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征领导人5
5222300000004

第4章 几次让骡子的董振堂

提起红5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同志们都知道他有一匹黑色的大骡子。这匹大骡子不仅是军团长十分喜爱的坐骑,大家对它也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它曾跟随军团长经历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35年初,刚过完旧历年,部队便从贵州黄坪出发了。人们发现一个十三四岁的"苗族"小兄弟从欢送的人群中出来,走向军团长。

他便是交通队的勤务员小李。

小李向军团长行了一个注目礼。董振堂同志抚摸着他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小李子,留下来好好养病,养好了病继续干革命。将来我们还要打回这里来的!"小李含着眼泪点点头,然后又走向军团长的那匹大骡子,把脸贴在大骡子的脸上,默默地向它告别??小李和军团长的大骡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两个多月的前的事了。

湘南地区的11月,秋雨连绵。那时,中央红军已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前进在江华至道县的崇山峻岭之中。

由江华至道县,必须翻越一座大山。长征以来,红5军团一直担任全军的后卫,前面大部队过后,路上的黄泥已跺成了糯米巴巴,走起路来相当费力。

夜深了,部队还在半山腰蠕动。路,越走越滑溜;人也越来越疲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爬上去一截,一脚不慎则前功尽弃,"刺溜"一下又滑下来。走在后面的小李,便这样来回折腾了三四次。小李本来就长得瘦小,加之连续发了半个月疟疾,实在是精疲力尽了。他瘫倒在地上,对指导员刘子云说:"指导员,你先走吧!我歇一会儿再爬。"子云往回退了几步,站稳脚跟,把手递给小李说:"不要灰心,我拉你。"小李再次从泥地里站起来,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拉住了刘子云的手。刘子云使劲往上一拉,脚底一滑,他自己也被拽了下去。

就在这时,军团长董振堂来了,警卫员跟在后面,牵着那匹大黑骡子。他问明情况后,以命令的口吻对小李说:"来,上我的骡子!"警卫员牵着大骡子,驮着小李,顺"之"字路蹭蹭地上去了,军团长则带着大家一步一步朝上爬。

以后,小李的疟疾一直不见好,军团长的大骡子就一直驮着小李,一直驮到贵州黄坪。

从黄坪出发的前一天,小李养病的那家老阿妈要求把小李留下继续养病。经军团首长批准,小李就做了老阿妈的"儿子"。

董振堂平时对大骡子非常爱惜。行军时,他总是拄着一根竹棍,上高山,下陡坡,走田埂、锳小河,不到关键时刻,从不骑它。但要是在行军途中遇到伤病员,他却毫不吝惜自己的坐骑,常常是骡子背上驮一个,尾巴上还要牵一个。

红5军团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风雨交加。饥饿、疲劳、疾病、寒冷,无情地折磨着每个红军战士,部队减员日益严重。军团政治部的陈干事,因为连日来靠野菜充饥,闹开了肚子,在一场冰雹中,又不幸打坏了脚踝。他坐在草堆上,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刘子云立即赶上几步,搀扶着他,一步一拐地往前走,不一会儿,就与部队拉开了一截距离。他们掉队了。

突然,传来了几声骡马的嘶鸣声。他们回头一看,原来是军团长他们走过来了。这时军团长那匹大骡子已驮着一个伤员,尾巴上还拽着一个。走过他们身边时,董振堂停了下来。他用手拍了拍大骡子的脖颈,说:"伙计,你还是再辛苦一点儿吧!"然后招呼警卫员把陈干事扶上马。就这样,他们终于又跟上了队伍。

1936年7月,红5军团第三次向草地进军。

离走出草地仅剩下三天的路程了,全军上下情绪高涨。这天,部队一大早便集合出发。军团长习惯地把部队看了一遍,发现"小参谋"不在队列里,连忙问身边的作战科长李本仁同志:"李科长,"小参谋"到哪儿去了?""小参谋"名叫黄立功,是军团作战科的测绘参谋,因为人瘦小,所以大家习惯地叫他"小参谋"。

对军团长突如其来的发问,李科长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他??烧得厉害,已经不省人事。管理科的同志已把他送??送到老乡家里去了。"军团长心中明白,这茫茫的草地,自己已来回走了三遍,何曾碰到过什么人家。他严厉地对李科长说:"李本仁同志,你把他放到哪里去了?要知道,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革命的宝贝疙瘩啊!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把他带出草地。"这时,李科长愧疚地指着半塌的牛屎棚说:"在那里。""快去看看,还有没有气?"于是,李科长立即找管理科的同志商量,设法找了一副担架。

"小参谋"昏迷不醒地躺在担架上,随队伍北上行军。一天以后,他的高烧渐渐退了。

当他发现自己由两个战士抬着时,便用尽力气从担架上滚下来,无论如何也不愿让战友抬着走。军团长只好命令"小参谋"骑上自己的大骡子。最后,"小参谋"拽着军团长的大骡子的尾巴走出了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