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5402300000003

第3章 不容忽视的家教(2)

白氏家教观念的首要误区,是对景琦个性的否定和贬损。景琦天资聪慧、智力超群,但生性倔强,自出娘胎就“不会哭”,“只会笑”;纵然身受杖责、拳脚,也决不哼一声。他在白府以猴王孙悟空自命,蔑视礼法家规,三天两头闹乱子,弄得鸡犬不宁,请了二十位教师上门,都被以他为首的顽童气走轰跑。对于这样一位“逆子”,白氏气恨交加,忧心如焚,叹曰:“咱白家咋出了这么一个种!”其实,景琦的个性之中,蕴涵着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坚韧执著、宁折不弯、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这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征兆。可惜白二奶视而不见!

其次是白氏的教育观念陈腐不堪。在她看来,只有坐下来读书写字作文才算是学习,季先生要儿子骑马习武、健身练功,她就看不惯了。虽然开初她就允诺季先生:任他怎样教育孩子,她决不干涉。但与丈夫关在房内却嘀咕抱怨,生怕孩子被教坏了。用今天的话来说,白二奶是不赞成素质教育的。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季先生的素质教育是成功的,白二奶眼光短浅,差一点就误了儿子前程!

再是白二奶教子方法粗暴简单,一不顺眼就是训斥威压,甚至大打出手,罚跪,逐出家门。结果呢,她自己气得病倒,儿子却根本无动于衷,居然不皱一下眉,不叫一声苦,不求一声饶。可以说,白二奶在商场官场都是强者,简直所向披靡;但在家教上却是弱者、失败者,一败涂地。

还有,白二奶主观片面、强人所难,不尊重孩子的自尊、人格,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体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不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甚至不尊重孩子的基本人权——孩子犯的错误再大,终究是孩子,怎么也不应该关在门外,任其向社会去行乞!

当然,像白二奶那样出身经历、教养的人,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和家庭,在教子观念和行为上存在如此失误,是毫不奇怪的。电视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以为也真实可信。问题在于,我们在分析评价人物的时候,应该分清是非,从中引出一些教训和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像白景琦这样的奇才、怪才、偏才、狂才大约不会很多;但像他这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不为世俗和父母家庭所容,遭遇各种人为的压迫以至于摧残,在缺乏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艰难抗争的孩子,恐怕不在少数。而这,正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大问题。

北大开了“修身”课

中国高等学府的头块牌子——北京大学首开“修身”课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看到这则新闻的感觉是喜忧参半:所喜者青年一代的基础文明素养终于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所忧者作为国家未来精英的莘莘学子,上到大学竟还得重新学习做人的ABC。

时常听到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抱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贪图安逸、怕苦怕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大学生思想敏锐、知识面宽、富于进取的优势,与品德修养方面的弱势一样令人注目。这种反差,不但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当代社会的用人标准,不但要看文凭和水平,更要先看道德和人品。《文汇报》正在进行“关于《大学生,你不该这样》读者来信引出的讨论”,呼吁加强对大学生“怎样做人”方面的教育。

我国古代圣贤历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信条,视“修身”为首要之义。关于“做人”与“成才”何者更重要、何者应为先的问题,人们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当然要先学会做人。但实际的情形怎样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很多人仍然把“升学”摆在第一位:校长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分数”和“名次”。这种误导,使孩子觉得世界上除了读书升学之外,再没有什么更值得关心的东西。至于做人的许多学问,他们并不理解,也并不关心。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转化了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是大可研究的问题。

事实表明,学生的文明素养如何,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这种影响力,对幼儿和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尤为突出。而家长对孩子是否重视并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导致孩子品德差异的一个关键。有些家长信奉“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对孩子品德上的不良苗头听之任之;有些家长自以为家风并无大问题,孩子也无大毛病,无需在这方面多费心思;更有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读书好,将来怎么都不怕”。此类错误观念如不纠正,势必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甚至可能铸成大错。因为他们忽略了:思想品德必须靠教育才能培养,不会自然形成;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比正面教育更具诱惑力;不重视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是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

从贾政训子说起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实是一个绝顶聪慧的少年,小小年纪就熟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那位老爷子贾政偏生不喜欢他,对他不是训斥就是挖苦、痛骂、杖责。一部《红楼梦》,从头至尾就没见贾政对宝玉露过一丝笑脸、说过一句赞语;即使是在内心赞许的情况下,贾政也要一脸肃然,好话反说,为的是防止宝玉“不知天高地厚”地“翘尾巴”。

