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5330000000005

第5章 着名战役(4)

埃兰古国位于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与两河流域相邻。公元前7世纪它仍为一军事强国。为争夺巴比伦这一战略要地,亚述与埃兰战事迭起。公元前655年,埃兰要求引渡王位法者遭亚述王亚述巴尼拔拒绝,两国再启战端。亚达军大举入侵埃兰,攻陷其首都苏萨。埃兰王托曼及其子阵亡。亚述所庇护的王子被扶上王位。公元前652年,埃兰王塔马里图不甘听命于亚述,参加亚述巴尼拔之弟、巴比伦王沙马什·舒姆·乌金为盟主的反亚述联军(其中包括迦勒底人、阿拉美人、阿拉伯人、腓尼基人、犹太人等)。

亚述王苦战3年,终于击败巴比伦和埃兰等军队。公元前648年,巴比伦城被攻陷,巴比伦王****而死。随后,亚述骑兵进攻并打垮阿拉伯骆驼兵,降服了阿拉伯。公元前642~前639年,亚述对埃兰发起强大攻势,蹂躏埃兰各地,最后攻入苏萨,洗劫全城。此后,埃兰沦为亚述属地。

亚述军事帝国的残暴征服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及它所采取的高压统治政策,给各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起被征服者的不断反抗。迄公元前7世纪后期,帝国的经济力量已被多年的战争耗尽,军事威力已成强弩之末。此时,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正结成新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14年,米底军队乘亚述军队在外作战内部空虚之机,攻陷千年古都亚述城。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联军又攻陷帝国首都尼尼微(号称“狮穴”),亚述王****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其残军退往哈兰并与埃及法老结盟,于公元前605年卡赫美士一战役并彻底失败。

亚历山大东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诸城邦大伤元气,再也无力恢复。马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希腊东北部,它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开始强大起来。腓力二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实行****统治,开始夺取一个个衰落的希腊城邦。许多希腊奴隶主珍惜自己的财产甚于国家的独立,都乐意屈服于马其顿,希望强大的马其顿国家比城邦更能保证他们对奴隶和穷人的统治;但也有持反对态度的奴隶主组成了联军,反对马其顿入侵。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于喀罗尼亚城下,确立了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他的下一步就是要侵略东方,征服波斯。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登上了王位,时年20岁。亚历山大意志坚强,能同士兵同甘共苦。

公元前334年春,他率领3万名陆军、5000名骑兵组成的希腊和马其顿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走上了入侵波斯的征途。亚历山大军队的主力是马其顿弓箭手、标枪兵、克里特轻装步兵和色雷斯士兵,主要的攻击力是骑兵。如果骑兵的冲击未决胜负,就要靠步兵的方阵(即着名的马其顿方阵)。这种方阵是腓力二世发明的,到了亚历山大手里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方阵以装备有盔甲、短箭、长矛和盾牌的重装步兵为主,队形密集,纵深达16排,士兵手持马其顿矛。第1排的矛有2米长,矛的长度逐排增加,到第6排矛长几乎达6米。在战斗中,6排士兵的矛能同时协同行动。方阵前有轻装步兵,侧翼是骑兵。方阵严整坚实,前面长矛如林,以排山倒海的威力逼向敌方。在战场狭窄时可以拉长为长方队形;如果遇到敌方包抄,方阵中央向前突出成凸形;防御时队形可以紧缩,盾牌相接成一排排盾墙,犹如铜墙铁壁,这种方阵能在平原地区发挥威力。

渡海峡时,亚历山大亲自在旗舰上掌舵,第1个登上亚洲大陆。5~6月间,亚历山大军队在格拉尼科斯河畔与波斯军队第1次遭遇。亚历山大冲杀在前,冲破了波斯人的战线。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希腊雇佣兵大部分被杀,2000名幸存者被押送回马其顿。亚历山大把这次战争中缴获的300副甲胄以腓力二世和希腊人(斯巴达除外)的儿子的名义,奉献给了雅典娜神庙。

公元前334~前333年冬季,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西部,并向波斯腹地推进。公元前333年夏,双方在叙利亚北部的海城伊苏斯附近展开一场大战。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派出3万名骑兵、2万名轻装步兵,前往皮拉穆斯河南岸,作为先遣部队阻挡敌军;主力则在皮拉穆斯河北岸展开,中央是3万名雇佣兵,两翼配置了6万名青年兵和弓箭手;另外在左翼前方绵延曲折的山坡上部署了2万名轻装步兵,在右翼海边设置了一些障碍物。

