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征领导人5
5222300000002

第2章 处处关心他人的关向应

1934年10月26日,南腰界的猫洞大田欢声一片。8000多名红军战士欢聚一堂,庆贺红3军和红6军团会师。

10月初,贺龙和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在黔东一带活动。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6军团最近闯进了黔东,正在与追兵交战的消息。贺龙正与关向应商量,准备接应。正在这时,红6军团的参谋长李达率领部队来了,还带来了任弼时等写给贺龙的一封信,说明是奉命来找红3军会合的。

贺龙和关向应喜出望外,立即会见李达。经过交谈,决定由关向应率主力深入敌区400多里,在印江县木黄镇找到了红6军团主力和任弼时等人。

任弼时和关向应是老相识了。

"关向应同志!"任弼时一见关向应,就高兴地喊了起来。

关向应那时刚满32岁。只见他留着一簇黑黑的胡子,个子不高,身体显得比较单薄。清癯的面孔上,一双深沉、犀利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比较严肃的人。但他笑的时候,却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关向应也非常激动。他和任弼时早在1930年就在上海、武汉等地有过一起做地下工作的战友情。说起来,他俩还在一起历过险呢!那是1930年12月下旬在武汉的时候。一天,关向应、任弼时等人正在开会。敌人在一个叛徒的带领下,突然袭击会场。

得到消息,情况已万分危急。

"小关,快走!"任弼时急忙招呼关向应等人。大家迅速从会场的后门逃走。真险!5分钟后,敌人就从前门破门而入。

??几年过去了,关向应和任弼时这对曾患难与共的战友又在战场上重逢,心里的喜悦怎么能不溢于言表呢?!两支红军会合后,贺龙提议离开木黄回苏区去。大家都表示同意。当天下午,两支部队就分头行动,开进黔东苏区。

属四川省酉阳县的南腰界,是贺龙和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欢庆两军会师的联欢会在这里举行。

"同志们!联欢大会开始。首先,宣读中共中央的贺电!"以中央代表身份主持会议的任弼时虽正患病,但此时却情绪高昂,声音洪亮。

中央的来电,对红3军和红6军团的胜利会师表示热烈的庆贺,这使红3军和红6军团的指战员们倍受鼓舞。

任弼时接着宣布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以后,以红2军团为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两个军团的行动!"战士们激动地拼命鼓掌,为两军的会师,也为未来的胜利。

贺龙在会上讲话。他的话总是那么生动、风趣:"我知道,到了根据地,6军团的同志想休息,可没有想到吧,我们的根据地是在脚板上,今天休息,明天就出发。"战士们发出一阵欢快的哄笑。他们对行军、打仗早已习以为常。

两军的会师,标志着从湘赣苏区出发,历时78天,行程5000多里的红6军团突围西征胜利结束,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开辟由此奠定了基础。

随后,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2、6军团向湘西进军。

会师以后,关向应根据部队情况的变化,加紧对指战员进行思想教育。他把部队的团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两支部队合在一起,少不了会有些磕磕碰碰。他防患于未然,把团结工作做在前面。

关向应严格要求红2军团的指战员,教育他们要克己待人,虚心地学习红6军团指战员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他和其他领导人的带动下,两个军团的指战员亲如一家。

团结就是力量。血与火的战斗,更能体现出团结的重要性。

在湘西永顺县城西边90里的十万坪,红2、6军团设下了消灭敌人的埋伏圈。这里是一片地势比较平坦的谷地,周围群山环抱,但山势较缓,坡上树林繁茂,便于部队隐蔽和出击。

下午4点,战斗打响了。进入伏击圈的敌人两个旅正准备宿营,被埋伏在坡上的红军打了个晕头转向。

红2、6军团协同作战。红6军团从侧翼向敌人本队进击,红2军团从正面向敌人的前卫部队发起猛攻。敌人来不及展开,两个钟点后,被完全打垮了。

红军发起追击,发现逃跑的残敌一部正在构筑工事,准备顽抗。这时天色已晚,红6军团第51团和红2军团第18团的指战员们斗志昂扬,并肩战斗。第18团从右侧攻击,51团从正面攻击。不到两小时,又将残敌消灭。

第二天,两个团又追到永顺城。狼狈不堪的敌人再也不敢恋战,撒着腿逃跑了。这一仗,红军俘虏敌人2000多人,缴获枪支2000多支。在这次战斗中,关向应领导的红军思想教育工作,对保证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策应中央红军突围作战的过程中,红2、6军团的群众工作也很有成效。

一天,参谋长乐呵呵地报告:"关副政委,你要统计的数字上来了,这半年,部队已从8千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打击并牵制的敌人共11个师又2个旅"。

在旁边的贺龙听了,不禁兴奋地拍手叫好:"这成绩不小啊!"关向应也比较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得知遵义会议召开的消息后,关向应对干部战士说:"过去我们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往往是碰了壁、吃了亏才把手缩回来,另找一个方向再摸。我们多么希望中央有一位正确的引路人啊!这回好了,从此我们可以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了。"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踏上了长征路。

长年累月的征战,关向应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但在长征途中,他仍废寝忘食地带病工作,很少考虑自己,时时关心着其他同志的身体。