其实贾政何尝真不知道、不欣赏宝玉的才华!他是怕宝玉不按自己祖传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恃才傲物,成为大观园的逆子贰臣。然而与贾政的主观愿望相反的是,宝玉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出家当了和尚,而他与贾政的父子矛盾始终也没有化解。

由此想到目前有些家长对待孩子,因为一心要他们成为“龙”“凤”,对于孩子的优点、特长、兴趣、爱好、成绩、进步,凡被认为与“上重点”、“升大学”无关或有悖的,一概视而不见,不愿轻易用赞语。挂在年轻父母嘴边的话,多是批评指责性言辞,诸如“你成绩老是上不去,将来考不上大学谁来养活你?”“你看看别家的孩子多出息!”“你就是知道玩!""等等,真可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怎不叫人心烦、令人生怨!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怎么也难以施展才华、发展个性。不是时常听说有孩子不堪此类压迫离家出走的事吗?金华的中学生徐力在忍无可忍之下竟一榔头砸死了生身母亲。这些家长患了同贾政一样的病症,就是人才观出了问题——他们的成才目标,与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违背,也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孩子究竟是重在肯定、鼓励、引导,还是重在批评、指责、压抑?两种教育态度,哪一种更符合教育规律,效果更好些?答案是,无论从教育科学理论上讲还是从家教实践中看,前者正确、效果好。舍不得给孩子以赞扬的家长,应当懂得,肯定性的评价能够使孩子建立自信,从成绩和进步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只要鼓励得当,大可不必顾虑孩子会“骄傲”,也不宜把孩子的“骄傲”看得太重。

当然,同“严格”二字表明“严”要有“格”一样,对孩子的“爱”也要有“度”。因为爱而乱用赞语,不恰当地一味去“捧”自己的孩子。滋长其“娇”“骄”之气,也要避免。总之,教育孩子宜多用赞语,但也要善用赞语。

慎言离异

据统计,时下年轻人的离婚率呈上升势头。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许不是没有道理,但从教育孩子这一点来说,家庭破裂导致的消极后果显而易见,危害不容低估,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少年犯中出自离异家庭的高比例便是明证。因此,笔者在此真诚奉劝那些并非无法共同生活下去的人,那些其实并无根本利害冲突仅仅起因于琐事之争的人,那些离异后注定会后悔的人:在走出离异这一步之前,还是多为孩子想一想。

父母离异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庭顷刻瓦解,大多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条件恶化,人际关系紧张。这对于正需要培育呵护的孩子,不啻是天大的打击,更严重的、易被父母忽视的是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巨大伤害。父母失和的家庭,往往时时充满了“战火硝烟”,不论是哪一方的愤怒、怨尤、苦恼、恶语相向或行为粗蛮,都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惊恐不安。这种生活环境,会使孩子形成抑郁、孤独、自卑的性格,一旦家庭破裂,这种消极性格就会进一步发展,使人格扭曲、自信丧失,加上各种外界诱因,便会产生严重后果。

最近,国外关于人脑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那一天起,就需要温馨和谐的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其智力也就能正常发展。如果迫使孩子的脑细胞去应付外来的不良刺激以保护自我,那么由于频繁地遭受有害的体验,大脑就会受到损伤,幼小的心灵便种下了以后可能犯罪的种子。父母之间虽或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对于孩子却都有难以改变的骨肉之情,大多均希望其成才有为。那么,走向离异的父母们在作出人生这一重大抉择之前,是绝不可以把孩子的成长因素丢在一旁的。无论从对国家社会负责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人伦理亲情和道德规范上讲,都要慎之又慎。

有人说:“我不能因为孩子的前途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但也有为孩子今天和未来负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以为,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固难人人做到,也不必强求人人如此,但片面强调自身“幸福”,不惜牺牲孩子的幸福,也不能算是一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离婚的理由纵有千条万条,但“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个硬道理,是应该也可以抵消许多离婚的理由的。

当然,对于那些非离异不可的父母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和合法权益,衷心祝愿他们生活幸福;只是似乎需要提醒他们,在追求自己幸福的过程中,眼下、今后以至于永远,都不要忘记了自己孩子的幸福!

