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5376900000008

第8章 隋唐时期(2)

此时的陈子昂虽说有了名气,但只是个虚名。后来中了进士,也没有混得一官半职。不久,唐高宗死于洛阳,要把灵柩运回长安。陈子昂借这个机会,上书武则天,进行劝阻。他认为将高宗灵柩运回长安不仅会加重关陇频遭荒灾人民的负担,而且护灵的数万大军也疲于奔波。当时武则天掌权,正要网罗人才,看到陈子昂的上书后大加称赞,因而召见了他,让他负责管理文献典籍工作。由于他以不同寻常的政治见解和超群才华赢得武则天的重视,因此他的书,文人争相购买,互相传阅。

陈子昂喜欢研究历朝历代的兴废与盛衰的原因,为武则天执政出谋划策。他经常上书武则天,对当时的政治提出建议,然而武则天认为他不过是一舞文弄墨的文人,并不采纳他的意见;即便对于他劝谏将高宗灵柩运回长安的建议,她也置之不理。

从此,陈子昂心生不满,并指出武则天是“外有信贤之名,内实有疑贤之心”。这一下更得罪了刚愎自用的武则天。同时由于他上书直言不讳,也得罪了一些权臣,遭到他们的嫉恨。从此,陈子昂感到心灰意冷。他想努力改革政治弊端,可是自己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酷吏们依然横行无忌,武则天的侄儿们还是权倾朝野。后来陈子昂因继母去世,回乡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回到长安之后,他被擢升为右拾遗,但终日郁郁寡欢,准备辞官归隐。

就在这时,陈子昂因朋友的牵连被判入狱两年。出狱后,他跟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契丹,担任参谋一职。结果前方兵败失利,武攸宜犹豫不前。陈子昂见后,提出要武攸宜亲率部队担任前锋主动出击。谁知贪生怕死的武攸宜根本不理睬他。由于陈子昂坚持自己的主张,再三要求武攸宜亲率士卒出击,结果被武攸宜罢免了他的参谋职务,降为军曹掌管书记文牍之事。

此时,陈子昂感到深深的绝望了。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着满腔愤激之情,登上了蓟北楼,一边缅怀古代明君圣贤的丰功伟绩,一边回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深感前途一片黑暗。从而写下了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这是他理想破灭的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战场上回来的陈子昂,立志归隐,便以父亲年老多病为由,上表请求辞官回乡,侍奉老父,以尽孝道。武则天同意他的请求,从此他回到了家乡射洪。

但是武三思等人却不放过他,他们指使射洪县令诬陷陈子昂,把他关进大牢,陈子昂忧愤交加,不久就去世了。

元代有人称陈子昂是“唐之诗祖”,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他对诗歌的革新理论和诗歌的创作实践而言的。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深刻批判了晋宋以来的形式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讴歌进步理想。

陈子昂在革新理论的指导下,亲自实践,努力创作,写下了《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优秀的作品,“一扫六朝弊习”。

陈子昂的诗内容充实,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兴亡和人民苦难,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不难看出,陈子昂的诗已洗尽六朝脂粉气,成为“音情顿挫,有金石声”的作品。因此,说陈子昂开创一代新诗风,成为“唐之诗祖”,是毫不夸张的。

总之,陈子昂顺应时代潮流,高举诗歌革新大旗,横扫六朝形式主义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王昌龄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有一位“位卑而名着”的杰出诗人,对后来诗歌,特别是绝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赢得“诗家天子”称号的王昌龄。

王昌龄,生年不详,卒于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两首皆有名。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原有集,已散失。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平民家庭里,他一生贫困,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后来虽然中了进士,当了个小官,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合世俗,被一贬再贬。即使如此,流言蜚语还是铺天盖地地向他袭来,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面对这无情的现实,他决定辞官归隐,但就在他辞官返回故乡,路过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无辜杀害。

王昌龄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他也有得意的时候,他在边塞时,豪情万丈,想在疆场立功,寻求出路,其《从军行》就表明了他当时的志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诗人的爱国豪情和冲天壮志。

