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
5241800000011

第11章 管子

一、生平事迹简介

管子,就是管仲,名夷吾,史称管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716年,去世于公元前645年。管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管子年少的时候父亲就过早去世了,生活很艰苦,与鲍叔牙友善,曾在一起经过商,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当上了齐国的丞相,当上齐国丞相之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有“春秋第一相”的美名。管仲著有《管子》一书。

二、管子主要思想

(一)爱民顺民的民本思想

(二)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思想。

(三)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四)重德教民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三、管子的智慧和情操

(一)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管仲曾与鲍叔牙关系友善,一起经过商,每次赚钱后,管仲总是多分些钱,有人说管仲重财轻义,而鲍叔牙却为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不重友谊,而是他家困难,并且也是鲍叔牙情愿如此。管仲多次为鲍叔牙办事未成,鲍叔牙从未埋怨管仲,认为管仲有才能的,只是时机没有成熟而已。后来鲍叔牙极力为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管仲不负鲍叔牙的推荐和齐桓公的信任,终于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也千古流传,正如管仲所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

(二)管仲的治理国家才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丞相之一。管仲担任丞相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管仲在经济上,采取了平衡粮食价格的政策,防止不法商人过度投机导致粮价上涨。在军事上,进行了兵制改革。在外交方面,采取“尊王攘夷”的战略,提高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终于完成了齐国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第一位春秋五霸的人物。

(三)管仲的对人的识别才能。齐桓公在管仲病危之时,问管仲,谁可以接替他,齐桓公问管仲,易牙如何?因为易牙对齐桓公非常忠,曾经为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儿子。管仲认为,易牙为了讨好国君杀了自己的儿子,太没人性,不值得重用。齐桓公又提开方这个人,开方为了忠于国君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都不奔丧,管仲说这个人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如此无情无义,不值得重用。齐桓公又提起竖刁,竖刁为了侍奉齐桓公自残了自己的身体,管仲认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不能重用。但是管仲死后齐桓公并没有牢记管仲的话,重用了易牙,开方和竖刁,结果在齐桓公病入膏肓之时,禁止他人进入宫殿,导致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四)管仲的以国家大事为重,以个人恩怨为轻。当管仲病危之时,齐桓公曾问管仲,鲍叔牙可否接替管仲为相,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君子,人品没有问题,只是爱憎善恶过于分明,好坏很难忘记,不适合为政。按照一般情理来看,鲍叔牙有恩于管仲,管仲理应报答,但这时候,管仲以国家大事为重,以个人恩怨为轻,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命运,然后是个人的恩怨,以大局为重,可见管仲是非常忠诚于自己的国家的。

(五)尽管管仲功绩卓著,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但是也有做得让后人批评的方面。管仲为了使齐国增加财政收入,首创设立官妓,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但是管仲也成了官妓的始作俑者,成为自己历史的一个污点。

四、管仲名言精选

(一)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二)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三)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四)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五)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七)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九)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十)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十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十二)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