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词海拾贝(精彩的语言艺术)
5354700000003

第3章 俗语拾贝:老祖宗传下的文化(2)

有一次,官船堵截了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走上船来,监督手下搜查鸦片,他无意中把旱烟锅在船篙上磕烟灰,这举动却吓坏了旁边的走私商人。原来,为了想方设法躲避海关官员的搜查,继续把鸦片偷运到中国,他们耍了种种花招,其中之一,就是把船头篙头从头到尾打通,然后把鸦片藏在船篙里面。当时,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船篙里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过了一会儿,他稍稍缓过神来,便强装笑脸,点头哈腰,趁人不注意,将白花花的银子塞在官员手里,进行贿赂。这个贪心的官员当下心领神会,收下银子,招呼手下人员离开,放走了这条走私船。从此,"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出洋相"的来历

我们习惯将人闹笑话或出丑称为"出洋相"。既为"洋相",它与外国人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出洋相"一词据说来源于近代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库茨佐夫的洋人听闻华夏富庶,就来到中国,声称要游遍中华神州,一展宏图大愿。他妄想将中国所有的财富掠为己有,将中国的田地变成自己的庄园,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吞进自己肚里,将中国老百姓变为自己的奴隶。

一天,他在和土财主闲聊时,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信口问道:"谁能一口吞下一块土地?"这没头没脑的问题,把财主问得无言以对。这时,土财主家的放牛娃正巧经过这里,听到这句话,觉得这家伙不是好东西,于是上前说道:"一口吞下一块地算什么英雄,我能一口吞下四块土地!"库茨佐夫大吃一惊,忙问:"你怎样一口吞下四块土地?"放牛娃用牛鞭在地上写了个"田"字,这"田"字正是"口"中含了"四块土地"。

库茨佐夫觉得很没面子,骂道:"你一个小孩子,仗着一点小聪明,难道还想把中国的全部智慧一口吞掉吗?"放牛娃没有吭声,却用鞭杆在地上写了个"团"字。

库茨佐夫惊呆了,恼羞成怒,接着在地上写了个"囚"字后,吼道:"别得意,看我一口把你们中国人也吃掉了。"放牛娃马上也写了个很大的"口"字,又在"口"中间粗粗地写了一竖,成了一个"中"字,一竖正象征着一位堂堂正正、无比英勇的中国人。"任何有野心的洋人,也别妄想能吞掉一个中国人。"

库茨佐夫惊怒交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被这小小的放牛娃戏弄得颜面尽失。这事不久传开了,因为他是外国人,人们便说他"出了洋相"。"出洋相"一词也就这样流传开了。

"吹牛皮"是怎么来的

"吹牛皮"一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口头语,如某人爱说大话,我们就讥讽他在"吹牛"或"吹牛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我国西北地区是古黄河的流经之地,此处水急浪高,难以行船。为解决这一安全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皮筏代替木船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袋子联结起来制作而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因此,吹皮筏时,人们俗称为"吹牛皮"。久而久之,"吹牛皮"流传下来成了口头语。又因为"吹牛皮"时十分费劲,经常吹得脸腮鼓起,面红耳赤,极像争强好胜的样子。所以,人们逐渐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

"风凉话"有关"风凉"

人们常把那些打击别人积极性让别人难过的嘲讽话称为"风凉话",不过,这个词最初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指去热凉快的俏皮话。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这天,文宗召来几位词臣,在宫中吟诗作对,以此消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文宗首先吟出两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紧跟在皇帝后面,续上了自己的两句。接着,几位词臣纷纷吟诵,作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那两句诗赞道:

"这两句用词清丽,意蕴也十分佳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妙好诗。"然而,在后世的评论者眼中,这两句诗到底是好是坏,却各有说辞。宋代苏轼认为柳公权的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言下之意是说,诗句本身也许称得上一个"好"字,但全无一点身为人臣讽谏劝谕的自觉。为此,苏轼续了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的确,在唐文宗享受熏风徐来的时候,无数百姓还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忍受着太阳的暴晒。身为皇帝不关心百姓,别人酷热难当,你却在阴凉地里"我爱夏日长",岂有一丝半毫的同情之心?而作为臣子,只是在旁一味附和取悦皇上,并无一颗忧天下百姓之心,不去体恤百姓。难怪苏轼会责怪柳公权身份地位变了,便忘却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别人处于苦热中,你偏说凉快;别人正辛勤劳作,你却吟诗享受,如此不负责的冷言冷语,难怪乎称为"风凉话"了。

"破天荒"是什么意思

我们平时说话经常用到"破天荒",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荒,本是指亘古混沌未开化的原始状态。"破天荒"即人们形容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或者第一次出现的事物。

据五代王定保《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载:唐朝年间,湖北的荆州南部地区,虽然文士书生很多,但是约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每次进京应考的举人不少,却从没有一个中过进士。因此,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选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用以讥笑那里应考几十年却没人能考中进士。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荆南送考的举人中,有一个叫刘蜕的考中了进士,这才终于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给他七十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所赐之钱,回书谢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此事流传开后,"破天荒"一语逐渐成为民间流行的口头语,现在要形容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或创举,我们常说作"破天荒第一次"。

"翘辫子"也是指死亡

人们对于"死"这个词比较忌讳。"死"是一般的说法,稍稍尊敬些便不会直接说"死",人们常说逝世、去世、与世长辞、作古、永别等,在一些方言里还有说"老""翘辫子"。"老"好理解,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也见到过,但为什么还有"翘辫子"一说呢?

