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联表达了王维的取舍,外面的春芳(也可能是指那些浣女)随它,我只要留在这秋山中。有了这最后的一联,我们再读前面,就可发现前四联的写景,并非纯粹的写景,而是若有所托。山净、气爽、青松、明月、溪石、清泉,以及第三联的竹、莲,诸物皆高洁,与人格的高洁恰恰相合,这是一种“象”这一范畴的写法,我们必须熟悉佛典,才能更好的理解。读这一首诗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正是这些具有共同人文特点的事物被完美而融洽地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以前的诗评家们没有看到这一点,大约是因为他们作诗的经验不够,对于运用文字组合手段强化诗歌意境的作用体会不深的缘故。这一首诗中,王维未用奇字,不求一联一句之妙,却实现了通篇的妙境,他不概括一件事物的特征,而是概括了众多事物的共有特征,将人人能够会意其特征的事物组合起来,构成了一种和谐而高雅的诗境。这种诗境,自中国有诗以来,都可以称为第一高洁、清净的诗境。在观察力、概括力、艺术手段上,王维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杜甫常有单句中字意凝练的典范之笔,而王维不但擅长单字的凝练,更擅长通篇的凝练,这是一种大概括、大凝练。在这一点上,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是唐人诗的一个顶峰,这种构境之法,只有《春江花月夜》可与之相比。马致远的《秋思》,也是与王维这首一样的写法。
从这首诗里面构造的意境我们也可以看到,王维的诗品是很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盛唐时,人们将王维视为“一代文宗”的原因。
春晚山庄率题·卢照邻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初唐的晚期和盛唐的初期,诗人们的意兴最高昂,对世界的信心最强,性情也最洒脱,诗味也最清洌。整个唐代,就数那个时候的诗人最放得开,卢照邻的《春晚山庄率题》,便流露了那个时代人们闲雅、从容的生活状态,确实当得一个“率”字。
首联气韵高妙潇洒,“田家无四邻”写其安静,因为安静,所以才有“独坐”的会心,会心的是“一园春”。一人独坐,富有满园春光,也算一件赏心乐事了。第二联在流畅中渐趋平正,莺啼鱼戏,众生自得,写出了从容自得的气派。第三联则是风情无限,意味醇浓。“山水弹琴尽”,美妙的风光在琴音中达到极致,可谓雅意已极;风花在频频的酌酒中飞过,可谓畅快已极。在弹琴中穷尽山水之趣,是人对大自然的互动,风花在酌酒中频频飞至,是大自然对人的触动,第三联可谓是神品中的神品。
末联不出奇,但意兴很高,恰合前三联的情境,何况,这首诗即便只有前三联的惊艳,也已经足够了。
仲春郊外·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首联应是互文的笔法,写出了郊外春天处处皆美,起得很成功。第二联对得好,对出了醉人的悠美之境,物色风光是一意,三月指时间,四邻指空间,连三月写春光之繁盛,绝四邻则写出了郊外之幽静。第三联写得更好,通过鱼鸟,写出了春意,把景物写活了,鸟飞了,那村庄便觉有了曙意,鱼在戏水,水便感觉到了春情,这一联是极为神妙的一联,需要细细体会。末联虽平常,却也结得高雅。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这首诗在气韵方面,是他的巅峰之作。前四句似天马行空,其流畅和高妙不输李白。但是王维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那种雄浑的气势是逐渐平歇的,一句比一句的气势更小一点,直至最后平稳落地,极为平淡而饱含关怀讽谏之意。
古人用万字、千字作一联的很多,但能用出气势来的并不多,王维在这首诗里则做到了。“万”言其多,“壑”言其深险,“参天”言其大、茂密,所以首句气象阔大,被诗评家们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千山响杜鹃”一句,没有上句凝练,但是气势尤盛,而且以听觉对应上句的视觉,上下遂构成佳境。
如果说第一联妙在气韵,那么第二联的气韵没有那样高妙了,却在流畅之中令悠美多了些,王维在第二联里还是用了第一联的对法,以“百重”对“一夜”,因此这一联依旧造出了繁盛的气势,“百重泉”极写夜雨之大,泉从树梢流落,不逊画境,写出了山峰林木间富于层次的美感,这是极为惊艳的一联。王维写山水常有惊艳的笔法,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诗人,其他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都可谓是神仙之语,令人叹服。
前两联王维的造境,用“繁盛”两字可概括,这也得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真意,将夏季的一派繁盛之美用两联写了出来,功力是极高的。
第三联由自然的繁盛转至人世的繁忙,汉女输橦布,写忙碌,而到了下句的“巴人讼芋田”,就写出了繁杂。
