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5329400000006

第6章 导弹(1)

洲际导弹

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弹道式导弹,就叫洲际导弹。

这种导弹可以从地球上的一个洲飞到其他任何一个洲,故“洲际导弹”以此而得名。前苏联于1957年8月26日试射SS-6弹道式导弹获得成功,其射程达到8000千米以上,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这种导弹主要用来袭击敌方的重要固定目标,可以携带核弹头。

洲际导弹的全称是“洲际弹道导弹”。为什么要给这种导弹加上“弹道”二字呢?就因为它是按预先计算好了的弹道来飞行的。

这种弹道式导弹的发射和巡航式导弹不同,它是竖立在发射台上进行发射的。发射后垂直上升,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再按预定轨道飞行。由于它主要是在没有大气的外层空间进行飞行的,所以这种导弹不需要弹翼,而只有用来保持弹体平衡的尾翼。

目前各国所拥有的洲际导弹中.弹体最长的要数俄罗斯的“瘦子”洲际导弹。它长达30余米,足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这种洲际导弹的射程可达12000千米。

目前飞得最快而射程最大的洲际导弹,是美国的“大力神”’洲际导弹。“大力神”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每秒7千米,超出声音传播速度的20倍。它的射程可达15000多千米。

需要特别指出的足,现在的洲际导弹大多具有“分头术”,名之曰“多弹头分制导”,就是在快要达到目标的时候,由导弹“母体”内同时射出许多个带有核弹头的小导弹。这些小导弹一个一个都像长了“眼睛”一样,分别地飞向不同的目标,使人防不胜防。

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是从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式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敌方的地面重要目标。一些军事专家把潜地导弹、洲际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武器。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地面上发射导弹不是最方便不过吗,又何必“别出心裁”,硬要把导弹搬到潜艇上去发射呢?回答只有一句话:这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全自己和打击敌人。

由于敌方侦察卫星的“间谍”活动,给导弹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即使是存放于地下井中且隐蔽巧妙的战略导弹,也往往容易暴露,难以完全逃脱敌方的攻击。

为了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人们一直千方百计来提高它的机动性。导弹的机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水下机动之外,还有空中机动、铁路机动、越野机动、公路机动、地面掩体机动等。实践表明,水下机动发射是其中最理想的机动方式之一。

运载潜地导弹的潜艇一般来说都是核动力潜艇,它一次下水后可以在水下潜航两三个月,每艘核潜艇一般可携带潜地导弹16~24枚。由于这种核动力潜艇的噪声小,隐蔽性好,在水下独往独来,神出鬼没,因此往往使人感到防不胜防。

潜地导弹一般都显得短而粗,其弹体为圆柱形,弹头呈圆锥状,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都装在弹体内,其头部可以装核弹头。

在平时,潜地导弹存放于潜艇上专用的发射简内。发射时,由压缩空气弹射系统或燃气蒸汽弹射系统将导弹弹射出去。

导弹被弹射出发射筒以后,先在水下垂直上升,钻出水面。当弹体尾部即将离升水面时,弹体内的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弹体内的控制系统使导弹按预定的飞行程序飞向目标。

最先拥有潜地导弹的国家是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我国的第一枚潜地导弹是在1982年试射成功的。美国通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其潜地导弹的射程已从中程发展到洲际,射击精度从3.2千米提高到0.23千米。

第3代“三叉戟”Ⅱ型潜地导弹,是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海上战略武器之一。它是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三级洲际导弹,弹长13.9米,弹径2.08米,全弹重57吨,射程1.1万千米,装有多弹头,它的“子”弹头具有机动飞行的能力。

反坦克导弹

在导弹大家族里,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小弟弟,它经常抱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其貌不扬,这就是在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的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是在二战以后问世的,目前已经发展到第3代,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第4代反坦克导弹也已在研制之中。

第1代反坦克导弹是由射手用肉眼进行观察并用手来进行操纵的。射手通过一根长长的导线来传递控制指令,以实现对导弹的操纵。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这条导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假若这条尾巴断了,那么导弹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前苏联的“斯瓦特”导弹、法国的“SS-10”导弹以及英国的“旋火”导弹等,都是第1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

第2代反坦克导弹在技术上先进一些,射手只要把瞄准镜内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射出的导弹就能借助长导线来传递地面仪器设备发出的控制指令而自动飞向目标。