清朝留辫子时代,人活着的时候辫子是下垂的,而人死后在入殓时则要把辫子辫结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所以"翘辫子"就成了死亡的代称。

"翘辫子"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是跟旧上海的电车有关。当时,上海有一种交通工具叫有轨电车,当它行驶时,下面有铁轨,上面有电线,行车的动力全靠电车头上的接着电缆的导电杆,这个导电杆被人形象地称为"辫子"。这种电车在新上海很长一个时期里还保留着。电车出轨的事不常见,但是电车头上的小辫子脱落却是常见之事。车行途中,小辫子突然脱落,电车戛然而止,电车因为失去动力而瘫痪在马路中央,不能运行了。于是,上海人就用"翘辫子"来比喻人的死亡。

"眼中钉"源自何处

看到"眼中钉"这个词,可以想象一下眼睛中如果有钉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恐怕不只是眼睛疼痛无比,心里的难受劲儿也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吧?可见,人们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极为痛恨仇视的人。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五代后唐有一个官吏,名叫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任节度使。他在任期间,倚仗自己的权势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使得当地百姓吃尽苦头,民不聊生。人们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极其痛恨,视他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俗语说"恶有恶报",赵在礼最终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意思是"拔掉我们眼中的钉子,多么高兴呀!")从此,"眼中钉"的说法就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眼中钉"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据传,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朝纲不正、吏治腐败。他也同赵在礼一样,受到百姓的痛恨,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刚正不阿,处事公正,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便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慢慢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无耻行径遭到百姓的唾骂,不久,一首民谣慢慢流传开来,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即指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慢慢演变成了"钉"。

"狗腿子"的来历

和狗有关的词有很多,如狗急跳墙、鸡飞狗跳、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有的用来比喻人类的忠实,有的则用来骂人,如"狗腿子"。

这一词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县太爷右腿上长了一个毒瘤,遍访名医,始终没能治愈。一天,一个叫鬼谷子的人来到此地,此人精通医术,为老百姓治愈了许多奇难病症,百姓们甚是感激,称其为"活神仙"。

这个消息传到了县太爷的耳里,他便立即派两个衙役前去找鬼谷子为他治病,并规定时间为三天,逾期将重重处罚。两人四方打听,一路苦寻,第三天傍晚终于找到了鬼谷子。两衙役连水都没顾得上喝,就连推带打,一路又叫又骂地把鬼谷子带到了县衙。高个子衙役对鬼谷子更是百般虐待。县太爷也不等鬼谷子休息片刻,要求马上给他治病。鬼谷子看了看县太爷的腿,问了下情况后,面带难色地对县太爷说:"要治好这条腿,已经不可能了,除非……"县太爷急忙问:"除非什么?"鬼谷子说道:"除非用他人之腿接上。"县太爷喜出望外,说:"能治就好,换谁的腿都行。"鬼谷子没有回答,只是斜眼瞟了一下那个高个子衙役,县太爷顿时明白了鬼谷子的意思,立刻命人将高个子捆绑拿下。高个子衙役脸色一下白了,苦苦哀求,县太爷哪还理会,他请鬼谷子立即动手。于是鬼谷子先把县太爷的烂腿割掉,又把高个子的右腿割下来给县太爷接上。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县太爷的腿就完好如初,行动自如。只是苦了那高个子衙役,白白断送了一条腿,便哀求鬼谷子救救他,并骂自己有眼无珠,狗眼不识泰山。这时,恰好有一条公狗嗅到了血腥气,从外边跑了进来。鬼谷子见高个子可怜,便将公狗一下抓到手里,对高个子说:"好,我也给你接上一条腿,不过接上后会长短不一,行走起来有些一高一低的。"高个子哪里还能顾得上这些,只要能接上一条腿就行了。于是鬼谷子把公狗的右腿割了下来,给高个子接上。公狗本想进来找点好吃的,谁知却倒了大霉,白白送掉了一条腿,便汪汪地叫个不停。鬼谷子对公狗说:"你也不要伤心,我也弄条腿给你接上吧。"说完,他让衙役从外边弄了一些泥土,用水调湿,按着狗腿原样,搓了一条泥腿给公狗接上。后来,狗在撒尿时,总是把后腿翘起来,是怕尿水湿了那条泥腿。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倒也是对那些为坏人奔走的帮凶和忠实奴仆的辛辣讽刺。

"抱佛脚"有时也很管用

"抱佛脚"亦即"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比如要考试了,赶紧抱抱佛脚,饭也顾不上吃,甚至开夜车也要复习功课。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在平日里下功夫。"抱佛脚"本指旧时某些人平时吝啬,不肯花钱物去庙堂进香上供,等有了危难才去祈求佛祖保佑的做法。据明朝张世南撰《宦游纪闻》载:古时,在中国云南边境,有一个小国家,官兵都崇尚佛教,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前往寺中抱佛脚悔过,官府便可赦免他的罪。有一次,一个罪犯砸断枷锁,逃出死牢,被官府派出公差追捕。罪犯东躲西藏,官兵追捕甚紧,自知难以逃脱,情急之下,一头撞进一座古庙,抱着一尊大佛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且不断地磕头忏悔。前来追捕的公差,看到这种情形,被罪犯的虔诚信佛和诚心悔改感动,便派人去向国王禀告,国王也信佛,便赦免了罪犯。

"红得发紫"来自何处

我们经常用走红、很红、红极一时来形容一个人事业一帆风顺,非常成功。汉语里还有"红得发紫"这一说法,意即红到不能再红,甚至登上了巅峰。为什么说"红得发紫"呢?原来这跟中国古代服色文化及其演变密切相关。

"紫"的地位开始并不高。在上古时代,间色是被人看轻的,而紫色尤其被视为一种惑人的邪色。

"紫"的地位上升与君主的喜好有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可止之。"于是三日境内莫衣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