最后一联是勉励,王维在前三联中写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梓州,真是江山如此多娇,于是他在最后一联劝勉李使君恪尽职责,有所作为,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我们看到,这首诗中,王维对于气势和气韵的运用,达到了极为纯熟的境地,从最初的极高妙雄浑,一句一句过渡到了最后的平和稳重,不愧是一代大诗人。当然,他音乐家的身份也令他对于节奏和音律的掌握,达到了历代诗人的顶峰。后代评家都推崇姜夔在音律上的造诣,但从他们的诗歌中对气韵和节奏的掌握上来看,姜白石较为单一,而王维则千变万化,所以姜白石距王维的造诣,还是差了许多。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诗的气韵不似上首流畅,稍舒缓些但却更嘹亮,是一种穿越古今的清越。它不及《送友人》凝练,但气韵却更加清扬。且最后一联从高昂阔大中一转,以萧瑟结束,出人意表。
首联的上句交待了地点,“青天无片云”给我们构画了一个广阔的意境。第二联写李白在舟中望着秋月,忆念谢朓,我们要好好体味这种望月而怀古思人的意境之美,明月令人的思念倍觉真切,这一联写出了李白在那种情境中的微妙感觉。
第三联写出自己与谢朓由来久矣的神交,在这明月下,李白可以为他高咏,但他却无法听到,对于崇拜谢朓的李白来说,“不可闻”三字,写尽了他心中的遗憾和寂寞。
第四联的意境最美,也最销魂,那个追念缅怀自己最心仪诗人的李白,在寂寞中,在纷纷坠落的枫叶里,扬帆远去。
以上诸首的结句中,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写得潇洒;李白的“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写得萧瑟丰神,余意悠远。
原以为孟浩然的结句不如李王,但细感孟浩然的诗境,才蓦然发觉,孟浩然的结句更加出人意表。他的末联与首联、第三联密切呼应,增益诗意,有曲径通幽之妙。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孟浩然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横行塞北尽,独步汉南来。
贝叶传金口,山楼作赋开。因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孟浩然的诗中有一种龙象四顾般的气场,他善用场景的转换,这点与李白一样,这首诗可能句句都较平常,但诗中流动的文气,却有那种豁达广阔的美感。就好像李白在诗歌世界中犹如主宰一样心灵自由,并在诗歌中表现出这种王者之气,孟浩然、杜甫也有这样的气质。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们从这一首诗里,再度感受到了仙人飞天般流畅的气息,见到传说中的仙境景象,这就是李白诗歌中那行云流水般的意念,他飞扬的文字所带出来的气象。我们读李白的诗就是读真正的盛唐。
李白一气行文的诗歌是不必要多说的,这首诗里值得一说的是他的末联,李白式的“物有情”,写得非常深情,非常美,我只能用这种人人都能说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诗句。虽然已过了万里,李白向舟下望去,看那水,依然与故乡的水一样,在他心里以为这水是故乡的水为了送他的舟,一路流来的。你看,多么深情的写法啊。
孟浩然、李白这种以气行文的好诗其实不应来掺合这种排行榜式的热闹,但它既然选在本书里了,在这里就列入第二序列以显盛唐之精神,因为他们的这种超越常规的作诗之道,离开了唐朝就再也难得一见了,所以值得排在前列,以示其重要。
听蜀僧(睿)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这首诗写蜀僧的琴声,再度表现了他行云流水的气韵、天马行空的意想,诗意一气流注,声韵之美,已让人无暇去思考它的诗意了。确实,李白诗篇中最美好的就是这一类以流动的气韵见长的佳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真是无限地风流蕴藉啊!这首诗从起句开始,就以行云流水样的洒脱运动,将诗的节奏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前两联中,都是上句见小,下句见大,蜀僧一挥手之间,顿时引动万壑松声,写来极有气势。首联也是写得动感十足,飘逸潇洒。风流之意,在前两联,这两联以流畅的气韵、恢弘的气势见长。
第三联则气韵渐缓,依旧流动,而文字则多了几分洗炼。在造句之法上,与前面两联截然不同,使用了倒装。“客心洗流水”,本为“流水洗客心”,李白一用倒装,顿觉其味无穷。“馀响入霜钟”,则令诗味更加无尽了,李白这一联的诗意难测,流水、霜钟究竟是实物,还是曲调名,有待商榷,如果是曲调名,则诗意就平淡许多,如果是实物实音,诗意就极尽深妙。
以我个人的理解,我愿把流水理解成曲意,而非曲名,琴声中意带流水,所以洗净了李白客旅之心;而霜钟则可理解成外音,是山寺中的钟声通过布满霜的山峰林木间传来,与琴音相合。这样理解,诗就更为美妙了。
