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考金钥匙
5210600000004

第4章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4)

5、本人整天"忧国忧民",因而个子不高,别人都说我是时空错位的人才,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样样俱全,把我放在古代最好,不过我觉得自己只会瞎胡闹,虽然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错。

我最喜欢踢足球,在球场上彻底地发泄内心的苦闷,偶尔也写一些诗。下面这一首诗写的就是我啦:傲雪凌风十七年,粉身碎骨气冲天。问渠哪得清如许,一枝崇莲在心间。

6、我,一个活泼的女孩。白羊座的我充满着活力,散发如阳光般的灿烂笑容。对人十分热情,凡是都兴致满满,同时也缺乏耐性,不太懂得照顾自己。我有些急公好义,对朋友热情有劲,常常为了朋友莫名其妙的卷入纷争当中,不过我自然是一头雾水奋战到底!我讨厌听别人的指挥,受不了按照规则行事。我的原则是----告诉我要做什么,但不要告诉我怎么做!这就是我,可爱的白羊座女孩。

7、我想的名字所有在我班极里的人都知道。我多少岁?我想和班里的同学一般大。我与"侠客""话王""打手"平起平坐。我恽晨康,严苏函和宋凯强,并称"四小冲"。现在我主要来谈谈我自己,介绍我自己。我的爱好是打电脑游戏,和吹我心爱的鼓号,我的长处就是写作与演奏,我的短处就是英语极差。我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我要是对的,我会千方百计臣清自己。我要是错的,只要一问我就会说出来。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没有回头,可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却硬说我回头了。我不干心便四处程清自己,这也怪我,自己说话太大声了突然就被老师听界了。老师火了,大声叫我,我惊呆了。怎么样我的脾气倔强吧!

8、这就是我:

我是一粒尘沙,也许来自于广袤的天外,向往一颗蔚蓝的星球,瞬间炙热的燃烧,让我知道了空气和水的份量。虽然只有短暂的闪亮,但却凝聚了无数的星愿。我是一粒尘沙,也许来自高山,那千万年的基点,源自于深深的地下。虽然披着

冰雪的外衣,但我的心,也曾经和高山经历了灼热的辉煌。也许我曾经是高山之巅,成为托起巨人的顶点;也许我只是"垒土",即便如此我也深信,没有我无以成"高山"。

我是一粒尘沙,被狂风裹挟着来到大漠,被细雨轻拥着来到江河,无论我是否愿意,这就是我的驿站,无论我是否愿意,这就是我的家园。上善若水,随方就圆,我没有权力要求环境,我所能做的,也许只是适者生存。

我是一粒尘沙,或许只成为轻扬的尘土,扑上你的面颊;或许只成为清凝的露珠,在阳光下蒸发。我渴望在溪流中畅饮,热爱在晨风中飞驰,但我不会是你心目中完美的偶像,更不会是夜空中闪烁的童话;我是一粒尘沙,只想成为你心中喊叫的声音。

朗诵技巧一、准备阶段

(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

1.理解诵材:

(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应该博采参考,以帮助理解。节录的诵材,除非独立成篇,否则必须披阅原文,以了解它的上文下理,避免断章取义之弊。

(3)分析段落、篇章结构。不同的文体,朗诵的要求便有所分别,如抒情文注重表现情感的流畅抒发,议论文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突出其议论精密的一面。所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然后再细致地分析段落。文章每个自然段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只要抓住中心句,便能找出段落大意。段落可以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可以由总结和分说的关系组成,可以由因果关系组成,也可以由层递关系、并列关系组成,必须理清脉络,区分主次。研究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后,便能掌握篇章的结构,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朗诵时便能步步迫近,使听众也容易投入其中。

(4)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一般诵材,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要仔细分析它的一字一句和文学技巧表现,朗诵时才能巨细无遗地表达出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有四种事物,即"鹂、柳、鹭、天";有四种颜色,即"黄、翠、白、青"。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黄鹂、翠柳"与"白鹭、青天"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对,"鸣、上"是动词对。如果兼论平仄,第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基本上是符合平仄规定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朗诵复句时,如果能够把分句间的关连词的作用加以分析,也是有助于准确的语气表达的,如"一边""一边"""是并列关系,"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与其""不如"""是联合关系,"虽然""可是"""是