单亲家庭的忧思

笔者日前写了一则短文《慎言离异》,意在奉劝离异前的年轻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计三思而行。搁笔沉思,似觉言犹未尽,自忖我的这番“背时”之论,怕未必能够阻挡和减缓许多父母的离异步伐,众多孩子仍将难以避免地失去母爱或父爱,成为单亲家庭的成员。于是,过去所见所闻的由单亲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种种不幸便一齐涌上脑际,不免忧思百结,要执笔成文一吐为快。

研究表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和损伤,会对青少年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刺激伤害。生活在父母失和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人格不够健全。严重的表现为:或性情暴躁、桀骜不驯,或孤独自卑、自暴自弃,或厌世嫉俗、玩世不恭。此类心态所导致的逃学、出走、滋事、犯罪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作为孩子的生身父母特别是监护人一方,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一方面要进行针对性的关爱、安抚和教育,另一方面要避免意气用事,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隐患。

对于因父母的原因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单亲家长要以加倍的关怀、爱抚,尽可能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保持或恢复其健全的性格和正常的心态,绝不可视若无睹,麻木不仁,更不能把离婚的气恼向孩子发泄。有些单亲家长离异之后,就不停地向孩子宣泄对原配偶的愤懑和仇视,甚至不惜用粗俗不堪的语言和行为侮辱对方人格,以图获得孩子的同情和共鸣。殊不知这种给幼小的心灵撒播仇恨种子的行为,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污染。亲子关系是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应当让孩子介入。否则,很可能导致与家长愿望相反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大人“好聚好散”,并教育孩子一如既往地尊敬和热爱自己的生身父母。

为了弥补孩子离开双亲之一方的损失,有些单亲家长变关爱为溺爱,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不当要求,对孩子的缺点过失也娇纵放任,这也是在给孩子成长“帮倒忙”。溺爱导致的后果,孩子不是弱不禁风,就是骄横任性,本欲“爱”之,实则害之。婚变之后,单亲家长必须审时度势,尽力维持正常的家庭环境和气氛,对孩子“严”“爱”有度,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因离异而“翻番”,也是单亲家庭家教中的一种“常见病”。有些离异的家长把家道中兴、个人幸福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个劲地逼迫孩子“发奋读书上重点,出人头地上大学”。这些孩子既已承受了家庭裂变之苦,又要负难以承当的重任,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些家长名曰“为了孩子的前途”,实际上是企望转嫁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于孩子,为自己“争气”,是很不可取的。须知缺乏正确的成才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可能真正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也难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导致消极的后果。

再有,离异后不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也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要用父母之间的恩怨夹杂其间。这于孩子是极为重要的。

隔代教养话短长

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城镇家庭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的现象日益突出。为生计和工作忙碌的年轻父母不堪家务之累,干脆把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放在老人处,节假日才接回自己身边。即使是三代同堂之家,父母们有赖双亲在堂,也乐得在业余时间外出潇洒,而不愿在教育孩子上花什么心思。

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教育理论界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愚以为,既然隔代抚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无法加以改变,那么要紧的并不在于作出一个正确的利弊结论,而在于如何存利去弊、扬长补短,使家庭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

有一种看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即认为隔代抚养成长的孩子必定不如父母抚养的孩子。因为古今中外,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名人伟人自幼在隔代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例子。中国科大招收的少年班最早的一名江西籍学生宁铂,自幼就得益于其祖母的教养。是祖母那讲不完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给了少年宁铂最初的科学启迪和成才志向。老一辈人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原因,自有其年轻一代所不及的素质和教育优势,比如见多识广、勤劳刻苦、正直善良、办事稳妥、仔细耐心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发挥重要影响。然而,同父母抚养相比,隔代抚养确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比如,祖辈往往比父辈更疼爱孩子,爱之过甚也就易于娇纵。对孩子百依百顺、处处迁就,会导致孩子唯我独尊,性情骄横。常见孩子在祖辈面前撒起娇来要比在父母面前更加“无法无天”,即是证明。再如,退休在家的老一辈人有的是时间,甘愿充任老保姆,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拉屎撒尿以至于穿衣系带一概承包。长此以往,必然使孩子缺乏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立能力。又如,老一辈人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教养孩子的内容和方法中不够科学的东西显然比年轻人多一些,诸如饭后让孩子大吃水果、鱼刺鲠喉便强用饭团硬咽等等,常使做年轻父母的皱眉。两代人之间对孩子在教育方法上的分歧导致家庭不和以至于酿成悲剧的,也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