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能源博弈大战
543100000002

第2章

第1篇渊源追溯

第1章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

石油与现代战争结下不解之缘应该从1911年英国人首先把石油用于军舰燃料算起。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由石油引起,可见其是近现代兵家必争之物。

回顾100多年来的世界战争史,为石油而开战随处可见。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当然,石油的第一属性仍然是其作为碳氢化合物的自然属性。它在成为第一“政治商品”之前,需要战胜其他具有类似自然属性的对手,其中,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煤炭。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德之战,主要就是围绕煤炭控制权展开的。两个对手冤家,一个有铁缺煤,一个有煤无铁,因此,每隔三四十年就要大打一番。不过,在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13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之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战略能源。目前,全球90%以上的交通能源来自石油。

石油是不可再生、且在一些领域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发展无限与资源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并逐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虽然石油不会很快枯竭,但是由于石油的超经济属性,导致各国对其趋之若鹜,美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确保其能源安全。因此,石油一直是影响大国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也都是为石油而战。

因此,《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的一句名言——“石油是政治属性最强的商品”,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

两次世界大战:为油而谋,因油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待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两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的舰艇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军舰艇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灵活的优势战胜了德军。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二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更是一方面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

第1节两次世界大战:为油而谋,因油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待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两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的舰艇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军舰艇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灵活的优势战胜了德军。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二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更是一方面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