法国和德国合作研制的“霍特”导弹,要算是第2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

第3代反坦克导弹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它完全摆脱了“长尾巴”导线的困扰。这一代反坦克导弹大体上包含两大类。其中一类是采用激光制导,它像是长了“眼睛”一样,能自动跟踪目标,直到人中目标为止。另一类反坦克导弹是采用电视制导,多从直升机上进行发射。导弹的前端装有电视摄像管,能把导弹与目标之间的偏差反映到装在直升机驾驶员前面的荧光屏上。射手根据从电视里看到的情况来发出“指令”,便可使导弹自动飞向目标。

“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导弹是美国在70年代研制的一种巡航导弹,它有两个翅膀,看上去有点像飞机,所以也叫机型导弹。“战斧”巡航导弹于1983年装备美国海军,既用在水面舰艇上,也用在潜艇上。在1991年春天爆发的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初露锋芒,战功卓着,引起了军事技术专家的广泛关注。

在同类导弹中,“战斧”确有其独到之处。

一是可以进行超低空飞行。在发射以后,导弹首先迅速爬高,然后自动转为低空巡航飞行状态。从导弹发射到转入巡航飞行状态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海上可在7~15米的高度上掠海飞行:陆上平坦地区可在60米左右的高度上巡航飞行:崎岖山区可在150米左右的高度上巡航飞行。由于这种导弹的巡航飞行高度很低,这样就容易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

二是弹上的电脑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搜寻目标并发动准确的攻击。

三是其弹体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的材料,能够吸收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因而具有“隐身”的能力,不易被对方的雷达发现。

四是具有敌我识别装置,它在准确地攻入敌方的同时,又不会误伤了自己人。

“战斧”巡航导弹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攻击目标,是因为弹上带有技术先进的“地图匹配制导装置”。

这种制导装置在导弹飞行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外出旅游,如果对旅游环境不熟悉,就必须借助于旅游图。为了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必须随时查问旅游图,一旦发现途中所看到的景象和旅游图上所标注的不一样,就说明偏离了预定的路线,那么这时我们的大脑就会立即发出“指令”,让我们回到预定的路线上来。

地图匹配装置的作用与我们所用的旅游图有点相似。它是通过卫星照相事先把导弹飞行沿线的实际地形拍摄下来,制成底片或编成密码,存入弹上的微型计算机里。导弹起飞后,弹上观测设备便把观测到的数据和事先拍摄下来的图形逐一地进行比较对照,

一旦出现偏差,就说明导弹偏离了预定飞行路线。这时弹内的电脑控制装置便立即发出控制指令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使导弹回到预定的飞行路线上来。这种控制在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是反复进行的,直到导弹击中预定目标为止。

“战斧”巡航导弹系列目前有3种型号:“战斧”对地核攻击导弹,射程2500千米,命中精度30米,战斗部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级,用于实施对地面的核攻击;“战斧”反舰导弹,射程;463~556千米,用以攻击远方敌舰;“战斧”对地常规攻击导弹,射程1112~1297千米,战斗部为常规高能炸药,命中精度30米。

小“飞鱼”吞掉巨舰

英国和阿根廷两国之间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1992年2月两国谈判破裂,4月间爆发了举世瞩目的英阿马岛之战。

1992年5月4日,南大西洋天气晴好,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以30节(1节=1海里/小时)的航速驶向马岛北部海域。

上午11点钟,旗舰向“谢菲尔德”军舰舰长索尔特发来通报:马岛海域上空有阿根廷飞机在活动。可是,索尔特舰长十分自信,他断定那只不过是阿根廷的侦察机,自认为他的“谢菲尔德”号是万无一失的。

几分钟之后,阿军的飞机不见了。索尔特舰长自言自语道:“它们溜掉了!”可是索尔特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死神在顷刻之间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来!

实际上,雷达发现的敌机根本就不是什么“侦察机”,而恰恰是专程前来收拾“谢菲尔德”的“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飞机的突然消失也并非“溜掉了”,而是阿根廷飞行员采取超低空突防的办法,把飞机降低到“令人难以想像的高度’”一距离海面只有10米。“超级军旗”携带着“飞鱼”导弹迅速逼近“谢菲尔德”!

“飞鱼”是法国在80年代研制的一种技术先进的空对舰导弹,它的最大优点是雷达反射面小。弹上装有“自动定向仪”,而这种仪器不受电子干扰。运载“飞鱼”的“超级军旗”上也装有高性能的电子系统和多用途雷达。两种技术先进的电子装备合而为一,就能在实战中出奇制胜。

上午11点10分,“超级军旗”的飞行员估计“谢菲尔德”已在“飞鱼”的攻击射程之内,于是将飞机突然来了个急剧跃升,直刺蓝天,紧接着又急剧下降。

这一升一降,异常迅速,稍纵即逝,总共只用了3秒钟。可是飞机上的高性能电子设备在这短短的3秒之内已准确测出了“谢菲尔德”的位置,同时也获得了发射“飞鱼”所需的各种数据。

紧接着,“超级军旗”飞机肚皮底下红光一闪,一枚“飞鱼”导弹呼啸而出。“飞鱼”飞得比“超级军旗”更低,只高出浪尖一两米。它似一道闪电,直奔敌舰。

当“谢菲尔德”发现来势凶猛的“飞鱼”时,索尔特舰长在惊呼一声“隐蔽”之后,躲闪已经来不及了……“谢菲尔德”在挣扎了一阵子之后,徐徐下沉了!