第四联写了作者听琴中不觉天晚,意指蜀僧的琴音非常吸引人,虽时间流逝而不觉。这一联意思虽简单,但意境却写得极美,让我们深刻见识到了李白的功夫。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这首诗,气韵多了些舒缓、平和,但骨子里依然是流畅。前两联依然是他明快的风格,依然充满他丰富的、不拘一格的想象,“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看似平常的比喻,李白用来却显得诗意很浓。而第三联的意境就更好。至于首联,起得温文尔雅,从容自得,第四联也结得蕴藉温婉。李白这首诗与王维最著名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气韵相近,都是从容而老到。只是李白的用笔比王维的更随意些,王维的用笔则用意更深些,于是在意象上更微妙,在诗道和诗艺两方面都还是胜了一筹。
广陵别薛八(一题作送友东归)·孟浩然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
原先以为孟浩然是不工于格律对仗的,后来越读他的诗才越觉得,孟浩然其实最工于此。他的严格对仗与不严格对仗,都最能出对仗的本意,他的诗,最善于意的扩展,在平淡得近似拘束之中,实则是无限量的广阔和自由。他善于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组合起来,构成奇妙的意象,如这首诗的第二联,才始相遇,便还,一遇一还,同时写来,那种画面和诗意流动的美、空间距离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初唐和盛唐的诗歌都以气韵胜,这首诗第一次读时,竟误以为是李白的诗歌,两者的气韵实在太神似了,直以为是李白的诗误入张九龄名下。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意境与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有相似之处,不过王维的景象易会,张九龄的诗句更规整典雅了些,所以就不及王维的自然好读。最重要的是,王维的句子极为概括,提炼出了景物的极鲜明的特点,张九龄的句子输之于特色不够鲜明。
“天清风雨闻”,是最神妙的句子。杜甫的“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与此句有相同的妙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都很细致,但是较之张九龄的句子,却少了一丝灵气和蕴藉。
“灵山多秀色”,固是平平的句子,但与下句的“空水共氤氲”结合在一起,便成妙境,我们要多体会最后一句,它最概括地写出了瀑布在空中的特点,并且,它与灵、秀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天地精醇,境界甚伟,亦甚深妙。
舟中晓望·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这首诗的气韵依旧轻灵,胡应麟说它“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不过当中所蕴的“意”不如《晚泊浔阳望庐山》足,神韵也稍弱了些,《晚泊浔阳望庐山》往往多虚写,这首诗则多了些实写,所以气韵自是超然,神韵则不如上一首。这一序列里的几首诗中,“天清风雨闻”、“永怀尘外踪”、“青山水国遥”、“来往接风潮”,结构、意思和气概都称得上是气完神足,实是令人神清气爽的千古佳句,都可称为天籁之音。当然这一首诗结尾不够理想,虽然在文彩和修辞上颇为出色,但是在诗意上却难免有突断之憾。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风沉郁、雄奇,但他早期有些作品还是很优雅从容的,也有一些气韵流畅、欢快活泼的作品。
《春日忆李白》可算是杜甫的气韵流,但是杜甫在意象和气象上,挤不进盛唐大诗人的行列中,这首诗也只有第三联稍微有点意象。
本诗好在诗意一气流贯,有一种清新、飞扬的气韵。首联的笔法近似李白,直接道来。第二联也好,承接首联的“飘然”,写李白诗风的清新和俊逸,用古代两个著名的诗人庾信和鲍照,来做对比,这一联如果不是有上一联的铺垫,将会是比较空洞的一联;而与首联一个起承,就变得妙而有味了。
第三联意象不错,渭北、江东,可能就是当时李、杜二人所在的地方,渭北的树、江东的云,分别指李白和杜甫,云和树各在一方,不得相见,这一联的意象很不错。
末联写了对二人重逢的期待。
应诏赋得除夜·王諲(一作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从名字上看,王諲似是一位女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已可以媲美薜涛一流了。这首诗与杜审言的《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诗的气象上非常接近。第二联是可以与杜、王争锋的佳句,不过第三联就稍差了些,下句意象不够深入,象写足了,意却短少了些。首句用巧,比杜审言的首句差不太多,但较王湾的首句就要逊色多了。末联写得还算不错。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孟浩然的这首诗,依然体现了盛唐诗那流动的气韵之妙,但是,已不如上面几首灵动,而是在转换之间,更平淡从容了一些。这是因为诗中著笔于静景,气韵不能带动境界,文字有些寂寥,意象有些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