转折关系,"如果""就是"""是条件关系,"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等等。

2.读准字音

我国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朗诵时把字音读错了,轻微的则破坏作品的"美感",严重的会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歪曲了。普通话读音有全国统一的审音标准,一般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根据,但是上述两部字、词典都在不断修订,我们要注意依据最新版本。此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朗诵时,对于人名、地名的读音、古音、外来语译音等也须加以注意。

(二)领会具体感受:

感受是指朗诵者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当然,感受的作用在于把朗诵者的思维引向情感,它只是情感的诱发因素。

例:"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样一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雪花片片、夜幕低垂,而且有寒意侵人的感觉,这便是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感受。我们朗诵一篇作品之前,必须重视文字刺激给人的感受。

(三)揣摩态度、感情色彩:

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的生命力却在于蕴涵着态度感情。朗诵时,态度感情是它的根基。朗诵者经过对作品的分析、感受,必须作出评价和反应,他要揣摩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色彩,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

(四)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诵材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所包含的各种态度分寸、感情色彩混和后的总的趋向。任何作品都有它本身的基调,上至政府颁布的文告,下至广告的文稿,都不能例外,前者的基调是严肃的、肯定的、不容置疑的,后者的基调则是娓娓动听的、对其后果则是不置可否的。至于文学作品的基调就更多变化,那就要视乎每篇作品的独特风格而定了,这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

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洞无物。因此,朗诵者必须事先深入、细致、认真的去理解、研究和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调及其整体的精神倾向,把握基调即是把握作品的整体精神倾向,一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感情可以是纷繁的,作为一个朗诵者就必须分清作品内容各项情节的主次、轻重,不可被一些次要的枝节或局部的情节混淆致使整个作品精神轻重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就会歪曲了原作。

例: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中,其基调是豪放的、轻快的、活泼的,虽然有局部内容作者表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出现了缓慢的、低沉的情调,但在映视之下,反而更显出全文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又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对所谓国家大事,"子曰诗云"的憎恶、愤激,都是对总的感情色彩的反衬,它的基调是深沉的。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

二、进行阶段进行

朗诵时,声音技巧方面,一般从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四方面入手。然后再加上眼神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设计、台风、仪态等的配合,便能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再呈现出来。

(一)停顿和相连

1、停顿的作用:

(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

(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联系。有助于分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听众有咀嚼、消化、思考、回味的机会。

(3)表示强烈的感情。停顿,与其说是自然的需要,毋宁说是人为的声音的技巧。朗诵时,由于呼吸换气,不得不有停顿,但声音虽然停顿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这便是所谓"声断意连",这时候,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了声音的空白,令作品增强了内涵,更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2.停顿的分类:

(1)逻辑停顿。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朗诵时,短句子一般按标点符号停顿就可以了,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子,则要根据文意,划分语组停顿。

(2)感情停顿。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

例:

①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②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③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

以上三个句子,第一句表示悲愤,第二句表示沉痛,第三句表示惋惜,情感都非常真挚深厚,停顿的时间愈久,表示情感愈浓烈。

标点符号与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呈以下关系:

标点符号其实只是表示书面语言的句子结构关系和句子的语气、语调情况,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表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此外,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上述感情停顿便是明显的例子。

(二)重音和轻音

停顿和相连,主要针对诵材句段的分合;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表达情感的所在,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用意在于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

重音的表达方法,有时是加强音量,有时是拖长音节,有时是一字一顿,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它是有力地转读,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例:

1.加强音量:

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就拿着跑了。

2.拖长音节: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3.一字一顿:

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4.重音轻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速度和节奏

朗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便叫节奏,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语言速度的根本,好像兴奋的感情便使语流加快,悲痛的感情常使语流变慢,快慢的感觉表现在句中词或词组的停顿与相连上面,也表现在层次、段落的变换转折上面。

(四)语气和语调

我们朗诵时,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也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声音形式,这便是语气。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用意,即使同一句子,用意不同,语气也会各异,表现出来,便是各种高低抑扬、缓急顿歇的语调。朗诵时,语调基本上有升调、降调、直调、曲调四种。

(五)眼神、表情、动作和台风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

1.眼神的运用:

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

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

2.面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