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出轨的盛唐:武后
5213200000044

第44章 失去控制的权力天平(2)

现在的刘仁轨可不是当初那个屡遭李义府陷害,即使对方已经被贬流放,自己又立有大功,仍然不敢返回长安的胆小鬼。刘仁轨这时候已经官拜宰相,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还屡屡奉诏出征。老头子大器晚成,扛着枪出来就是将,扶着墙出去就是相。

武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情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李义府和许敬宗的先后离世,让她在权力天平上暂时失去了控制。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把祖宗挨个封了个遍,然后自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

武天后乐得合不拢嘴,看来高宗皇帝对自己还真不错,很随便就把自己搞成天字号的人物。

武天后还没来得及把露出的八颗牙笑容收回去。谁知道高宗又抡起一板砖迎面拍了过来,这是一块名牌板砖,名曰长孙无忌。

高宗皇帝在一次吃饱饭撑得打嗝的时候,想起了死去的舅舅长孙无忌。他重新翻阅了这起案子的卷宗。翻阅过后,他指出,这个案子疑点颇多。他强调,必须为长孙无忌翻案。

高宗开始张罗着为舅舅长孙无忌平反。舅舅啊,当年你死得有点冤。当时我政治上不成熟,做得有点绝。他下诏恢复长孙无忌的爵位;然后迁坟,陪葬昭陵;接着找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的爵位。这是刘仁轨封诏修史的第二年。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初春,彗星再度出现于长安城西北方的天空中,随后太阳突然变成了黄褐色。皇宫内院一时被各种谣传和猜测搅得人心惶惶。一环扣着一环,高宗一连串的凌厉攻势让武则天喘不过气。她打了辞职报告,高宗没批。

武天后一时陷入了手下无人可用的困境,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她必须掌握政权,常委班子中(宰相中)一定要有她的人,必要时时立挺她。

第二,她必须掌握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而现实情况是,她真的就要无路可走了。这年三月,武天后决定离开都城长安,移往洛阳的合璧宫。

当时的领导班子以宰相刘仁轨为首,另外几位宰相戴至德、张文瓘是太子的铁杆粉丝,郝处俊是忠诚的反武派战士。扳着手指头算算,想找个人帮帮自己都成了梦想。在武天后掌握实权的情形下,宰相们胆敢在高宗面前提出反对意见,以前根本不可能发生。随着反武派势力的逐渐抬头,武天后不得不有所考虑。

武则天是个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人,她不会在反武派官员的攻击之下乱了方寸。自己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事实上就是向贵族的保守势力发起挑战,也是先发制人的策略。

武天后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又名建言十二事。十二件事,事事关乎社稷。

一是劝农桑,轻徭薄赋。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不要动不动就抛荒;

二是免京师附近百姓租税徭役。之所以免,是因为这些百姓为了国家的大工程大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三是停止用兵,德化天下。打群架太野蛮,雷老虎的以德服人,值得提倡;

四是一律禁绝浮华淫巧。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廉洁自律从我做起;

五是停止大兴土木,节省开支,要把国家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浪费可耻;

六是广开言路,有意见只管提,有想法只管讲,当然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

七是杜绝谗言。那些背后捅人刀子,告黑状的事少做;

八是王公以下学习老子《道德经》。王公以上个个是道德模范,就不用学了;

九是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尊重女性,从为自己老娘守孝开始;

十是奖励有功,无论是博士、勇士、壮士还是烈士,国家都给抚恤金,都给奖学金;

十一是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公务员涨工资,京官首当其冲;

十二是任官长久,才高职低者超级晋升。组织部门一定要选好人用好人,提拔干部要不看背景,不唯学历,不问出身。这十二条以高宗的名义发布诏令,即日生效。

这建言十二事的提出,证明了武天后政治手段的高明,她花大价钱养起来的北门学士,终于派上用场。类似这种材料文献,其实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武天后炮制这份材料的目的只有一个——收买人心。

在此之前,武天后就已经预感到可能会发生这种事。上官仪事件就是一次响亮的警钟,音犹在耳,她又怎能忘记?她开始为自己上位大造舆论声势,召集一些才资俊秀的硕学鸿儒。

会叫唤的狗好找,但是做到绝对的忠诚却不是容易事。

要成大事,必须要有一帮属于自己的人。如果这时候强行在宰相中安插人手,难度不小。

但她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蹊径——编纂书籍。别忘了武则天当年也算是知识女性。索性就打着文学的旗帜,培养一帮学士作为自己的忠诚粉丝,从他们中间发现好苗子。

这就是日后权倾朝野、号称“内相”的翰林学士的前身——北门学士。之所以是北门,不是南门或者其他门。是因为当时大唐的公务员平时上班是从南门进入,而这些学术超男在武后特许下可以从北门,也就是玄武门进入。由此看来,这北门是武后为他们开的后门。

这种做法难免不让人想起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弘文馆招揽十八学士。

武天后见心腹宰臣一个个像老树般衰老凋零,难逃自然法则。她便援用前朝故例,招揽了一帮资历较浅的文人写手来帮她编写书籍。这些人算是她找来的枪手,让他们写,署上自己的名字。过去召集博学鸿儒写书基本上都是从州县,经过海选、初赛,最后杀入决赛,完全是一帮学术超男。

但这批学士却是武天后亲自担当评委,选拔后召入禁中,为她继续编写武则天系列丛书服务。武则天编写的学习读本随着人生轨迹的不断变化,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担任皇后期间,武则天编写的大多是《古今内范》《孝子传》等,家庭伦理、相夫教子之类的教育读本。大谈素质教育,这是她作为出版人的实习阶段。

天后时期,武则天编写的是《百僚新诫》《臣轨》等训诫臣子的书籍,从这也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女性是怎样成长为政治强人的心路历程。

这些经常从北门而入的学士大约为武后编纂了一千多卷书籍,署名都是“大圣天后亲撰”。在这些书中间,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臣轨》一书,是教导臣子该如何忠诚于君主。这本书常常跟李世民写给李治看的《帝范》一书合出,称为《帝范臣轨》。

武天后编书纯属玩票性质,其实是借学术之名,行干政之实。可当时这些学士官没几品,名也不响,朝堂之上哪有他们说话的地方,有屁都得憋着。

武天后打着编书的旗号,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和百官表书。

这些本来都应该是宰相干的活,是苦活累活。谁知道现在来了一帮青年志愿者,抢活干。很多时候抢活就是抢权。

通过这些著作,武天后对这些文学官吏非常信任,也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决议。另一方面,早朝时,不仅宰相等高官要依照十二条方针,所有官员都要上书表示意见。

武天后企图用这个方法分散那些保守、反武派的权力。朝臣们在早朝后,或参加其他会议到内宫时,按照规定需要从南门进入。而这些文学士则从北门而入,也就是宣武门,经过后宫各殿而进入。这比从南门进入要近,也方便多了,是武后特准的。

距离近,在人们心理上也会有缩短和武后之间精神距离的效果。这个年轻的知识集团,完全成了武天后的私人内阁、肉体喇叭兼肉体炸弹,随时为老板吹喇叭,扛旗帜,必要的时候也抡大刀,当炮灰。

在武天后的全力打造之下,这帮学术超男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朝廷新贵。其中知名人物有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等人。

这些人因为掌握的武则天私密太多,在武周革命前后,被武则天借着酷吏之手一一诛杀,也算是为政治而生,为政治而亡了。这时候武则天46岁,健康状态极佳,天生的美貌并没有在岁月面前有所衰退。经过多年的政治磨炼,她的信心与风度让大臣们心生敬畏。一个政治女强人,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而她也将不负这个属于她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