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3节投资中的“阿Q精神”
投资中人们存在着很强的“阿Q精神”,即人们的信念会因行动的成功与否而改变。如果投资行动失败,人们将向下修正自己的信念,人为地降低由于后悔带来的损失;如果投资行动成功,人们则向上修正自己的信念,显示自己决策的英明。
其实,一个决策的成功与失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下属贯彻领导意图得力与否等。人在考虑一个决策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将问题分解成一些相对习惯和简单的科目,并在头脑中相对独立地保持并跟踪这些科目的损益情况,而其感受的效果则分别来自于这些科目的得失带来的感觉,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就是心理账户。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常常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比如一对夫妻外出旅游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这些鱼在空运中丢失,航空公司赔了他们300美元,这对平时勤俭持家的夫妻到豪华饭店吃了一顿,将这笔钱花个精光。在一对夫妻年收入只有150美元的时代,这顿饭实在太奢华了。这笔钱显然被划入了“横财”与“食品”的账户,所以这对夫妻的决策行为一反常态。
有时当某笔开支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时,人们宁可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当某笔钱被划入临时账户时,将不受终生收入的影响。对心理账户的研究还发现,两笔盈利应分开,两笔损失应整合。这条规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你给人送两件以上的生日礼物时,不要把所有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应该分开包装;若你是老板,给人一次性发5000元,不如先发3000元,再发2000元;开会收取会务费时,务必一次收齐并留有余地,否则若有额外开支再一次次增收,虽然数量不多,会员仍然会牢骚满腹。
〖BT2〗投资中的错位效应
在投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投资者在股价上涨时马上果断地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以求稳妥;而在股价下跌甚至被套牢时仍迟迟不肯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以减少损失。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错位效应”。
错位效应是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对这一行为障碍的理论解释之一是前景理论。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和他的同事托维斯基提出。他们认为产生错位效应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是损失厌恶型。损失与收益具有不同的价值函数,损失的价值函数是凸的,并且相对陡峭;而收益的价值函数是凹的,并且相对平缓。这说明个体对一定损失的感觉要比一定收益的感觉要强烈。这也就难怪投资者获得微薄利润时会按捺不住获利了结,而跌得很惨时又迟迟不肯抛售。投资者迟迟不肯止损的现象也得到了所谓“禀赋效应”的验证。
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人们往往会根据参考点来评价他们选择的结果好坏。对投资者而言,购买价或者心理价位也许是比较通常的参考点。但是,有时候参考点并不一定就是购买价或心理价位。股民通常会将现在的结果与假如当初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对错位效应的另一种理论解释就是后悔理论。根据后悔理论的观点,涨了怕再跌,跌了怕再涨,这就是投资者为什么获微利时立即了结,而套牢时却迟迟不肯解套的原因。对于投资者来说,克服错位效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止损点和结利点。因为即使高的命中率,也并不一定会导致高的利润,也许你一次的损失量已远远超过了多次盈利的总和。因此,结利点一定要定得比止损点高一些,这样才能使你避免损失。有研究者指出,目标利润最好是准备承担风险峰的3倍。
众所周知,“止损”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应用机制的止损,即保护性止损和跟进性止损,由于止损多发生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总令人联想到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意谈论这一话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如何将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或尽可能使既得利益最大化,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个投资者面前,特别是入市不久的中小投资者,更需要合理地运用止损。下面简要谈一下止损点设置的有关问题。
1在任何情况下,用百分比而不是价位来表示止损距离,5%至10%是通常可以接受的合理幅度。尽管不同承受能力或不同操作风格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比例,但是,对于不同价位和不同敏感度的个股,仍需设置不同的止损距离。一般而言,股价较低或股性较为活跃的个股,止损幅度应适当放宽,反之则较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止损空间定得太狭窄,否则,交易就会过于频繁。
2在买入的情况下,止损价位一般设在上一个局部小底部以下,而且以收盘价为准,以避免被盘中震荡过早地清理出局。
3在股价已朝有利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采用跟进性止损,建议使用5日均线(较趋势线发出信号早一些),或前一日收盘价下方3%来设置。
4当出现异常的成交量而未形成突破时,取消原来的保护性止损,将之置于该日收盘价下约2%的地方。
最后,建议投资者一旦进入市场,就首先设置好自己的止损水平,准备付出一点讨厌但数量较小的损失,从而避免一场较为严重的灾难。尤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保护性止损价位永远不能向下移动,这应作为基本原则来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