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红1军团15师在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萧华率领下,离开江西,踏上长征征途。
红15师的前身是少共国际师,成立于1933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前。当年5月,为了满足革命根据地青少年的革命要求,少共中央局即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在瑞金发出了关于在苏区创立少共国际师的指示信。指示信公布后,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拥护和响应。江西、福建、闽赣等省的少年先锋队总部,选拔优秀少年先锋队员,组成了各军区的少年先锋团。8月1日,集中三个团组成了少共国际师。8月5日,在博生县(即宁都县)跑马场举行了阅兵典礼,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少共国际师成立,全师下辖3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不久,奉中革军委命令,改称第15师,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少共国际师。长征开始后,它隶属红1军团建制,共约5000人。
少共国际师青年团员占百分之七十,余者多是少先队员。青年团员中,很多人年龄也********,是典型的"少儿师"。师长才20岁出头,政治委员也很年轻。别看指战员年龄小,打起仗来却一点不含糊,一马当先,令敌人畏惧三分。
长征出发,"少儿师"编为红1军团的后卫队。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各路敌军按******"围剿"红军的计划,开始向湘南地区开进。中革军委于1934年11月14日发布命令,要红军迅速、秘密的脱离尾追之敌,前出到临武、嘉禾、蓝山地域。红1军团奉命作为左纵队,占领临武、蓝山。"少儿师"跟着红1师、2师以日行50余公里的速度,长途奔袭,于22日攻占道县城。对"少儿师"未成年的广大指战员来说,日行100多里路是很艰苦的事。他们的双脚板虽然走破了,血泡像熟透的紫红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脚板上,但却一声不吭,坚持前进!遇上敌人,还要打上一仗。
"我们打下飞机啦!""少儿师"的指战员听说红2师4团击落1架敌机的喜讯后,忘记了疲劳,奔走相告。大哥哥的榜样,大大激发了"少儿师"指战员的杀敌的勇气。"哪一天,我们也要打下敌人的飞机"。每个人心中都暗暗想到。
中央红军渡过潇水后,******认为红军已是"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他命令湘军与粤军、桂军相配合,凭借湘江险阻,从四面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堵截,企图把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湘江一带成为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中革军委巧妙地调动敌军,寻机过江。敌军误认为中央红军要攻桂林,立即把驻守全州、兴安一线的桂军主力撤出,防堵红军入桂林。****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抓住这一战机,迅速从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冲出敌军的重围。
能否冲出敌军重围,渡过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成为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向全州、兴安地区进军,强渡湘江的作战命令。
红1军团首长接到命令,立即给红1、2师和"少儿师"下达强渡湘江的命令。27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红2师胜利地渡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并在附近架设浮桥。
"少儿师"的任务是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渡湘江,通过全州、桂林公路的第四道封锁线。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萧华,政治部主任罗华民接到军团命令后,立即与参谋长等讨论作战方案。11月,湘西阴雨连绵,河水骤涨。在广西省境内的湘江地段,河面虽不宽,但水深过顶,不好徒涉,渡江又只有两座新搭的浮桥。加上由于"左"倾错误领导者和李德的瞎指挥,搬家式的行动,虽然红军离湘江渡河口只有80多公里,但由于"坛坛罐罐"多,行动迟缓,每天只走二三十公里,致使湘江西岸的部队为了掩护全军渡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少儿师"通过各团首长,向广大指战员作战斗动员:"同志们!我们少共国际师有光荣的历史,我们曾配合5军团13师在黎川城扼守隘口,阻止敌人的进攻;在团村,我们曾把敌人3个师全部打垮。我们的师长吴高群才23岁,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吴师长牺牲前,留下的话是: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去完成。希望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现在就是为少共国际师争光的关键时刻,奋勇抗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掩护党中央机关过湘江!"团长的动员,激起"少儿"们的高昂作战情绪:"为吴师长报仇!""为少共国际师争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口号声此起彼伏,表达了"少儿"们的心声。
刚开始,他们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湘军四个团的追击,尽管头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装备精良的、数量大于"少儿师"的敌军追击,"少儿师"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誓言:为师长报仇,为死难的兄弟报仇!他们接连打了几天,等大部队过江后,各路追击敌军已纷纷逼近,集结在全州和桂林两地的敌人,拼命地沿着湘江两岸向红军出击,企图强占湘江渡口,截断红军。师首长当机立断,派出一个团,直扑全州城东南的鲁塘圩,配合已渡河的红五团佯攻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地段渡口。从11月27日起,他们与敌人激战几昼夜。
