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汽车大亨:福特成长日记
5432400000002

第2章 少年时代(1)

欧洲移民的后代

像美国大多数家族一样,亨利·福特家族也是欧洲移民。亨利·福特的祖父约翰·福特和祖母托马辛娜·福特都是爱尔兰人,他们有个儿子叫威廉·福特,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未来的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父亲。那时候,英国人对爱尔兰人很不友好,爱尔兰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1847年,英国遭遇了一场******,这一年,威廉·福特只有21岁,他认为他们在爱尔兰的生活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有的将只是没完没了的穷苦生活,谁也不愿意一辈子过穷苦日子,穷则思变,必须选择另一种生活,于是,他决定移居国外。

那时候,美洲已经得到开发,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经过艰苦的独立战争,在1783年,英国终于同意美国独立。美国独立后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威廉·福特说服了他的家人,像很多欧洲移民一样,他们搭乘定期邮轮前往美国。

早在1832年,福特家族的一些成员就抱着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踏上了美洲土地。15年后,威廉·福特一家人来到美洲的时候,福特家族的塞缪尔和乔治就已经在美洲的迪尔伯恩定居,而且拥有大片土地。福特一家到了美洲就直接奔底特律,又从那里抵达附近的小镇迪尔伯恩,有亲戚在这里,他们也决定在那里买下一块土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15年前,当福特家族的成员来到迪尔伯恩时,这里还未开发,茂密的丛林里,各种动物出没,美洲的主人印第安人时常出现在林中空地上,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进外来人的小木屋,好奇地摸摸里边的物品,然后闪电般地消失。到了1847年,威廉一家人来到这里时,迪尔伯恩小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铁路,还有一条公路直达芝加哥,那是用木料铺成的,被人们称为“密歇根大道”。不过,当时的迪尔伯恩实际上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小镇,福特家族有十个成员在这里定居。

几十年后,迪尔伯恩因为有了福特工厂和福特汽车而变得十分热闹。

土地是立足之本,威廉一家刚到迪尔伯恩就购买了80英亩的土地。但是来到迪尔伯恩的一家人并没有全部在这里扎根。不久,威廉的弟弟亨利就离开家去了加利福尼亚,我们知道,从1848年开始,美国开始了一场全国性的“淘金热”,无数人抱着发财的美梦涌到加利福尼亚,亨利也加入了淘金大军,并且幸运地在那里发了财。后来,亨利写信给自己的哥哥威廉,以颇为浪漫的口吻描述他在加利福尼亚的生活,试图说服哥哥也到那里去。威廉也一度被弟弟的美好描述所吸引,但他很快意识到他是家中的长子,对家庭负有更大的责任,他认为他应该在这里开辟一片天地,以使他的弟弟和后代不论何时都能有一个根。这种乡土观念颇有东方意味,实际上,这种观念也传到了亨利·福特身上,使他一辈子都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摇摆徘徊。

威廉·福特和他的父亲相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站住脚。他们辛勤耕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砍光了,开垦了田地,建成了房屋和仓库,福特家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希望。他们对自己离开英国来到这块神奇的大陆充满信心。

为了还清购买土地欠下的350美元,威廉·福特到密歇根中央火车站去做木工。早在英国的时候,他就学到了木工手艺,到美国以后,他为自己掌握了这项技艺而自豪。正是凭着这项手艺,50年代,威廉为他的富裕邻居帕特里克·奥赫恩打零工,并且爱上了他家的养女玛丽,玛丽的仪态、气质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威廉·福特。

1861年4月25日,威廉·福特和比他小14岁的玛丽结婚。帕特里克·奥赫恩以较低的价格,把最好的一大片土地卖给了他的女婿,还协助威廉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威廉则在院子里栽种了各种树木。可见,这场婚姻带给福特家的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还有一笔不小的财富。福特家的生活很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在美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南北战争已经打响。南方和北方各自结成同盟,各州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许多年轻人都入伍参战,不少人甚至战死沙场。威廉因为超龄没有入伍,留下来专心管理自己的农场。他在农场里种植牧草和小麦,饲养猪、牛、马,也种一些蔬菜,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作为一个成熟的木工,他还制作各种木器用来出售。他的收入在一天天的增加。在迪尔伯恩,他第一个买了有篷四轮马车,那是富贵和成功的象征。中年以后,他成为当地一名教会执事和治安官,还兼任市政委员,财富和地位对他来说已经都得到了。他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我们还是回到他此时的生活中。

1863年7月底,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葛底斯堡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几星期前,罗伯特·李将军进犯北方,就在这个小镇,胡克将军和米德上将率领联邦军经过三个昼夜的激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将军。南方军被击溃,整个南北战争的局势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仿佛是为了庆祝北方军的胜利,7月30日凌晨,威廉·福特和玛丽的儿子呱呱坠地,他们为他取名亨利。亨利·福特,这个在南北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人,这个欧洲移民的后代,一辈子都对美国抱有无限的热爱和自豪。

当未来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出生的时候,福特家庭已经是一个殷实之家了,原来白色油漆的两层小楼已经被移至格林菲尔德村,后来的福特博物馆就建在那附近。在亨利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864年,从爱尔兰来的威廉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一本书的深刻影响