大流士三世想以中央牵制马其顿的主力方阵,集中兵力突破左翼,然后从侧面或背后攻击方阵。亚历山大观察了波斯军的阵势之后,作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部署。他以左翼牵制波斯军的右翼,集中右翼骑兵冲击波斯军左翼,然后从侧后向波斯军中央阵线进攻。交战一开始,马其顿军的右翼快速前进猛插河边,全军霎时喊声震天,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军;波斯军队被马其顿军的气势所压倒,慌忙调头逃跑,乱作一团。马其顿骑兵则乘机冲杀,使波斯军左翼很快崩溃。

身居主帅的大流士三世被激战的阵势吓破了胆,竟丢弃全军第1个逃跑。正在激战的波斯骑兵,看到大流士三世逃跑了,军心动摇便停止战斗,迅速撤退。伊苏斯一战,亚历山大以3万人的军队战胜了16万波斯大军,还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伊苏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目的是想切断波斯海军和陆上基地的联系。亚历山大傲慢地拒绝了大流士三世的议和请求,他自己要当亚洲之王。在南下占领了毕布勒和西顿后,他开始了对岛城推罗长达7个月的围攻。

推罗位于距海半英里的一座岛上,城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并有大批战舰控制着海面。亚历山大开始修一条通往该城的海堤,但堤坝接近推罗城时,却受到城内军民的打击而无法接近推罗的城墙。城内军民还使用火船攻击,烧毁了马其顿军用以掩护筑堤的木塔,接着乘船追击摧毁了一段海堤。亚历山大认识到,单靠陆上作战而不控制海面,是无法攻破城池的。

于是,他从沿海被占领的地区征集了150艘战船,加上塞浦路斯诸王投靠的120艘船,声势大振,开始第2次围攻岛城。这次他先派舰队封锁了该城的海路,使推罗海军无法出击;同时加紧海堤的修筑,并制造擂石器、木塔、撞城槌等各种攻城器械,用船只把这些攻城器械运到推罗城下。但推罗军民射箭投石,阻止马其顿舰只靠近城墙。亚历山大决定搬掉海里的巨石。

他们仿照推罗人造了一些装甲大船,前往阻击,挡住了推罗人战船和箭石的攻击;又克服重重困难,将一块块石头从海里拉了上来,装上战舰,抛到深水之中,使得马其顿舰只驶到了城下,完成了对推罗城的包围。面对这种不利局势,推罗军民决定发动海上突击。7月的一个中午,乘马其顿军队吃饭之机,10艘装有精兵的推罗战舰出城攻击,但受到塞浦路斯和马其顿舰队的联合夹击,不得不退回城中。

攻城时机成熟了!亚历山大命令撞城槌猛轰城墙,在南面港口的附近轰塌一处城墙。马其顿军乘机加紧攻击,扩大突破口。塞浦路斯和腓尼基舰队也同时向南北两港发起攻击,还有一些船只装载擂石器、石弹和弓箭手,绕城航行进行机动射击。在马其顿军队的全面攻击下,终于完全打开了突破口。亚历山大率军打退了出来阻击的推罗人。

推罗陷落,这是公元前332年7月的事,它是亚历山大最有名的一次攻城战。亚历山大在城内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大屠杀,8000人被杀死,3万人被卖为奴隶。随后亚历山大又南下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他回到了推罗,下一步准备进军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331年夏,亚历山大率军在尼尼微附近的加于加麦拉村与波斯军进行决战。

亚历山大的兵力为7000名骑兵和4万名步兵;而大流士三世的兵力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大约有4万名骑兵和100万步兵,大多是临时强制征集而来,战斗素质很差。为了对付马其顿方阵,大流士专门组织了200辆车轮上装有尖刀的战车车队,配有战象。波斯军分成前后两阵,前阵的左右两翼由各部落的御林军和骑兵组成,左翼再配有100辆战车,右翼50辆;中央方阵是波斯皇家部队,由大流士直接指挥。阵前还有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阵后几乎全由步兵组成。波斯军摆好阵势后,由于正面没有堑壕掩护,同时又害怕马其顿军队随时都可能在夜间进行突袭,所以就全副武装站了整整一夜,第2天整个部队人困马乏。

而亚历山大在掌握了波斯军部署和意图之后,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他让士兵吃饱睡足;将精锐骑兵配置在右翼,左翼是轻装步兵,中央是方阵,由亚历山大亲自掌握。他在方阵之后又部署了一个后方方阵,准备从后方包围敌人,并防止中央方阵出现漏洞。

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立即率骑兵直冲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吓坏了的大流士三世在他的卫队掩护下第1个扭转马头溜之大吉。波斯军队军心动摇,开始退却。战斗持续到天黑,波斯军败北,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军队的营地,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并一口气追击了50多公里。大流士仅带了3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逃往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这一战的失败,使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暴露在马其顿人面前。