结束了边塞生活,王昌龄到了长安,任校书郎,这也是他很得意的时期。在这里,他与李白、高适、王之涣、王维等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有一天,外面还下着小雪,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相约到旗亭交流诗体,同时在那里聚餐。正当他们酒兴正浓之际,忽然有梨园伶官(即乐官)十几个人上楼来搞聚会。

他们三位诗人见此情况,就退到一边围着炉火观看。刚过一会儿,有4个歌女上楼来了,她们穿着十分华丽。当时乐声渐起,4个歌女则闻乐起舞,顿时安静的旗亭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这时,王昌龄提议说,我们都是以诗出名,今晚不妨多写几首,以诗助兴。每人的诗稿上不留姓名,送给她们吟唱。谁的诗入选为她们所唱,谁就胜。于是他们快速的写诗送给伶官,等着她们吟唱。

过了一会儿,有一伶官打着拍子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新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听完后,在墙上作一记号。

接着又一伶官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听完也在墙上作一记号。

又有一伶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作一记号。

唱了半天,没有王之涣的。他认为未必自己的诗不如他们,便起身说:“这些伶官都是潦倒乐官,听唱的都是一些俗辞,至于阳春白雪,这些俗人会唱吗?你不信,我挑出歌女中最佳的让她唱,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当面认输,终身不与你们比高下。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要奉我为师。”大家听罢,一阵欢笑之后,等待看结果。一会儿,王之涣挑选的人出来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真唱的是王之涣的诗,他听后高兴地说:“你们看,我没有吹牛吧!”大家听后,欢笑不已。

当然,王昌龄之所以被称为“诗家天子”,主要还是他绝句贡献大。他的诗现存180余首,其中绝句约占一半,艺术造诣也最高。

他的诗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善于捕捉一刹那的感情变化,并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从“不知”到“悔教”,中间用柳色带动,把少妇的劝夫封侯到后悔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尤为深刻,充分表现了王昌龄在表现人物心理上的高超艺术手段。

王昌龄的诗能够广为流传,还在于能深入浅出,如《出塞》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急切的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曲折地讽刺了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既有对历史的总结,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将来的憧憬。

王昌龄的诗作长于心理刻画,注意虚实结合,深入浅出,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从而广为流传。

孟浩然

孟浩然,生于689年,卒于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着名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晚年曾为荆州从事,一生不得意,寄情山水,游历了东南各地,写了许多山水诗,因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孟浩然在家勤学30年,但一生怀才不遇,因而很容易受到襄阳当地历史上着名隐士的影响。他对这些隐士高人仰慕不已,经常去凭吊、瞻仰他们的遗迹旧址,他不止一次地去鹿门山寻觅庞德公的隐迹,深感“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孟浩然对曾经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也非常崇敬:“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也希望自己能够逢遇明主。

还在30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孟浩然正在那幽静的树林中散步的时候,他看到那树枝上压满枝头的果实,不胜感叹。他想到孔子三十而立的教诲,想到自己虽饱读诗书却无一点功名,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想到自己到而立之年,还住在田园之中,不禁文思涌动,挥笔写了一首《田园作》,道出了“三十犹未遇”、“丘园日暮空”的感叹。

在开元16年(728年)岁暮,孟浩然满怀希望,离家去京应考。但考试的结果是名落孙山。科场的落魄使他平生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后来他总结自己落榜是朝廷无人的缘故。虽然朝廷无人,但他并没有马上回去,而是留在京城,结交朋友,以显露自己的才华。

这年中秋,孟浩然应邀参加了一些文人学士举办的赏月吟诗会。当孟浩然念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座的文人、名士都赞扬这句诗清绝秀丽,集体放下笔不再续联。丞相张九龄、御史王维、尚书侍郎裴朏等很快便与孟浩然结为忘年之交。此事在京城都很快传开,孟浩然的诗名也就传开了。

孟浩然在京城期间,经常生病,托宰相张说举荐的事,也是杳无音讯。至此,孟浩然觉得再呆在长安没有什么意思了,仕途的进取已没有什么希望,于是,归乡隐逸的念头产生了。

回家两年后,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不快,孟浩然开始了出游。先到洛阳,再顺舟南下,循着汴水、邗沟、江南而行。先后经过荥阳、汴州、宿州、楚州、扬州、润州、苏州、太湖、杭州。这次出游,对于孟浩然来说,是为了散心。他在《自洛之越》一诗中叹息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现在只好寄情山水,泛舟湖海了。

