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5379100000008

第8章 自己掌控加薪的按钮——20几岁要懂点人才经济学(1)

1.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内卷化效应

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弗雷德·伯格斯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什么是内卷化效应?想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应该先来看一看下面的故事。

爪哇,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人口稠密,风光旖旎,首都雅加达就位于此地。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区,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利福德·盖尔茨,一位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在此长住,却一直无意于如画风景,而是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时,却长期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

盖尔茨将上面故事中的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自我,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就好像身陷泥沼,无力前进。生活当中,经常可见这类事情。

老张当干事30年了,身边同事一个一个升迁,自己却还原地徘徊。退休年龄就要到了,心中无限酸涩,“二锅头”变成贴心朋友。老王做技工15年了,同辈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心境异常抑郁。老刘年轻时,曾因一部剧本获得过电影大奖,当时被公认前程似锦,然而20年过去了,他的成就却还停留在20年前……

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情况,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何停步不前?是天赋欠缺,勤奋不够,还是运气没有垂青?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人的精神。人们常说,信念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这样了,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了,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他便可能大有收获。正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得不到”。如果上面提及的张“干事”认定这辈子只适合这一职位,那么他升迁的动力将消弭殆尽,前途可以不作他想。

上面故事提及的那些人,都为现状不满,都为前途沉郁,说明他们的心气还在,这时就要分析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个人能力。一般说来,它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但是,如果只重专业而不顾人际,将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处世而没有一技之长,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个人才华才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上面提到的15年的“技工”,可能是他上进心不够,专业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也可能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难以插手,这种种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评定职称的机会。推广开来看,梦想有所作为的人到处都是,然而大多只是空想家而已,他们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处于“内卷化”当中。想想看,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练业务,而又同时精于世故呢?

一个人早上出门,都要照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一代一代繁衍,生活却从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

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之下,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注定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一直停滞在小的层面。小老板只要精明就可以了,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还需要气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很多著名企业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企业,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属必然。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是否精益求精,发挥到了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决心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里,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倍增的社会里,职业生涯停步不前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改进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个人的职业开拓出新天地。

2.择业时,“热门”是不是一定比“冷门”更好?

我不去寻找好运——我就是好运!

——沃尔特·惠特曼(美国著名诗人)

小张即将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去求职。然而,在先后递交了几十份简历并经历多次面试后,他却没有结果。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其他同一专业的学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小张疑惑不解:计算机不是热门专业吗?为什么会出现求职难的问题?

确实,虽然这两年IT行业看上去非常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都难以找到饭碗。这是因为当前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高级、顶尖的IT人才。另外,前些年计算机人才走俏,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并且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造成这方面人才越来越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都受到影响,导致在家待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计算机,作为公认的热门,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

与之相对,某西部高校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的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市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企业策划,还有市场营销——甚至有几个大三时就和人签约了。一位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并没有特别在意我的专业出身,他们更看中的是你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之外,经过调查,近两年曾经被认为供需较小的传统冷门——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另外,像港口航道与工程、海洋地质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很不错。小语种专业,如韩语、日语、德语等,也都不够用人单位争抢。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都很好。而在2008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到了冷门专业已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冷眼相视;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另据调查,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高考生第一志愿就报了冷门专业。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近几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正是“冷门不冷”。

那么,个人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个攸关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

我们应该明确,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受着供需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该行业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比如新闻专业,在前些年,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这就是由人才饱和导致的就业不易。目前,在人才市场最难找工作的是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都出现人才严重饱和的状况,就业非常困难。那么,冷门专业为何升温呢?这里面同样有一个供求规律的作用。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专家分析,冷门专业就业率上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随着扩招的增加,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增多,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

那么,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应该说,许多人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很多失误,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据一份对上海10所大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竟然有65.8%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表示后悔。此外,对100个工作半年到3年的职业规划咨询案例进行统计后发现,竟然有高达75%的人因大学专业选择失误导致职业定位不清,遭遇发展瓶颈。

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着。选择专业不要太拘泥于冷门与热门,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将来最想做的,才是上上策。要知道,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深入钻研。试想,假如你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高深的业务能力和娴熟的交际能力,那么,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做的是哪个行业,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一技之长,立身之本,这是人们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学习什么技能,进入何种行业,却并非易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的变化更为择业增加了难度。其实,一个人才,只要有着进取的热情、扎实的技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会有所成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你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劳动价值

如果你不想工作,你就必须有一大笔钱;如果你想有一大笔钱,你就必须工作。

——托马斯·谢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劳动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劳动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一切人类社会主要物质财富价值的来源。

劳动的价值就是指劳动所产生的价值,也就是个人劳动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部分。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总体,个体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才有价值。如果个体劳动不能被社会承认,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绝对孤立的劳动,是与他人和社会不相干的劳动,因而也就没有价值可言。就比如,一个人挖了一个鱼塘,买来一些小鱼养殖,但由于养鱼技术不好而导致所养的小鱼全部死掉了,这个人的所有挖鱼塘、养鱼的劳动都是无效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又如,一个人写了一部小说,拿到出版社想出版,但由于写作质量等诸多问题,出版社都不愿出版,其劳动的价值也就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劳动所得一般是指因劳动付出所得到的物质性回报,包括物质资料和货币等形式的回报。要取得物质性的劳动所得,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必须是从事物质性劳动,取得物质性劳动成果;二是与他人进行劳动交换,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自己不能生产的其他生活物品。但是,人通过劳动不仅取得物质性的劳动产品,还可能取得非物质性的劳动产品,如知识、经验等。

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中的这个“劳”包括劳动的质和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首先取决于本人劳动的质和量,即这个人所从事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也就是取决于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简单劳动是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能,不用培训,只要有体力就可以干的活,干一般的农活、搬运等工作就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才能从事的工作,像会计师、工程师、技师、大学教授等工作就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一个人劳动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人力资本价值大的人,可以从事更加复杂的工作,其劳动的质量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劳动价值首先取决于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而决定人力资本价值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多少。所以,上过大学的人一般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劳动价值更大,工资更高。劳动的质和量还取决于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努力工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其劳动的质和量都比较大;反之,没有努力工作,懒懒散散,工作不负责,尽管其人力资本价值比较大,也有可能劳动价值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