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正传:活着 就是为了颠覆世界
5347800000004

第4章 奇人马云:不把自己当英雄的英雄(3)

2007年11月,国际权威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发布了《2007年第3季度中国SaaS市场数据监测》,数据显示,阿里软件以63.7%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第一,排名第二的厂商仅占据6.3%的市场份额。而创造这个奇迹般的增长速度,阿里软件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

6.草根化创新:广告无界

2007年12月5日,一个互联网界的传闻不胫而走,“阿里妈妈有可能注入阿里巴巴上市公司”。受此消息影响,当天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的股价逆市大涨9%,一度逼近35元的历史高位。直到此时,人们似乎才开始关注:阿里妈妈从何而来?它是干什么的?

2007年8月12日,阿里妈妈开始上线运营。从此,中国原本平静的网络广告市场,多了一个“搅局者”。对于竞争者而言,或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是恰当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个群体——广大个人网站和博主们来说,他们更愿意用另一个词语——救世主。

“听说过捕龙虾致富的,没听说过捕鲸致富的。”从早年进入B2B开始,马云就信奉这个真理。后来,他又把“龙虾理论”发扬光大,如法炮制到淘宝和阿里妈妈身上。显然马云又开始撒网,准备“捕虾”了。

读懂了马云的这种逻辑,也就容易理解阿里妈妈的“八二原则”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互联网广告投放一直遵循的是“二八原则”。

马云这么解读他的阿里妈妈:“这就是一家出售广告位的超市。每个广告主都会有自己的预算,然后都会有选择媒体的需求,对很多小公司来说,如今选择网络广告进行推广是最划算的,但是他们没有实力去寻求专业广告公司的支持。同样,海量的个人网站、小流量网站也在寻求自身活下去的资金来源,他们想把自己的广告位换成钱———阿里妈妈就干这个。广告位多少钱一个阿里妈妈不管,广告效果和广告价格如何买卖双方自己去协商,哪怕只卖一块钱也可以,每笔广告交易阿里妈妈收8%的佣金就可以。”

上线的当天,阿里妈妈就公开了网站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作的广告。在宣传片里,阿里妈妈更是直接喊出了“再少的钱也能结算”“再小的网站也能卖广告”的口号。阿里妈妈首次引入“广告是商品”的概念,让广告无界,让广告第一次作为商品呈现在交易市场里,让买家和卖家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双方,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交易。

阿里妈妈的诞生,挖掘的正是“二八原则”中的“八”,解决的是多数市场问题,也就是小类群体之间广告互通的问题。它打通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使通道更为顺畅。从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去建立整合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机会,把潜在的需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

自定价格、自由买卖、平等协商、支付宝中介等的服务使得个人站长在初期蜂拥而至,短短两个月就聚集了几万个人网站,给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马云对团队精神的注释,以及对个人站长群的重视。

2007年11月底,淘宝宣布:2008年将在阿里妈妈的广告联盟中投入5000万元预算,这些广告费所购买的网络广告位都将从阿里妈妈的“广告超市”中选择。随后,携程、当当、中信银行、51JOB等公司相继宣布,已经开始与阿里妈妈洽谈此类合作。

通过阿里妈妈,马云在阿里集团内部打通了一条既节省成本又具备无限可拓展空间的通道。如此一来,事实上中国雅虎、淘宝、支付宝、阿里巴巴B2B、阿里软件等集团资产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原本在阿里旗下、需求单一的客户群体无形中得到了多次的价值挖掘。

某网络公司高层甚至这样评论:“马云是通吃中小企业的一切需求,从生产、销售、推广甚至企业管理,阿里巴巴都想做,并且都已经开始做了。阿里巴巴就像是一只章鱼,通过不同的触角抓到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同时通过一个有效的平台把这些原本具备不同需求的用户整合到一起,同时向他们推广自己其他的服务。”

2007年8月10日上线以后,阿里妈妈很快就汇集了超过20万家中小网站和超过15万人的个人博客站点,注册会员过百万,覆盖的中小网站日点击量超过10亿次,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广告平台。

不过,阿里妈妈的命运也比较曲折,2008年,阿里妈妈并入淘宝,全面实施大淘宝战略。2011年,阿里妈妈更是“变脸”为淘宝联盟,进入了一个闭关修炼阶段。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月10日,在阿里巴巴的一次战略调整中,阿里妈妈事业部成立,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如今,从IT到DT,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营销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014年3月20日,主题为“忘记大数据”的阿里妈妈第二届武林大会在杭州召开,阿里妈妈事业部总经理王华在会上称:“拥有大量网络流量、众多商家以及全球领先的大数据资源的阿里妈妈有望全面挑战Google目前的数字营销行业地位,阿里妈妈的数据管理平台(DMP)将促使数据有效联结流动。”

三、争议马云:“蛊惑者”

连云港翠苑食品公司总经理刘青春当时觉得自己被马云骗了。

2000年11月底,刘青春终于被阿里巴巴销售经理程钦连续3个月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打动,买下了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供应商”产品,但是签合同之后仅几秒钟,刘青春就后悔了:“这东西能顶用吗?自己是不是被这帮能说的家伙给骗了?”

不过,现在的事实证明,其每年向欧洲出口数百吨花菜,90%以上的客户来自阿里巴巴。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觉得阿里巴巴就是个特别能“白话”的企业,而其CEO马云更是一个手段高超的人心“蛊惑者”。很多人干脆认为马云是个“口出狂言”的“疯子”,甚至有些人认为马云只不过是个“满嘴大话”的“骗子”。

“骗子”“疯子”“狂人”“蛊惑者”,马云的“美誉”可谓异彩纷呈。马云也笑说自己和阿里巴巴是“一路被人骂过来的”。

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偏执狂生存的世界。

“满嘴跑火车”的马云就是有那么一种能力,可以让他最需要的人接受自己,然后就把自己的“狂言”变成了现实。

1.讲究“技术含量”的“超级骗子”

“挨踢(IT)江湖”上,有人骂马云是超级骗子!

“骗子”之称号,最早要追溯到马云的中国黄页时代。在1995年马云刚从美国“触网”回来那会儿,中国人对“因特耐特”这个“鬼东西”几乎是一无所知。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时美国人评论电视机一样:“谁会一直盯着一个正方形的盒子看呢?”直到电视已经成为“美国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时,他们才感觉到那种落后的想法有多么可笑甚至愚蠢。

自己对互联网都只是一知半解的马云,在1995年那时,就承担着向国人推销“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使命,现在想想,实在是一种魄力之举。

于是,兔子先吃窝边草,马云就从身边的朋友开始“骗”起,一直“骗”到西子湖畔赫赫有名的望湖宾馆;从杭州城的大街小巷,一直“骗”到北京城的权威媒体。其间,马云还经历了“李逵撞上了李鬼”的心酸,一分钱没赚,被几个深圳老板,几个真正的大骗子狠狠宰了一刀。其中之心酸,个中滋味,唯有马云自己才体会得到。

直到1995年8月,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历经3个半小时才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资料的到来,马云“骗子”之罪名才得以平反。但是,后来的马云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确成了“骗子”:他“骗”来了蔡崇信,“骗”来了哈佛的35名MBA,“骗”来了一大群和他同舟共济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