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唐诗之美
5313700000023

第23章 巅峰完美,无可为比(1)

五绝是最易达到巅峰和完美两个要求的。

精华中的精华,这就是五绝。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春晓》这首诗,我想说的是,无数人知道其美,但不知其所以美,无数人知道其妙,但说不出它之所以妙。它是最好的诗,同时也是唐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

唐人诗中有两绝,长的是《春江花月夜》,短的是《春晓》。《春晓》一诗,我们从孩童时就能背诵,但这首诗却要到妙智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

想要透彻理解《春晓》的意境之美,首先得领会《首楞严经》中如来所讲二十五圆通中的耳根圆通的妙理,然后才能知晓《春晓》里面“处处”两字之妙。《春晓》这首诗最为殊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用最细微而美妙的意象,将时间、空间都涵盖于中,同时它以起灭不定的意象构筑如幻的意境,虚实相互转化的妙处,在这首诗里做到了极致。《春江花月夜》作为唐诗中的名篇,它的构境非常宏美,有迹可循,而《春晓》的妙处,则在于它在虚实幻化之中,无迹可征,我们只能感到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历代评家都轻视了《春晓》,视其为一首小诗,其实中国诗人佳作如林,但在境界上,比《春晓》更广大的几乎没有。《春江花月夜》在构境上,用的都是江、天、月、夜、花林等大的物象,而《春晓》则以细小的事物及幻灭之物将整个时空感构了出来,称得上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意之来,是非常广阔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所去,又是非常幽远的。上联用实闻来展现春晓的繁美,下联用一个遥想来总结春意的飘落,味道在于物外,所以称得上是神妙。

张若虚用大巧的手段为我们展现了天工的奇妙,而孟浩然则用大朴的手段将天地的奇妙归于平淡,在这一点上,《春晓》的诗道还在《春江花月夜》之上。

《春晓》其实写的是非常工整的,这首诗中藏了几个对仗:一个是时空对,用“不觉”来对“处处”;一个是今昔对,用“春眠不觉晓”来对“夜来风雨声”;一个是荣枯对,以“处处闻啼鸟”里饱含的喜悦和生机,来对“花落知多少”中蕴含的怜惜摇落之情。所以说《春晓》这首诗在构境上非常工整。而孟浩然得之于自然,会之于心,虽然这首小诗看起来并不著力,其构境却极具功夫。

《春晓》的造境是出神入化的。

这首诗,无一字说美,而字字皆美,无一字说妙,而字字皆妙,无一字说怡悦,而字字皆怡悦,无一字说陶醉,而字字皆陶醉。

“春眠不觉晓”,“不觉”两字,极尽酣畅,让我们感到无尽的舒适和愉悦。而“不觉”两字,亦极尽怅惘,吾人对时光之流逝的感觉与情怀,尽在此二字当中。“处处闻啼鸟”,以此鸟声构画出一个美丽的世界,“处处”两字极妙,孟夫子以鸟声塞满此句,哪里还有其他不美不乐之事物呢?

孟浩然这首诗臻于化境,闻于啼鸟,于理性来说,其实是塞满耳根。啼鸟之声密集,变换,耳之听觉被塞满,于是在主观意识之中,便觉世界被鸟声塞满,处处皆闻,不只刚刚睡醒的作者而已。此句推己及人,有以心度心之妙,这是从不觉间就逝去的时间,过渡到因啼鸟之声变换而感觉到充满的空间。