一天,他来到前卫部队红4师12团,找到团长黄新廷、政委杨秀山。

"老黄、老杨,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给贺老总找点酥油,他已经瘦得不行了,最近皮带又紧了两扣!"关向应心疼地说道。

"关副政委,我们一定尽量想办法,你就放心吧!"黄新廷和杨秀山望着关向应发黄的脸,鼻子不禁有些发酸。他们知道,关向应自己身体也不好,但他却时刻挂念其他同志的健康。

1936年7月初,红2、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会师后,关响应等红二方面军领导才知道张国焘的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之前,红二方面军已收到红四方面军印发的一些小册子。关向应从中觉察出张国焘别有企图。

"通知先遣部队,这样的东西见到多少收回多少,一律不得散发。"关向应严肃地下令。

"关副政委,红四方面军作报告的同志来了。"参谋报告。

"好的,我马上去。"关向应先给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约法三章:"只准介绍当地情况,不准进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演说,不许讲党中央的一句坏话"。

张国焘对此又恨又怕。他不久就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下令将关向应调出红二方面军。但贺龙等红二方面军指战员坚决反对,关向应留了下来。

红四方面军的同志送给关向应一顶帐篷,每到驻地休息时,大家就能听到他在招呼:"到帐篷里来,反正以挤满为原则。"于是,首长、战士、警卫员、饲养员,不分彼此,挤到一起避风寒。

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的粮食极为短缺。总指挥部分给关向应一部分挂面,他几乎全分给了大家。最后几天,部队完全断粮了。路边的野草也被挖完了。关向应和战士们一样,有什么吃什么,有时一天只喝几口野菜汤。

让关向应十分心疼的是,剧团的孩子们也在挨饿。这些红军小战士都只有十几岁,他们有的饿得头昏眼花,有气无力,有的饿得直哭。

听到孩子们的哭声,关向应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来到剧团的驻地,挨着孩子们坐下,亲切地抚摸着他们的头,温和地安慰说:"哭是没有用的,要坚强些,饿肚子的同志多着哩,大家都哭怎么办呢?"吸了一口气,关向应又解释说:"我们不是没有一点办法。派出去寻找羊只的同志明早就回来了。粮食不够,我们一定设法调剂、补充。"接着,关向应又讲道:"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队伍。我们生在一起,死也死在一起,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关向应的一番话,说得小战士们心头热腾腾的。他们相信,生死与共,战胜困难,关副政委是可以信赖的。

第二天早上,出去找羊的同志果然回来了。他们找到了一群羊。关向应立即派人给小战士们送去8只。看到这8只羊,小战士们欢呼起来。他们不会忘记,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面前,是关向应给他们增添了力量。

空了几天的肚子有了一点"油水"后,小战士们又活跃起来。以后,红小鬼们记住了关向应的话。如果有人在行军中遇到困难急得哭,小战士们就会学着关向应的口气,慢条斯理地说:"哭有什么用!慢慢想办法,会有希望的。"一天,小红军战士田仁明一失脚掉进了泥淖,只见小田在泥里越陷越深,急得其他的小战士连哭带喊:"救命啊!救命!"关向应听到呼救声,急忙赶上前去。

"不要惊慌!""再想想办法!"关向应安慰大家。

草地上全是草甸,人一踩上去,就叽咕叽咕地响。泡了多年的草地的水发黑,散出一股腐烂味。没有树木,没有工具,想把小田救起来并非易事。

关向应和大家想了不少办法,最后用大家的绑腿布结成绳子,让小田抓紧绳子,大家小心翼翼地排成一队,同时用力,把小田从泥淖里"拔"了出来。

红二方面军的后卫部队也终于走到草地边缘了。

关向应站在包座的一座喇嘛庙前,等待着后卫部队到来。谁都明白,大部队行军,后卫部队十分辛苦,他们不但要警戒敌人,还要收容掉队的伤病员。

草地上,粮食本来就困难,对后卫部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前边的部队把近处的野菜都拔光了,后卫部队吃什么,只有部队的领导人统筹考虑。

包座的喇嘛庙里,一般都藏有不少粮食。贺龙、关向应首先想到的是后卫部队。贺龙看到经过喇嘛庙的部队脚步放慢了,眼睛直向庙里望去,就放开喉咙喊道:"快走吧,再往前走几步,小河边上有一大片好野菜!"战士们理解贺军团长想照顾后卫部队的苦心,笑呵呵地朝前走去。

贺龙随部队往前走了,关向应仍在庙前站着。看到后卫部队上来了,他一边还礼,一边说,刚才贺军团长亲自站在庙门口,劝过路的部队不要进庙,说庙里的粮食一定要留给你们。关向应又动情地说道:"贺军团长往这里一站,又这么一讲,哪个想进庙里去呵。不过,说老实话,前面同志的肚子里也是一粒粮食也没有哇。他们经过庙门口,往里看一眼,虽然没有看见粮食,怕也是直吞口水咧。"一席话,说得后卫战士们热泪盈眶。他们深深地为首长的关怀、战友的深情而感动。

红二方面军在长征结束后,还有1万人,是三大主力红军中减员最少、保留力量最多的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