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5377400000006

第6章 中世纪作品(1)

小泥车

《小泥车》是印度最早的革命剧作,为古代印度作家首陀罗迦创作。它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革命戏剧,全剧共10幕。

它以城市贫民的观点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是印度古代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名剧。剧本第6幕写到善施的儿子升军玩过邻居家一辆小金车后还想玩,善施的婢女瓠犀便捏了一辆小泥车给他玩,但他吵着要小金车,春军便把自己的首饰放到小泥车里,让他去买一辆小金车来玩。这也是剧名《小泥车》的由来。

剧本取材于古代一历史传说。故事发生在暴君八腊王统治下的优禅尼城。国王的小舅子蹲蹲儿,企图霸占年轻美貌的妓女春军,但春军早已爱上了穷商人善施。蹲蹲儿得不到春军的垂青,便恼羞成怒,竟极其残暴地要将春军活活勒死在花园里。其后又倚仗权势,嫁祸于人,诬告春军情人善施谋财害命。法庭根据莫须有的罪名,判处善施流刑。凶残的八腊王并不以此为足,驳回判决,逼其强判善施为死刑。时值广大的奴隶和下层人民因不堪忍受剥削与压迫,在牧人阿哩耶迦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在城外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暴动。当善施被押到刑场时,被僧人救活的春军及时赶到,义正词严地当众揭穿了蹲蹲儿残害妇女、诬陷好人的罪行,为善施申冤鸣不平。这时,阿哩耶迦率领义军已攻进城内、斩了暴君八腊王,推翻了他的反动统治,被人民拥戴做了皇帝。他下令严惩蹲蹲儿,救出了善施,并宣布春军为自由人。当奴隶起义胜利之日,也就成了春军与善施圆满结合之时。

剧作是反映现实斗争的“社会剧”。它以一个即将崩溃的奴隶制小王国的首都优禅尼城为背景,把春军与善施的爱情故事同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阶级的荒淫无耻,专横残暴以及法律的虚伪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悲惨遭遇,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奋起反抗、一举推翻奴隶主统治的英勇斗争,表现了官逼民反“改朝换代闹革命”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

作者一改印度文学取材于史诗及古典名著的传统,以被压迫者的观点,直接描写人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取得胜利的全过程,并且刻画了起义军领袖阿哩耶迦和下层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为被压迫者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作品人物典型形象:女主人公春军,是个不甘忍受凌辱、爱憎强烈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形象;善施则是“好善博施、扶危济困、慷慨无畏”的典型;阿哩耶迦“是个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典型;蹲蹲儿则是统治阶级风流恶少的典型。

戏剧情节生动丰富,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是印度同时代任何一部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它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杰出的诗人、戏剧家迎犁陀婆的戏剧作品。

剧中讲一个名叫沙恭达罗的静修女在静修林中与前来打猎的国王豆扇陀一见钟情,自主结婚。国王临别赠给她一枚戒指为信物。沙恭达罗由于日夜思念国王时疏忽了对过路大仙人的礼节,大仙人怒中对她下了诅咒,要使国王在看到那枚戒指之前不再记起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怀孕后到王宫去找国王,路上丢失了戒指,到王宫后国王不与她相认。沙恭达罗悲愤之极,祈求地母帮助升天。后一渔夫拾到戒指献给国王,国王才恢复记忆,悔恨万分。最后国王与沙恭达罗在仙界大团圆。

本剧通过沙恭达罗与豆扇陀爱情上的悲欢离合,歌颂了忠贞的爱情,塑造了古代印度理想的妇女形象沙恭达罗和理想化的明君形象豆扇陀,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生活愿望和比较先进的婚姻观;同时对上层奴隶主阶级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对被压迫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本剧是诗体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以多种手法刻画出独特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显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使其不仅在印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达夫尼斯和赫洛娅

《达夫尼斯和赫洛娅》是古希腊作家隆戈斯的长篇小说,约写于公元3世纪。

故事发生在列斯博斯岛,风景优美的密提勒涅城郊的一个庄园。牧人拉蒙在灌木丛中捡到一个男孩,即达夫尼斯。2年以后,牧人德律阿斯在山洞中捡到一个女孩,即赫洛娅。达夫尼斯15岁、赫洛娅13岁的时候,这两个牧人依据分别得到的梦兆,让他们合伙去牧羊。

达夫尼斯与赫洛娅一起放牧和嬉戏,相互间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赫洛娅长得十分美丽,年轻的牧人杜耳孔也爱上了她。一天,一群海盗到滨海的草原劫掠,杜耳孔身受重伤,他的牛群被赶到船上,达夫尼斯也被海盗掳去。赫洛娅用杜耳孔临终所赠的长笛奏起了牧歌。牛群听到了,争着从船上往下跳。船翻了,海盗全都掉进海里。达夫尼斯随牛群游到岸上,与赫洛娅一起掩埋了杜耳孔。

