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唐诗之美
5313700000020

第20章 再论气韵·单句的节奏

节奏是分析气韵的一个看得见的工具。

节奏决定了一首诗的音律美。

唐诗人中,韦应物和张九龄的气韵比较特殊,所以在这里我们举韦应物的诗来探讨下气韵。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的诗作,在其对典雅的追求中,总难免会有些雕琢的痕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行文的气韵上感受到。韦应物这首七绝的气韵,可以与杜审言的《渡湘江》相比较,二者很相似。韦应物这四句诗可以说都好,每一句都很典雅,颇见笔力和词工。我们再看下面三首:

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

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

暗识啼乌与别鹤,只缘中有断肠声。

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我说盛唐诗人的最独到之处在于气韵,不只我们在读诵吟咏之间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便我们单纯运用物理的分析,也能窥其一二。

韦应物这四首七绝,表现出了不同的气韵风格,他作诗有一个特点,往往前面不够流畅,而后面则很流畅,如“上有黄鹂深树鸣”,因为语意层次的错落,让我们有不够流畅之感,而“野渡无人舟自横”语意层次连续,就让我们觉得流畅。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虽然不似李白的诗那般天马行空地流畅,但也称得上是一气呵成,而首句的“踏阁攀林恨不同”,就比较咬舌头了。而“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一联,也不是十分流畅。

韦应物在造句这一方面,对文字奥妙的掌握尚显不足, 我们以《登楼寄王卿》这首诗为例,我们试着先读第一句:

踏阁攀林恨不同,

再读第二句:

楚云沧海思无穷。

节奏感明显不同,第一句要托得长一些,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其节奏则是近似的,都比较平缓。虽总体流畅,但第一句感觉有些涩。在这一首诗中,这第一句就显得孤立,而从诗意上看,三四句称得上是浑然天成,第二句也非常自然,独独第一句,与另三句相去甚远。

韦应物作为盛唐之后的诗人,在气韵方面的造诣,虽以后天的努力弥补,亦是有明显的不足。

而先于李白成名的孟浩然,则极善于造句,对于文字节奏的掌握,有独到之处,在这里试着分析一二: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这两句读来铿锵有力,在唐代诗篇中,“心随雁飞灭”这句的节奏是很独特的,它的独特在于组词造句时对节奏的掌握很独到。韦应物的“踏阁攀林恨不同”为什么不能与后面四句统一呢?就是因为他运用文字节奏的功力不够好,这两句诗的节奏是前面五个单字各为一段,而“不同”为一段,共六段。这样的节奏自然不能流畅,而他的第二句,前两段则是两个字为一段,第五字为一段,后两字为一段,共四段,后两句也是四段,所以在气韵上,第一句与后面三句读来不谐。

我们再看孟浩然这两句广为吟咏的句子。第一句三段,第二句五段,最大的特色在第二句上,它一字一段,在五言中算是最为散的了,但其节奏却很紧凑,字与字之间互相激荡,令其气韵之美不断攀升。

试以第二句分析:这句中孟浩然用了两个名词,三个动词,三个动词表了五种运动状态。“随”为第一个动态,看到雁了,于是相随,“飞”和“灭”两字,则是“心”与“雁”共同的状态,这一句可谓是妙到极致的好句,达到五言对文字运用功夫的巅峰,它的段,其实是七段,“心”与“雁”的几段重合了,故显示是五段。但是在吟咏的时候,我们却是分三段来吟咏的,所以在吟咏的流畅中,因为文意分七段,其气韵变得截然不同。

我们在这里是从物理上来分析诗句的气韵,在实际运用当中,文字技巧只是写出好诗的一个基本条件,气韵和诗意才是决定性的。韦应物的“踏阁攀林恨不同”,与后三句不能浑然一体,绝不只是因为节奏和韵律,其诗意才是决定性的。后面三句都是诗意极佳的构造,而这一句则诗意平平。孟浩然的两句诗,如果不论气韵和节奏,单以诗意来看,其运思之巧妙传神,心与物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孟浩然根本就没有刻意运用文字技巧,相反,韦应物的第一句则有着刻意使用文字技巧的痕迹,至少,这一句不是神来之笔,而后三句,没有刻意运用文字技巧,气韵节奏反而都很美。

诗人在写作中,不论是运用简单明了的节奏(也就是段越少越好),还是运用繁复的节奏(像“心随雁飞灭”这样的段很多),都能写出独特的气韵,也都能构成绝佳的意境。但节奏的运用,有时会受困于诗意的蹇涩,如果一诗四句,有三句诗意流畅,而有一句诗意枯涩,勉强成句,那么,无论你如何运用文字技巧,也不能将其与其他诗句相匹配。诗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对于造句的运用,句式起着关键性作用,想写出什么气韵的诗歌,就要使用什么样的句式,这样才能与自己的诗意相辅相成。如果带着一种蹇涩的造句习惯,想写出气韵飞动的诗歌和文章,那是终其一生也不能实现目标。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如果过多使用“踏阁攀林恨不同”这样的句式,也很难达成气韵飞动之美。

当然我们要弄明白一点,句式虽然影响着气韵,但天才的诗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偶尔,他们可以使用散的句式,达成惊人的紧的效果。这是因为他们对诗意的运用达到了极纯熟的境界,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字意,将散乱的结构变得极为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