这次出游还乡后,孟浩然又开始了闲居生活。第三年唐玄宗诏令州郡,举荐贤能。当时襄州吏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学,想向朝廷推荐他,于是约孟浩然做好准备,一起去长安。可是约好见面的那一天,孟浩然正碰上一位朋友来访,两人正在一起饮酒、高谈阔论时,门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他已在外面等你了!”孟浩然听后,马上呵斥说:“正在饮酒,不要管他!”孟浩然失约,韩朝宗一怒之下,也走了,再没找过孟浩然。

然而,孟浩然对失去这次机会并不后悔。此事居然使孟浩然博得了“好乐忘名”的美誉。

后来张九龄被贬出长安到荆州任长史。在这年夏秋之交,张九龄招孟浩然入他的幕府任从事。孟浩然没有拒绝。但不到一年,他就辞职回家。在家中,过着写诗、耕种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下许多山水田园诗。如流传很广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写田家留饮的优美情境和宾主之间的友谊。看这首诗,仿佛近似陶渊明诗。写景不雕琢,人物心情表露无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除田园诗外,孟浩然还有不少行旅诗。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暮江闲眺所见和独客异乡的惆怅。又如《春晓》,写春朝初醒时的情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像这样一些旅游诗和生活小诗,大都写得很生动,让人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孟浩然怀才不遇,寄情山水,他是继陶渊明之后的又一田园山水诗大家。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

开元盛世,唐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大杰出诗人外,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成就的诗人。其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维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靠母亲崔氏抚养成人。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与其弟王缙也从小信佛,以至长大成人以后,也常以素食为主,不食荤腥。实际上王维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人称他是“诗佛”。

王维15岁时和王缙离开了家乡,在当时的长安和东都洛阳活动。凭藉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很受上流贵族欢迎,经常出入王公、大臣的府地。

王维也常到唐玄宗弟弟岐王李隆范家里去走动。有一次他看见李隆范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奏乐图,看着看着,不觉面露微笑。旁人发现以后,问他:“王维,你笑什么?”

王维回答说:“你看这幅画上,乐师们在演奏什么?”

旁边的人仔细看了一遍回答说“不知道”,便问王维:“你看出其中的什么啦?”

王维说:“图中的乐工演奏的是《霓裳曲》,而且是第三叠第一拍。”

李隆范知道后,召集乐师们演奏这首曲子。结果,与王维所说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隆范更赏识王维的才能,并视为知交。

经过李隆范的举荐,王维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个第一名,被马上授予太乐丞之职。这对王维来说,可说是少年显达、春风得意了。但是,不久因手下的人不谨慎,私自表演了只能为皇帝表演的黄狮子舞而受到牵连,贬谪济州(今山东境内),任司库参军。这一挫折,对王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在《被出济州》诗中,以“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等诗句,表现了他的不满与怨恨。

在济州期间,王维结交了许多失意文人。从这些人的不幸遭遇中,他开始对社会政治的黑暗有了认识。他发现朝廷在用人方面,不是看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而是看他出身是否名门望族。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倚仗祖先的功劳,而享受着荣华富贵和种种特权,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以致被埋没在乡野田园之中。因此,他认为这很不公平,他在《济上四贤咏·郑霍二仙人》一诗中,愤慨揭露那些“翩翩繁华子”,“幸有先人业”,得以“肉食鹜华轩”的庸人,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使王维看破红尘,愤而辞官归隐了。

但是,王维归隐不久,张九龄拜相。王维很拥护和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因而又取消了隐居的念头,回到京城,当上右拾遗。不过,王维与张九龄的合作是建立在政治主张一致的基础上的,与那些个人投靠和培植私党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好景不长,奸臣李林甫为了专权,向皇上进谗言,把张九龄贬为了地方官。从这以后,李林甫大肆结党营私,培植个人的政治势力,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这样一来王维又开始心灰意懒,准备辞官归隐。

但是,王维的归隐并未能马上付诸实行。皇上派王维带着朝廷的奖赏去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