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524300000096

第96章

第十一篇第95章竺可桢的科学救国之路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桢。这位早年留美的中国气象

学家、地理学家,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宏伟大厦

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 生平简介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

岁进入上海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学胡适讥笑说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

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

业后,他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1918年他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

的几个新

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

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地理学著

作。

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

1928年,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他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

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

“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桢为选

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侠魂与次子竺衡先后病逝。抗战胜利后,竺可桢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

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1949年4月,他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

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

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集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定居北京后,他开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

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汇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

1974年2月7日,他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 烽火硝烟中打造“东方的剑桥”

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中,领导浙江大学在抗战中辗转千里,把浙江大学由一所

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剑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浙江大学的学生们为了呼吁停止内战,全面抗日,举行了一次又

一次的游行请愿活动。当时的校长对学生实行法西斯式的管理,遭到学生们的驱逐,学校局

面失去控制。

浙江大学当时虽是国立大学,但规模很小,只是一个地方性大学。蒋介石希望自己的家乡能

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于是委任竺可桢去整顿浙江大学。

1936年4月下旬,竺可桢来到了浙江大学。然而,没多久,国内的时局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

“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杭州的形势岌岌可危,竺可桢不得不带着浙江大学的师生告别美

丽的西湖,撤离杭州。

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在枪炮声中落到了头上,竺可桢开始认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办学的方针

和宗旨。

当时一年级的新生搬到了天目山,在开学典礼上,竺可桢作了《大学生之责任》的演讲

。他说道:“在这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

民众

,做社会的砥柱。所以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

地步,就算满足……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

随着日军的侵犯,浙大不得不迁出浙江省,前往江西泰和。为了保证图书和仪器设备完

好无损,每次搬迁,竺可桢都事先周密筹划,亲自打前站,事无巨细,样样挂心。

后来,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又迁到了广西的宜山。这个地方“宜山宜水不宜人”,疟疾的威

胁,日军飞机不断的空袭轰炸,使师生们面临着重重危机。

然而就在这里,竺可桢将“求是”作为浙江大学的校训,勉励学生要像科学家布鲁诺那

样,宁愿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也坚信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

最后,浙江大学辗转5 000多里,于1940年安定在贵州的遵义和附近的湄潭与永兴。

“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片

繁忙紧张的情景。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还有世界

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英国剑桥大学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在英国的《自

然周刊》杂志上这样描述他对浙江大学的印象。

在遵义期间,竺可桢写出了《二十八宿起源考》,这是他在担任浙大校长时惟一的一篇科

学论文。

1946年,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返回杭州。这个时候,浙江大学已经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学院

、工学院、农学院的规模,发展成了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7个学院,25个学

系的综合性大学了。

 始终如一的求是精神

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20世纪初,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的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

部分

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竺可桢正是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旧中国内战频繁,这批学生

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

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

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

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桢坚持全国所有

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使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

1937年,竺可桢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

桢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与另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大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1964年,他在《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

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

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后,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

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

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

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丝不苟,事必躬亲。抗战中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

每到一地竺可桢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他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

表和罗盘。71岁时,他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 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

峻的

雅砻江峡谷。

竺可桢具有惊人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就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

过60的他又开始学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自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开始,竺可桢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

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竟然一天未断!

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在他去世前一天,还

颤抖着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七年来一万多元存款作为党费交给组织。这笔巨额党费

,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