亨利·福特出生时,美国南北战争硝烟正浓,不过,在他两岁的时候,南北战争结束了。从1865年到1877年,美国进入重建时期。到处是建筑工地,铁路延伸到更遥远的地方,把小镇和村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福特家的孩子们也在繁忙的乡村生活中渐渐长大了。父亲威廉脾气有点暴躁,亨利更多的时候是和母亲待在一起。当然,有的时候,他那看上去比较严厉的父亲也会带他到大自然去,看看大树,树上的鸟窝,还有会唱歌的小鸟。亨利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1869年1月11日,亨利5岁半了,作为欧洲移民,威廉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他认为他的孩子们都应该接受学校教育,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育和教养都是必需的。于是,亨利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他有点顽皮,并不是最优秀的孩子,可在所有的功课中,亨利的算术和朗读成绩突出。

亨利的朗读课之所以出色,是因为他接触到了《麦高菲精选读本》,这本书是由美国着名的教育家、牧师威廉·霍姆斯·麦高菲编写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它还教人树立美好的品德,比如虔诚、谦恭、刻苦、正直、善良、耐心、节制,等等。书中有很多诗歌——它们大多出自拜伦、格雷、雪莱、华兹华斯、朗费罗等人,还有雨果等人的散文。书中所倡导的精神和母亲对他的教育如出一辙,对亨利的一生影响极大。从亨利成名后所发表的言论中,我们依然能看出这本书在他心中留下的痕迹。

到19世纪20年代,亨利已经取得极大成就的时候,他开始狂热地搜集旧版《麦高菲精选读本》,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一次,他和妻子克拉拉看到一群孩子又蹦又跳地走过,亨利仿佛回到了童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书中的句子:“耳闻孩童欢心喊叫,四点半钟离开学校。”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那些孩童之口,更充满了童趣。

在亨利的大力推动下,19世纪70年代,《麦高菲精选读本》成了美国37个州的通用教材。美国式的价值观念通过这本书在数代美国人心中扎下根来。

除了这本书,母亲的教育对亨利的童年也产生了关键的影响。母亲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教育儿女们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还要爱家顾家。她认为在家庭中,做妻子的应该相夫教子、感情丰富、品行高尚,她还推崇生活节俭、工作敬业、劳动刻苦,生产出有用的物品以供市场买卖。母亲的这些观念,亨利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过。后来,亨利已经非常富有了,但他还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严谨、自律,不要铺张浪费。

母亲一直教导亨利要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对并完成艰苦的工作,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有时,亨利在干活时会发牢骚,这时母亲就会严厉地对他说:“生活中有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的责任有时是巨大的、讨厌的,有时甚至是折磨人的,但是你必须去做。”母亲从小对亨利的教育,使他在未来的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被吓倒过。因此,亨利一生的成功和母亲的教导分不开。

母亲还努力地培养孩子们的羞耻心。有一次,亨利撒谎被母亲识破了,但母亲没有体罚他,而是脸上表现出极端的厌恶。这件事使亨利受到极大的刺激,一整天,他都感觉别人用鄙夷的目光看他,后悔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令人鄙夷的事。亨利的母亲就是这样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情操,使她的孩子们从小受益匪浅。

母亲还常常给孩子们朗读《圣经》、《天路历程》、《生活箴言》以及那些能够鼓舞人心、劝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散文和演讲集,让孩子们体会到激动人心的感召,促使他们从小培养奉献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其实,亨利母亲的教育是标准的美国式价值观——重视荣誉和道德,敢于负责任和承担义务,这些在未来汽车大王的身上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事实上,美国人对这样的价值观念一直十分推崇。

童年时光简单而快乐。亨利接连有了五个弟弟妹妹,在温柔而坚定的母亲的带领下,全家人过着融洽、舒服又有节制的乡村生活。亨利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童年生活:“我还记得雪橇、拉木头、寒冷的冬天、太阳落山、雪车铃铛、长时间走路、天气寒冷、男孩和女孩。”

这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深深印在亨利的内心中。

拆掉一切能拆掉的东西

亨利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常跟父亲到农场干活,虽然农场的活儿又苦又累,但是亨利身上却很早就显露了一种天性,那就是他对机械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大大小小的农具他都想研究研究,他看到那些东西就拆开看看,为此,他没少遭到父亲的痛责。也许从父亲的角度来说,那时候,他还不像现在的人那样意识到从小就培养一种兴趣是多么重要,就像亨利在他的传记《我的生活与工作》中所说:

“我父亲并不十分认可我喜欢机器,他觉得我应当当农民。当我决定离开农场时,他差不多认为我无可救药了。”

当然,亨利也把他这种天生的对机器的爱好带到了学校里。他常常利用自己的机械知识制造一些小东西,给同学们来个恶作剧,引得课堂一片混乱。

少年时代,亨利就有自己的手表了。这是一块价值不菲的怀表,做工极为精致。亨利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他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把表拆开,把里边的每一个零件都拆下来研究一番,然后再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上去,他对这种工作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福特家的每座钟看到亨利的时候都会发抖”,曾有人这样说过。这位无师自通的钟表修理工,只用简陋的工具就能修理任何钟表,而且掌握各种表的工作原理,可能这就是天生的才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