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句海泛舟(精彩的语言艺术)
5354600000008

第8章 在读名句中察治学之术(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出自宋代陆游《文章》。这两句是陆游对于写文章的心得,而最能够注解他的这种心得的,无非是他那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前人评论陆游《钗头凤》,词说"无一字不天成"。而诗人之所以能够偶得这样的一首词,与诗人特殊的经历有关:绍兴十四年,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夫妇。二人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唐婉又是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于是他们两个整日花前月下,吟诗作对。这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唐婉影响了陆游的科举前程,于是在其母和封建礼教的极大压制下,二人被迫分手。十年后在沈园,陆游与唐婉不期而遇,可心中的玉人已成他人之妻。陆游饱含着热泪和深情,在沈园的粉壁上写下了这首词:《钗头凤》!正因为词人亲身经历了这千古伤心之事,所以才有了这千古绝唱之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时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义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这是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提出的一句口号。新乐府运动是9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2世纪后半叶至7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以及沿用这种诗体仿作的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而所谓新乐府,是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的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9世纪最初20年,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平定了几个藩镇的叛乱,使全国终于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诗坛也逐步摆脱8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也出现了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二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提出了这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出自宋代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原文是:"(苏)轼与弟(苏)辙,师父(苏)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苏东坡诗词文赋,颇爱嬉笑怒骂,这是当时公论。后人对此有褒有贬,论说不一。苏东坡写文章喜好讥讽,喜欢嘲笑,可见苏东坡坦荡磊落的胸襟。也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人,铸就乌台诗案,并因此而困顿终生。然而,没有嬉笑怒骂,就没有东坡之真面目,也没有宋代文学之异彩纷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代陆九渊在《政之宽猛孰先论》中也有此语:"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一味迷信书本,就不如没有书。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阅读到这里后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说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载有问题。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是说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工夫。出自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自己的学习心得。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家住浔阳一带,当时他的家乡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陶渊明二十几岁时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对官场非常失望,没过多久,就辞官回家。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工夫。成语"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在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事务繁忙的将领、帝王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读书的。诸葛亮也是这样来读书的,据王粲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曾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超过了万卷,下笔写作时像有神仙帮助似的。

这两句是诗人向人述说自己少年时得意的情况,而后人则常用它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诗的全文是:"纨夸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诗静听,贱子请县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万卷书其实没多少,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一个人从7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20岁就能破万卷书。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著书之数达三万五千种之多。在科举制度时代,能读过百种以上的书,就算是很博学的人了,秀才、举人也不过如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比喻一个人学习时,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无收获。

《南齐书·陆澄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陆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曰:"陆公,书橱也。""后来,人们将只知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戏称为"书橱"。

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天深夜,他看见实验室还亮着灯,走进去一看,见自己的一个学生仍伏在工作台上紧张地工作着。于是他们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卢瑟福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我在做一个实验。""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做实验。""你早上也在做实验吗?""是的。"

"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学生期待着赞赏。可是,卢瑟福皱了一下眉头,问道:"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是孔子自责的一句话,也是自谦的一句话。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诲人不倦",自不必说,同时孔子也是"学而不厌"的典型。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孔子觉得这是个向管理周朝守藏史的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洛阳去拜见老子。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见到老子后,孔子说:"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后来,回到鲁国,孔子的学生们请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大加赞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学然后知不足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主要是劝诫人要不断地学习。我国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原句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段话讲到孔子对于孔文子的评论。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法。什么是谥法呢?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因此他们为国家做事情,要想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孙留下臭名,更不愿在历史上留个骂名。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作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