就这样,一枚仅值20万美元的区区“飞鱼”,一举结果了身价千倍的庞然大物——“谢菲尔德”的性命!

一位军事观察家的话是意味深长的:“已经进入电子时代的今天,谁能巧妙地运用导弹,谁的手里就掌握了锋利的宝剑。”

“爱国者”拦截“飞毛腿”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军重要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伊拉克在吃了苦头之后,把气撒向它的宿敌以色列。就在战争爆发后的第2大和第3天,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一再声称,其首都特拉维夫先后受到了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两次袭击。美国为了安抚以色列,及时地向以色列提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爱国者”地对空导弹。“爱国者”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正是从这场导弹较量中开始的。

在1月18日的凌晨,当伊拉克向沙特阿拉伯的美军阵地发射两枚“飞毛腿”导弹之后,驻沙特美军首次用“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结果击毁了其中一枚“飞毛腿”导弹。

1月21日凌晨,伊军又向沙特境内的美军阵地发射了10枚“飞毛腿”导弹,结果其中有9枚被“爱国者”击落……一时间,“爱国者”导弹声威大震,被人们誉为“飞毛腿的克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安全保护神”。

现代“拦截术”与“隐形术”、“干扰术”一起,并列为现代“高技术战”的3大要素。“拦截术”用来摧毁敌方来袭的导弹或飞机;“隐形术”用于避开敌方雷达的搜索探测;“干扰术”用于干扰敌方导弹及飞机的飞行,并使敌方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工作失灵,指挥系统失效。而这3者的总目标,都在于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

“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在五六十年代研制的地对地导弹,弹长11.6米,弹径0.88米,射程300~350千米,命中精度30米。后来,伊拉克人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在“6毛腿”导弹的基础上先后造出了“侯赛因”型和“阿巴斯”型导弹。“侯赛因”型导弹的射程为650~700千米,而“阿巴斯”型导弹的射程可达900千米。

“爱国者”导弹是美国研制的新一代中远程、中高空地对空导弹,具有全天候、全空域、多用途的作战能力。这种导弹配备有技术先进的“相空阵雷达”,能够同时探测和识别许多个目标,准确命中和及时摧毁来袭的敌方飞机和导弹。

反导弹武器系统

有矛必有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武器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如此。

所谓反导弹武器,是指那些专门用来对付弹道式导弹的武器系统。

由于弹道式导弹的性能在不断提高,其威胁性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研制能够防御这种导弹的武器系统。于是,以雷达、计算机和反导弹三者组合而成的反导弹武器系统。使应运而生。

反导弹武器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是及时发现对方打过来的弹道式导弹。现在有一种“远程警戒雷达”,能够“看”到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从而使己方部队可以有10~15分钟的准备时间。

二是一旦同时发现了对方来袭的多枚弹头时,运用“大气过滤法”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弹头,哪些是假弹头。因为物体在由空气稀薄的高空进入大气层时,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些质量轻而形状不规则的假弹头,必定会落在质量重而外形规整的真弹头后面,这样一来就真假分明了。

三是及时发射“反导弹”对敌方来袭的真弹头进行拦截并将其摧毁。

为了提高预警的效果,可采用“导弹预警卫星”。有了它,就可以在敌方的导弹发射一分钟后及时地发现它,这样就能为己方的作战部队赢得史多的准备时问。

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试验新的“反导”方法。例如:

激光反导

就是利用激光辐射器所产生的强激光束来摧毁敌方来袭的导弹。

屏幕式反导

就是利用大当量核爆炸时所产生的高能粒子束或固体微粒,形成一个“辐射屏幕”,使敌方来袭的导弹在通过这种“屏幕”时遭到损坏。

沥青云反导

就是散布一种由黏性物质——沥青颗粒所形成的“云雾”。与敌方来袭的导弹穿过这种云雾时,沥青便附着在弹头上了。在弹头由太空进入大气层以后,由于弹头与空气摩擦而生热,使沥青着火燃烧,从而使弹头报废。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它集中表现在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对抗手段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