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业启示录
5217300000008

第8章 白领,你的新名字叫穷人(3)

可是打工者就不一样了。小寒参加工作已有五年,其公司在一栋特别气派的摩天大楼里,他的工资也不算低,每月挣到手4500元,至少与同年毕业的大学同学相比,他的收入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可实际情况是:小寒虽然精打细算,可每个月还会出现财政“赤字”的危险。“与家乡的熟人通电话,他们总是口口声声称我‘白领’,而在我听来,这两个字却分明是一种调侃: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几乎一分不剩都要花光,可不就是不折不扣的‘白领’吗?”小寒显得很颓丧。

2010年,随着“山木强奸门”、“富士康员工跳楼”等职场新“事故”的出现,“上班奴”这三个字吸引了所有职场人士的目光。“上班奴”是由一代“毒舌”作家陆琪独家首创,不久后就被传得沸沸扬扬。

看一看,你是不是“上班奴”:

1.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2.希望飞黄腾达却总是怀才不遇;

3.上司答应的事说变就变;

4.自己兢兢业业,却比不上别人依靠裙带关系提拔得快;

5.好处是别人的,出事你负责;

6.付出和收入,永远不成正比;

7.上司在斗争,牺牲的却是你。

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就是典型的“上班奴”——除了亲人之外,最害怕失去的一定是工作;考虑问题时,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每天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不用问,也是工作。更悲惨的是,身在职场,我们似乎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忙来忙去,却不知道为何而忙,反而离自己先前的理想越来越远。

现在,但凡跟“职场”二字沾边的,不管是图书还是电影,都很能吸引人民群众的眼球。可见,每天发生在格子间里的这点儿事,时时需要面对的和同事、和上司、和老板的关系,是多么让人纠结。

为什么付出和收入总是不成正比?为什么与人为善却总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为什么公司制度抵不过老板的一句话?为什么尽心竭力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作为千千万万上班族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疑惑。

世上有一种鸟,学名鸬鹚,善于捕鱼。因为它捕鱼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凶猛,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鱼鹰”。在河湖密布的江南水乡,常可以看到渔民驾着小船,船上几只鸬鹚,一字排开,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面,一旦发现有鱼,立即将自己的身体紧缩,然后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当它浮出水面时,嘴里肯定叼着一条鱼,或大或小,如数交给渔民。

鸬鹚以鱼为食,野生的鸬鹚,每天只需有一两条鱼的收获就足够了,这费不了它们多少工夫,余下的时间里,它们游玩嬉戏,怡然自得。家养的鸬鹚,命运要悲惨得多。据说为了防止鸬鹚吃饱了不愿意再去捕鱼,渔民们常用软稻草挽成一个圆圈,箍在鸬鹚的脖子上,这样,它捕到鱼,想吞食也咽不下去,只好交给渔民。只有等到捕完了鱼,一天的辛劳结束,这时候,渔民便把它脖子上的套子松一松,喂它一条小鱼以示奖励。

渔民对鸬鹚非常呵护,从出生开始,就亲自喂养鸬鹚,以便培养它们对主人的亲近感和服从性。有些聪明的老板也是这样,他们开设培训班,资助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免费上学,或者慷慨地提供免息贷款。这里面当然不乏慈善之举,但他们用少量的投入,就轻易套牢了员工的一辈子。

鸬鹚,难道不是“上班奴”的真实写照吗?

林青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屋子已经有近一个月没有好好打扫了,到处都是一次性餐盒和作废的设计图。林青找来笤帚胡乱扫了扫,感觉有些头晕,便躺在沙发上。沙发上堆满了衣服,林青抱起一团堆在左边沙发上的衣服,顺势扔到右边的沙发上,顿时右边沙发上的衣服又高出了一大截。沙发上终于有了一个空位,林青艰难地把自己塞进去,手握遥控器,随便选了一个节目。在他看来,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悠闲地看十几分钟肥皂剧,就是一天中最悠闲的一刻。

电视上的花花绿绿的图案在林青脑子里打转,他渐渐地快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想起,刹那间林青心头一紧——又来活儿了。

果然,是老板打来的电话。今天递交的方案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改,明天早上直接交给客户。林青揉揉眼睛坐到了电脑前,白光蓝光在他脸上晃着,键盘声响个不停,他感觉自己像个特工。

“外企的工资不是好挣的。”林青常常这样心有感触地说。自从五年前在这家公司做实习生开始,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

刚开始,他还经常自我安慰,认为自己多做一点事情,就能有更大的业绩,从而会多一份得到上级赏识的机会。于是,他把加班当成了一个员工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顺理成章地,林青因为表现优秀而成功度过试用期,成为极少数留下来的实习生之一。

可是,当林青认为自己成为了正式员工,终于可以享受朝九晚五的合理待遇时,加班的问题接踵而至。按时下班对林青来说几乎是奢望。因为加班,林青多次推掉了和朋友的小聚,搞得朋友们说他比总理还要忙。

一次,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林青在公交车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终日生活在转轮里的仓鼠,拼命地蹬车,就为了拿到悬挂在轮子外面的那一块奶酪,但无论轮子蹬得多快,它都无法吃到近在眼前的奶酪。

打工是职业生涯中最容易选择的一种,但一般来说最容易的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多数人喜欢知难而退,避重就轻,最后一步一步把自己送入危险的绝境。

正如上班族常说的: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

白领告诉你,杜拉拉的职场生态有多假

前些年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在全国热映。有人为电影专门写了顺口溜:“一看黄立行,二看漂亮衣服,三看年轻人奋斗,四看办公室恋情,五看美女如云,六看植入广告,七看职场心得,八看经典台词,九看最爱的北京,十看爱的奇迹如何让你心花怒放。”