秋天,收完葡萄,他们俩又到草原上放牧,吹奏,歌唱,十分愉快。然而,在墨堤漠涅人与当地人发生的偶然冲突中,赫洛娅被敌人掳去。由于牧神潘的帮助,赫洛娅终于得救。

一次,达夫尼斯去逮鸟,被德律阿斯邀到家里,他借机向赫洛娅表明了自己对她的爱情。但向赫洛娅求婚的人很多,达夫尼斯知道自己贫穷,不指望得到姑娘的应允。哪知道,山林女神帮了他的忙,让他在海边捡到一个钱袋,足够他和赫洛娅订婚所用。这时,德律阿斯才同意把女儿嫁给他,但仍需得到主人的同意。

拉蒙的主人狄俄倪索法斯和妻子一道来到庄园,他们的儿子阿斯堤罗斯已先期到达那里。阿斯堤罗斯想把达夫尼斯带回城去,他的食客格纳同出面去找拉蒙。拉蒙不愿和养子分离,就去对阿斯堤罗斯述说,他如何得到了达夫尼斯,跟孩子一起还有什么衣物。狄俄倪索法斯夫妇发现,达夫尼斯原来就是他们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所抛弃的幼子。一家欢聚。

恰在这时,赫洛娅被一个以前向她求婚遭到拒绝的人抢走。格纳同得到消息以后,对达夫尼斯表示友好,主动率人把赫洛娅救了出来。德律阿斯向自己的主人狄俄倪索法斯讲述捡到赫洛娅的经过,证明她是自由民出身。于是,狄俄倪索法斯同意了达夫尼斯与赫洛娅的婚事。很快,赫洛娅也在山林女神的帮助下,找到了富有的生父。达夫尼斯与赫洛娅按牧人的方式隆重地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不愿过城市生活,又回到了他们所熟悉的庄园。

云使

《云使》是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约写的长篇抒情诗。

诗中写一个药叉因玩忽职守,受到主人财神俱毗罗的诅咒,被谪居南方罗摩山中,忍受着与爱妻分别的痛苦。到了雨季,他看到一片由南往北的雨云飘上山峰,使他感到心荡神驰,他向雨云献礼致意,恳求雨云替他带话给分离了好几个月的爱妻,希望替他转达一腔思念之情。他向雨云介绍了去爱人住地的路线和一路上每一处秀丽景色、旖旎风光,还具体描述妻子的美貌和因思念而消瘦的面容。他叮嘱雨云在安慰爱妻后要迅速返回,带回她平安的音讯,来支持他脆弱的生命。小药叉侃侃而谈,情真意切,如诉如泣的诗句表现了小药叉对爱情的想往和追求,反映了人类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

作品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庄严论

《庄严论》是印度古代文艺理论的总称。有2种解释:(1)指诗的理论和修辞学,不包括无韵文;(2)包括散文的理论,即广义上的文学理论。印度古代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诗体、韵文,因而庄严论类著作大多论述诗的形式、分析修辞格式;有的也论述“诗”的体裁和风格流派。

约公元前后的《舞论》是印度现存最早的专门著作,主要论述戏剧,兼及音乐、舞蹈等。檀丁的《诗镜》和婆摩诃的《诗庄严论》也是较早的作品,两者时代相同,约成书于7世纪。自约9世纪的《韵光》起,经过新护的《韵光注》,这类作品进而论述“诗”的“灵魂”,即文学的内容和本质,并分成不同的派别。

古兰经

《古兰经》是******教的宗教圣典。******教认为它是天神迦伯利口授给穆罕默德的,而实际上是******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的演说集,经其后代弟子整理编纂而成。

《古兰经》共有114章,每章有若干节。各章长短不同,全书共6200多节,在经文上大体又可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为界,分为两部分:即麦加章和麦地那章。麦加章是穆罕默德艰苦创教时宣谕的,经文章节多简短、明快,内容多半是宣讲教义的;而麦地那章是在******教得到顺利发展时期宣谕的,多为长篇大论,以对已皈依******教的绅士们阐述教法为主。

为达到传教目的,《古兰经》中还穿插引述了许多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格言、谚语等。它的内容丰富,除******的教义、教法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是研究古代阿拉伯情况的宝贵文献。

《古兰经》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文体上,其语句长短不一,自由奔放,洒脱多变,文辞虽不刻意讲究骈丽,但却典雅流畅;在文字的表现风格上,根据不同的需要,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严厉的警告,有时是温婉的劝说,有谨严的教法,也有优美的故事。

《古兰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阿拉伯语得到了统一和保存,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悬诗

《悬诗》在阿拉伯语称作“穆阿莱葛特”,是阿拉伯贾希利叶时期7篇长诗的总称,是当时7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

