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天文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5430600000009

第9章 有趣的哈雷彗星

1.哈雷给“扫把星”正名

17世纪80年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由于对彗星的困惑而显得惶惶不安。我国古人对彗星也是避之唯恐不及,认为彗星是“扫把星”,会给人们带来霉运。在欧洲,丹麦有个名叫布拉乌的天文学家,把彗星当做“妖星”,并给它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他认为“彗星是由人类的罪恶造成:罪恶上升,形成气体,上帝一怒之下,把它燃烧起来,变成丑陋的星体。这个星体的毒气,散布到大地,又形成瘟疫、风雹等灾害,惩罚人类的罪行。”他的理论让无数人对彗星心生恐惧。因此,1682年的一个晴朗夜晚,当一颗奇异的星星,拖着一条闪闪发光的长尾巴,出现在天空中时,人们吓呆了。天主教的神父们将这颗星视作灾难降临的预兆,疾呼:“妖星出现,世界的末日到了,大家快向上帝忏悔吧!”尽管人们纷纷忏悔,这颗星仍旧一连几十个夜晚在浩繁的星空缓缓运行。王公贵族们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咒骂自己的政敌不得好死;星相家与巫师们更是乘机兴风作浪。一时间,丑态百出,人们惊恐万分。

然而,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却没有人云亦云,他对这颗彗星毫无惧色,决心要揭开所谓“妖星”的真面目。

哈雷对英国和世界各地历史上有关彗星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24颗彗星的轨道进行了计算,发现1513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3颗彗星的轨道十分接近,时间间隔又恰恰都是76年左右,于是断定,这是同一颗彗星,并预测这颗彗星下一次回归的时间:1758年12月25日。这一天,壮观的大彗星果然如期莅临。为纪念这位科学家的预言,人们将这颗曾顶着“妖星”恶名的彗星,定名为“哈雷彗星”。

据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记载: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则彗核半径应小于15千米。估计它每公转一圈,质量减少约20亿吨,这个数量对彗星来说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还会存在很久。

2.揭秘哈雷彗星的彗核

现在,人们已知道彗星内部的主要成分是冻成冰的气体和尘埃,以及大石块。那扫帚般的长尾巴主要由氮、碳、氧和氢等各种化合物、自由原子构成的。

哈雷彗星有一条十分壮观的彗尾,有一头美丽明亮的彗发,它的彗核是个什么模样?人类一直想一睹它的风采。

这颗迟迟不肯以真面目示人的哈雷彗星的彗核,原来是个又丑又脏的家伙。其模样长得与其说像一个带壳的花生,不如比作一个烤糊了的土豆更为贴切。表皮裂纹累累,皱皱巴巴,其脏、黑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它最长处16千米,最宽处和最厚处各约8.2千米和7.5千米,质量约有3000亿吨,体积约500立方千米。表面温度为30~100℃。彗核表面至少有5~7个地方在不断向外抛射尘埃和气体。彗核的成分以水冰为主,占70%。其他成分是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氢氰酸等。整个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所以,它是个很松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层是原始物质和较易挥发的冰块,周围是含有硅酸盐和碳氢化合物的水冰包层,最外层则是呈蜂窝状的难熔的碳质层。

哈雷彗星在茫茫宇宙的旅行中,不断向外抛射着尘埃和气体。其彗核表面至少有5~7处抛射点。从上次回归以来,哈雷彗星已总共损失1.5亿吨物质,彗核直径缩小了4~5米,照这样下去,它还能绕太阳2000~3000圈,寿命也许到不了100万年了。

3.不可思议的哈雷彗星“蛋”

哈雷彗星,这颗彗星家族的明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人们因不知它的底细,曾视它为“妖星”而惶恐不安;人们曾因看不清它的真面目,而浮想联翩。如今,人们借助于科学揭开了它的身世,掀开了它的面纱,可至今仍有一个谜团令世人困惑不解——哈雷彗星“蛋”。

不知什么原因,哈雷彗星与母鸡结下了缘。每当哈雷彗星在间隔76年左右的回归年拜访地球时,必有母鸡会产下一枚奇异的“彗星蛋”来。

1682年,哈雷彗星回归。德国马尔堡一只母鸡产下一枚蛋壳上布满星辰的蛋;

1758年,哈雷彗星回归。英国霍伊克一只母鸡产下一枚蛋壳上绘有清晰的彗星图案的蛋;

1834年,哈雷彗星回归。希腊科扎尼一只母鸡产下一枚蛋壳上描有规则彗星图案的蛋;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法国报界透露,一母鸡产下“蛋壳上绘有彗星图案的怪蛋,图案如雕似印,可任人擦拭。”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意大利博尔戈一只母鸡产下印有彗星图案的蛋。

这一枚枚神奇而又精美的“彗星蛋”给人类带来了神秘的宇宙信息。为什么“彗星蛋”的出现恰恰与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相吻合?在茫茫苍穹游荡的哈雷彗星给地球上小小的母鸡输入了什么信号,令它产下绘有奇妙星图的蛋?为何不见其他苏联彗星有此神力?为什么现已发现的“彗星蛋”都集中在西欧地区?苏联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认为,“二者之间必有某种因果关系。这种现象或许与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和生物的进化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