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人,除了对杜拉拉和王维曲折的恋情感兴趣外,更多的是对杜拉拉所说的“职场潜规则”的关注。所以,自《杜拉拉升职记》上映以来,就被很多城市白领奉为“职场宝典”。

爱情事业双丰收,这是许多白领的终极愿望,杜拉拉做到了。豪华的办公楼,时尚的职场生活,全球500强公司HR总监位置,25000元的月薪……

杜拉拉进入了一个好公司,当然,这在别人眼中是非常幸运的事。初期,她的确受了很多“虐待”:上司不喜欢她,有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下属,平级之间争风吃醋不怀好意……不过这一切的困难,都随着杜拉拉的不懈努力而“灰飞烟灭”了。于是有人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

杜拉拉的经历是一部“灰姑娘”的童话,在这个童话里,职场中虽然有阴谋、斗争,但总之还是很温馨的。

对此我想说,此剧仅供参考,不可临摹。

其实,杜拉拉获得成功除了她的努力之外,就是她的运气:一不小心面试成功,然后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搞定公司装修、年会、新品发布会等重要任务。一年时间内,做行政,懂人事,学公关,样样精通,简直变成了职场版的“铁娘子”。她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一路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斗上级斗下级斗同事斗情敌,还能连升三级,这样一个开了“外挂”的人,就像歌词中所说的那样:“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

当所有人都迷恋杜拉拉的职场童话时,我却有几点疑问:

第一,杜拉拉每天穿得花枝招展,白领上班真这么穿吗?

阿卓在北京五道口附近上班,她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后认为片中的造型太过夸张,和真实情况不符。“真实情况是,公司明文规定,员工必须穿正装,严禁出现穿牛仔裤、休闲鞋。像电影里杜拉拉等人的造型如果出现在我们办公室里,那实在太夸张了。”

安卓向我哭诉道:“最忙的时候我们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熬夜加班还打领带,或者穿着高跟鞋,这比熬夜还折磨人。所以,晚上9点老板们陆续离开后,公司的“魔术秀”就开始了,上一秒坐在你边上的精致美女同事,下一秒就可能架着黑框眼镜素颜出现在你面前,洗手间成为了女同事的卸妆室,9点后跟人打招呼是技术活,因为大部分人都面目全非了。”

第二,杜拉拉在六年中从基层员工升为公司中层,外企升职机会真那么多?

电影中的杜拉拉进公司时27岁,月薪3000,六年后成为了公司中层,月薪25000。而且之前没有HR的工作经历,就在内部招聘获得了HR主管的职位。

这种火箭般的上升速度,让很多职场人士大跌眼镜。杜拉拉进公司时只是最基层的员工,在两三年内升为高级一点的秘书是有可能的,再往下就难以升职了,因为她入职基层员工就说明了她的学历和过去的工作经历都比较普通,是很难有突破的。至于杜拉拉做简报被美国大老板看到,这更加是奇迹。某500强企业销售部的小马看后不屑一顾:“太假了,太顺利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小马在外企工作了7年,这7年来她一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忍受无能上司的压迫,就为了能得到公司的认可。终于公司把无能上司撤掉了,所有人都认为小马的机会来了,却不料更上级的主管把他的心腹给空降过来。这个心腹无论人品还是能力,全公司的人都清楚——狗屁不是。遭打击的小马顿时像个霜打了的茄子,萎靡不振。

第三,杜拉拉月薪3000时就住在很有格调的房子里,这是都市白领的生活吗?

从杜拉拉的生活质量来看,外企白领的生活堪称滋润。月薪3000,就能住上如此豪华的房子。然而,作为一个月薪3000元的单身女白领,她能付得起这个房租吗?

就职于某IT公司的张黎说:“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挣过月薪两三千,那时候租房都是和别人合租,像杜拉拉那么高级的房子,除非她是北京人,或是住在六环以外,不然月薪3000元,连房租都不够。”

张黎2006年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租一间房子是很困难的。还好北京有张黎的一个同学,只是比张黎早来了1个月,所以已经租到了房子。

房子在六环外的一个小镇上,里面有一张高低床,一张沙发,一张电脑桌,一台电视机。没有冰箱,也没有洗衣机。他们的电视机没有开通有线,没什么频道,所以一直没开过。房租每人600元,押一付三。

张黎管这种方式叫以“时间换空间”,也就是说,在市区繁华区域上班的人士借助便利的交通,通过牺牲在路上的时间,到价格便宜的较偏远地区租房。

可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杜拉拉,杜拉拉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她的成功只能拿来消遣,并不能借鉴。

国际上有个知名的的帕累托法则(亦称80/20定律),借此可形象地说明成功的概率。即使有100%的努力,成功的希望也只有20%。在众多的人才之中只有20%的人士有缘成功,其余80%的人士与成功擦肩而过。由此可见,我们纵然有杜拉拉的性格,却没有杜拉拉的运气;我们可能有杜拉拉的勤奋,却没有杜拉拉的美貌。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在故事的一开始,你就注定不是杜拉拉。

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小说,杜拉拉都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被虚拟的人,是一个被刻画得近乎完美的“励志教材”。她的成功或许是来源于真人真事,但那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爱情、事业双丰收,而且都是大丰收,这样的结局,更是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

“杜拉拉”只能当做一部励志的素材,或许能给那些丧失信心的人带来些许希望;但如果你迷恋“杜拉拉式”的平步青云,那你就要当心了,因为你有可能输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