这些诗歌是8世纪初期哈马德·拉维叶搜集的。******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各部落的诗人常举行诗歌比赛,获奖的诗歌被用金水写在细麻布上悬挂在“克尔白”天房的帷幕上,悬诗因而得名。“悬诗”诗人中以乌姆鲁勒·盖斯、安塔拉·本·舍达德最为有名,前者是******以前时期的“诗人之首”,后者是一个高超的骑士。

“悬诗”是早期阿拉伯诗苑里的一支奇葩,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事记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早的历史和文学基作。太安万吕撰录整理,成书于712年。

全书分上、中、下3卷。上卷为日本古代神话的结集,中心思想是说明天皇****国家始于天授神赐。中卷和下卷记载传说故事,表明天皇世袭的思想更为明显。

《古事记》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书中包括了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诗歌形式,对于文学及历史研究,以及宗教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诗歌总集,共20卷,收诗歌4500余首,经过多人多次编辑而成,8世纪下半叶成书。一般认为现存版本的编辑者是大伴家持。

所收诗歌的作者包括所有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有署名者和不署名者。柿本人麿、山上忆良、大伴家持等是有名的万叶诗人。内容上,万叶诗歌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包括不能归入各类的诗歌,如羁旅、狩猎等场合所作的诗歌;相闻是以男女恋爱为中心的歌咏友谊与爱情的诗歌;挽歌为悼念亡人的诗歌、体裁上,万叶诗歌可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等,其中短歌数量最多。

《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民族诗歌已从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和歌。万叶诗人用日本民族语言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开创了后世日本和歌的道路。《万叶集》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被视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贝奥武甫

《贝奥武甫》是英国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它用古英语写成,是继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

全部古英语诗歌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过3万行,其中有英雄诗、宗教诗、抒情挽歌、格言、谜语、咒语,而以《贝奥武甫》为最长、为最完整。

史诗中的历史人物,据记载生活在5至6世纪。史诗故事发生在相当于现在的丹麦和瑞典南部——当时盎格鲁·撒克逊人居住的地方。从5世纪中叶起,这些民族不断向不列颠移民。大约在8世纪前半叶,关于贝奥武甫的传说才在他们定居的不列颠写成文字。现存的唯一手抄本约成于10世纪末。1731年手抄本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几行,但基本完整,于1815年第一次排印出版。

全诗除开场白外,共分43节,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又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开场白,写丹麦王朝的始祖许尔德的葬礼,接着写许尔德的后裔丹麦王赫罗斯加建造了一座殿堂,取名鹿厅,但经常受到附近沼泽地带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格伦德尔的袭击,一夜就被杀死了30名守卫武士。它骚扰了12年,消息传到耶阿特族国王许耶拉克的侄子贝奥武甫耳中,他率领14名武士前往援助。赫罗斯加在鹿厅设宴招待他们。宴会之后,贝奥武甫和武士们留在厅内守候。夜间格伦德尔破门而入,摸着一个武士,把他吃了;再要摸时,被贝奥武甫扭住,经过一场搏斗,怪物断了一只胳臂,负伤逃回沼泽。第二天赫罗斯加设宴庆祝,王后赠送礼物,歌手歌唱芬恩的故事。

第二部分写夜间格伦德尔的母亲前来替子报仇,抢走了一个大臣。次日贝奥武甫追踪到沼泽,独自潜入湖底把女妖杀死,把格伦德尔的头颅割下,回到鹿厅。赫罗斯加又设宴庆祝,并向贝奥武甫致辞。贝奥武甫携带大批礼物回到许耶拉克宫廷,在宴席上把礼物献给许耶拉克,许耶拉克也给他大量犒赏。

第二个故事写许耶拉克死后,他的儿子赫阿德勒德继位。赫阿德勒德死后,贝奥武甫继位,统治了50年。这时有个逃亡奴隶盗得一些窖藏的宝物,被看守宝物的火龙发现,为了报复,它到处骚扰为害。年老的贝奥武甫决定为民除害,带领威耶拉夫等11名武士出发。在投入战斗之前,他向随从的武士讲了耶阿特人过去相互残杀的一段历史。然后独自去同火龙厮杀。他的剑断了,又被龙吐的火炙伤。随从武士都逃跑了,只剩威耶拉夫一人上前帮助贝奥武甫把龙杀死,贝奥武甫也因伤势过重而死。威耶拉夫悲愤地谴责那些逃跑的武士,并派人回去报告消息。最后,耶阿特人在海滨把贝奥武甫火化,把他的骨灰连同火龙的宝物埋葬了。贝奥武甫的陵墓成为航海者的灯塔。

这部史诗的内容一部分是史实,一部分是传说,其中提到的人物如赫罗斯加、许耶拉克都是历史人物,诗中有些插曲也提到一些历史人物。而主要人物贝奥武甫和他的事迹则基本上来自传说。历史因素和传说因素结合起来反映了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