年轻的小号手,有的不到十三四岁,他们吹起号来,那么嘹亮悦耳,有的人简直不相信,这号声出自十几岁的小娃娃之口。当战斗打得激烈之时,指战员眼中充满血丝,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进,在浓密的炮火下,用刺刀和手榴弹等待敌人。小号手在浓烈的炮火中,吹起嘹亮的进军号,小战士们像小老虎似地扑向敌人,突然,号声停止了,一忽会,号声又响了。小号手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另一位小号手,见状立即拿过号角,又吹起来。号声激励指战员勇往直前,号声吹出红军奋勇作战的本色。
有时一天中,会出现几次时断时续的号声,这意味着在激烈的战斗中,小号手不是牺牲,就是受着重伤,不然,他们是轻伤不下火线的。一人倒下,另一号手就接上去。
"少儿师"指战员在几天激战中,实现了中革军委的要求: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的粉碎前进路上之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的扑灭尾追之敌。
激战几天之后,红军的处境十分险恶。渡过湘江的部队正在同截击的敌军顽强拼搏,滞留湘江以东部队的困难更多。
30日夜,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在原地阻击全州之敌的进攻,无论如何要控制西进道路。第二天,即12月1日3时,****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致电红1、3军团,指出:12月1日战斗,关系红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否则红军将被层层切断。这一仗,"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消灭敌人进攻的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
军首长把中央指示通知各师首长。各师首长立即把中央指示通知到广大指战员。
正在酣战之际的"少儿师",听到中央指示更是摩拳擦掌。尽管1日这天,是他们已经激战几天的最后一天,战斗异常激烈。北上的桂军和几路"追剿"军主力,向中央红军各部队发起全线攻击,妄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
"少儿师"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自己也伤亡很多,但仍然沉着应战。勤务员、饲养员、卫生员、警卫员几乎是全体上阵。他们年纪都不大,多数在16岁左右,在这紧要关头个个奋勇上前。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他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顾一切牺牲,同敌军展开激烈拼搏,用刺刀、手榴弹打垮敌军整连、整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在各军主力配合下,终于阻止住敌军的进攻。下午5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分主力渡过了湘江。
"少儿师"在湘江东岸激战到天黑。这时,全州、桂林两路的敌人,沿湘桂公路向他们渡河地段猛攻,距离他们渡口不过三公里了。情况十分紧急,稍为迟疑,退路就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师首长当机立断,发出命令:撤向湘江西岸,随红军主力前进。广大指战员来不及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挥师西进。师首长率师的主力在军团主力接应下,从咸水圩渡河。渡河以后,忽然发现少了一个团。而敌军却快逼进渡口,再回湘江东岸援找,已经不可能了。
"立即与他们联系,无论如何要知道他们的方位。"师首长焦急地命令报务员设法与他们联系上。
"喂!喂!喂!"报务员也焦急地连声呼叫,总听不到对方的回答。
这时师首长心情非常复杂。中央首长、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已渡过湘江,"少儿师"已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但全师伤亡很重,牺牲的同志很多还是娃娃,而且到现在整整一个团都没有过江来,其下落令人牵挂。但敌人仍在后面紧追,师首长只好边联系,边带领身边的部队行军。当他们翻过上下几十里的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却意外地碰上了掉队的这个团。原来这个团与师部失去联络后,当机立断,英勇地抢渡湘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在当晚以强行军赶到油榨坪,与师的主力会合。
"你们好啊!""真有你们的!""我们还认为你们在湘江东岸,过不来了。"师首长和其他两个团的指战员见到他们,沉重的心情立即消失,大伙儿为整整一个团的归队而发自内心地高兴。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红15师---"少儿师"长征以来所参加的最壮烈的一次战役。"少儿师"广大指战员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配合老大哥部队,与优势敌军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了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保护****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粉碎了******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这次战役,使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全军已由出发时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少儿师"也由出发时的5000多人,锐减到约2000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湘江战役之后不久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开始走上正确的道路。遵义会议后,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便于机动作战,也由于湘江之战,损失太大,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少儿师"即红15师编入红1师、红2师,为两支老大哥部队增添了年轻的新鲜血液。主要由红小鬼组成的"少儿师"虽然不再存在,但其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却在革命队伍中广泛传诵,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鼓励着广大青少年为革命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