察为了追上黑帮,也必须开着林肯。

更重要的是,利兰在他的公司里已经实现了零部件通用化,整车组装规范化。1909年,他把凯迪拉克公司卖给了通用汽车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利兰和他的儿子又创办了着名的林肯汽车公司,并联手设计出着名的“林肯”牌汽车。即使是在汽车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凯迪拉克”和“林肯”仍然被认为是美国最高档、最豪华的轿车,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奔驰,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与此同时,美国其他的汽车生产商也在稳步前行。1900年,新世纪的开局之年,新闻媒体和广告突然活跃起来,报纸杂志上争相为汽车宣传造势。就在这一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乘坐汽车检阅了华盛顿的游行队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乘坐汽车的总统。据统计,美国当时已经生产了4万辆汽车,汽车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许多富豪之家都已经把汽车当成一种时髦的物品,比如亿万富豪范德比尔特家族、贝尔蒙特家族等。这些拥有亿万财富的家族甚至还在罗得港设立了一个“汽车节”。同年,举办了一场汽车大赛,一位来自芝加哥的选手在50英里的赛程中以时速38英里的速度领先。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次比赛,使得人们对赛车一度达到了狂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