此联诗意转承之紧密,几无缝隙,天然流畅,如万里春江,其水流无间。

躺在床上,在那美妙啼鸟声中,忽然记起昨夜有春风春雨,不由惦记起那春花来,在这夜来的风雨中,花儿落了多少呢?这一想,就把诗境想开了去,想得美妙无边。

如果我们把孟夫子这首诗拆成四句来看,则句句是最平常之语,但是,意境却美妙无比。想要具体体会它的诗味,却“细雨湿衣看不见”,我们知道有雨,落在衣服上肯定要湿衣的,但我们看不清衣服湿了。实际上,即便我们像医生解剖人体那样分析《春晓》,它的艺术构成也是极有特色的。令首句富含品而不明、味而难尽之意的是时间之流逝,在睡眠中不觉春晓。令第二句妙音充满而又起伏不尽的是空间,处处是说空间被啼鸟之声塞满。上联虽然看起来平常,但实则蕴含了时空,孟浩然用纯粹的人间最美(美妙的啼鸟和酣畅的春眠),来填充了时空。这就是我认为孟浩然的这两句在艺术表现上非常高明的原因。《春晓》的后二句是诗味更浓的,前一句想起过去:在酣畅的、不知不觉就春晓的春眠中,隐约听到的夜中的风雨,是多么迷离啊。然后一句问句,由近及于远,由实及于虚,又充满了怜花惜春的情意,生活的气息扑面而至。整首诗也因为一个问句而意味不尽。《春晓》的美,是天成的,已经到了极致,《春晓》的生活气息,是满足舒适的,这是最美的田园。

《春晓》的艺术成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甚至于有些人会认为它仅是一首小诗。有些人在解析《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以洋洋万言,但解析《春晓》,则往往廖廖数笔。因为《春晓》尺幅千里,它已归真,妙处难以言传。它看起来像是一首小诗,但是却富含时空的妙意,将时空的博大,蕴含于生活的细小中。而且,它辩之难明,味之难切,深含禅意,兼具唐诗的气象与意象,并将其达至化境。

《春晓》将诗人对浩大深渺的时空的感觉,透射于平常浅近的事物之中,构成闲雅悠美的意境。它是诗中的神品,是与《春江花月夜》一样不朽的伟大诗篇。

我觉得,孟浩然所有的诗合起来,也抵不过一首《春晓》,唐人所有的五绝和五律合起来,也一样抵不过一首《春晓》。如果我们要找出一首世界上传诵最广的诗歌,那恐怕就是《春晓》。很难找到另外一首诗,像《春晓》这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无限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春江花月夜》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春晓》是属于全天下人的,男女老少,有学无学,莫不能读《春晓》,而它的美妙,普天下莫不能意会,而又皆不能言传。在我们刚刚背起书包的时候,我们就能背诵《春晓》了,就这一点来说,唐人诗的第一,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春晓》。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未录《春晓》,就如同衡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未录《春江花月夜》一样,终是不能解得诗的真味。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又是一首堪称巅峰完美的佳作,而且从意境上来说,它算是唐人最高的境界了。它思想境界高,充满积极上进的力感,从这方面来讲,它是唐人诗的第一。它具有普适性,就像《春晓》一样普通人就能吟咏并理解,尽管如此它却打动不了许多女士的心弦,所以它较之《春晓》,少了那人见人爱的气质,谁让它那么意气风发,透着“纯爷们”的骨力与意志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本就是诗中的上品,气象雄阔,在五绝里,论气势和境界,可算是最强的了,很少有这样雄壮的五绝。像这样的起句,它的后面结句会是很难的,即便是造诣高深的诗人,也往往会结出一个不相匹配的结句出来。

但是,王之涣却挥出了神来之笔,写出了对此雄阔之境加以升华的结句,令我们为之叹服不已。上联那宽阔的境界还不够,还要更宽阔些,所以,要穷尽千里之目,要更上一层楼,要让追求永无止境,要让胸怀永无止境,要让理想和志向永无止境。

这样的好诗,应当让我中华的少年郎,人人从懂事时就时常诵读,以此升华他们的志气,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有志向有胸怀的人才。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诗意极为自然流畅,四句宛如一句,四联宛如一联,行文无半分滞碍。

这也是一首“物有情”的好诗,较之其他同类作品,这首诗算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有艺术特色的。沈德潜说它“传独坐之神”,其实这远远说不尽它的好处。这是一首巅峰完美的诗作,先两句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独衬敬亭山之好,鸟儿、孤云,都不能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为何?因为它们行踪不定。二是加强了实际的层次,这首诗逻辑分明,诗意极为紧密,众鸟飞尽,孤云也远去了,天地间的烦嚣终于没有了,只剩下了李白和敬亭山。在这种极静的状态下,李白才有可能与敬亭山相视无厌。你看,我们说李白写诗出于天然,一点不假。这四句诗如行云流水,其暗含的内在逻辑是多么的紧密而又清楚啊。这首诗写得非常传神,不是物我两忘,而是物我交融,这就是天才李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