亚历山大随后进占巴比伦城,接着又占领波斯首都苏萨,掠走了5万塔兰特的财富。在波斯旧都波斯波里斯,亚历山大焚烧了王宫,掠走12万塔兰特金银,作为对希波战争中波斯入侵希腊的报复。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北上米底。同年夏天,擒获了杀死大流士自立为王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按照波斯刑法处死。

这样,亚历山大取代了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他成了“波斯帝国之王”、“亚洲之王”、“王中之王”。

对此亚历山大并没满足,他又远征中亚。他在中亚转战近3年时间,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和袭击,无法在中亚建立稳固的统治。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从巴克特里亚向印度进军,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26年7月,亚历山大在海达普斯河进行了他的最后一次大战。由于他的部队疲惫不堪而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下令退兵,回程中历尽艰苦,损失极为惨重。公元前325年,他回到了巴比伦城,并定都于此。

亚历山大经过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在辽阔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抵多瑙河。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一次酒宴后染病,6月13日去世,时年33岁。他死后,手下的部将纷纷拥兵自立,相互混战,帝国迅速瓦解。

黑斯廷斯战争

英国位于北海和大西洋之间的不列颠群岛上,国土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众多的小岛组成。英国古称白垩岛国,因它的东南沿海岩石呈白色而得名。大不列颠岛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较为低平的东南部面对着欧洲大陆。

英国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中间相隔英吉利海峡,古代英国的历史发展既和欧洲相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欧洲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地中海,英国离这个中心最远,发展也极为缓慢,到11世纪中叶以后才最终进入了封建社会。它的标志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对英国的征服,史称诺曼底征服。而这次征服的决定性战役是黑斯廷斯战役。

自古以来,大不列颠岛不断受到外族的入侵,最早是古罗马统帅恺撒率军征服,带来了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以后又是日耳曼人入侵,从7世纪初到9世纪初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由日耳曼人建立的7个小国相互争雄的局面。随后,英格兰西萨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结束了这个局面,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正当英格兰走向统一的时候,自8世纪末起,日耳曼人的一支——丹麦人又开始入侵英国。丹麦人起先在沿海一带骚扰,后来逐渐定居下来,并于9世纪后半期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英王阿尔弗烈德统治时期(871~899年在位),积极筹建军队,还建立了一支海上舰队。阿尔弗烈德依靠这些武装力量终于遏制了丹麦人的进攻。

10世纪末丹麦人重又入侵英国,丹麦国王卡努特统治时期(1016~1035年在位),建立了一个包括丹麦、挪威、瑞典和英格兰在内的庞大“帝国”。卡努特死后帝国瓦解。他的儿子多,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不断发生纷争。1042年,英国贵族推举爱德华为国王,并于1043年4月3日在温切斯特举行了加冕礼。爱德华是一个虔诚的信教者,没有子女,曾指定威廉表弟作为继承人。1066年1月5日,爱德华病逝,英国贵族会议选举大贵族哈罗德为国王,这一下惹怒了法国北部诺曼底公爵威廉。爱德华的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理查的女儿,威廉和爱德华算是表兄弟,威廉要求以亲属关系继承英国王位,这是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征服英国,不仅可获得他渴望已久的王位,还可夺得战利品、土地和农奴。

当时的形势对威廉很有利。在国内,他通过不断的战争强化了他的权力和国家的力量。他和东邻佛兰德结成同盟,并占领了西面的布列塔尼和南面的梅因。对外贸易的港口不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就是掌握在他的盟国手中,这使他有了可靠的海上交通线。在巴黎的法兰克国王又是他的朋友,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远征英国,威廉还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他先派使臣去谒见哈罗德,要求实现他的王位继承权。同时他还派人到一些欧洲国家去游说,取得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并赐给他一面“神旗”;日耳曼王和丹麦王也答应支援他。威廉的军队经过多次战役,有熟练的作战技能和严格的纪律,主力是装甲骑兵。

军队的武器虽然和英军差不多,但威廉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他意志坚强,有百折不挠的决心,知道如何指挥自己的军队,如何执行纪律,如何鼓动士兵士气,如何巧施计谋、克敌制胜。威廉的出征吸引了许多贵族和骑士前来为他效劳:有诺曼底的封建贵族,有法国各地的骑士,还有从意大利来的骑士、冒险家以及想发财的人。

同威廉相比,哈罗德则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首先是国内不稳定,北部的大贵族不拥护他。在军事上,英国的民兵和他的亲兵队的战斗力都较差,且又散居各地一时很难集中起来;军粮的供应也难以保证;骑兵缺乏战术训练,很少使用弓箭,主要武器是长矛、标枪和剑。哈罗德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几乎没有战舰,只能靠临时征用的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