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暮春花尽,留与谁怜:宫体诗中的情与怨
5195300000004

第4章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王朝的悲与欢(3)

她只是希望她所爱的人好,她将自己忽视了,却在全身心的付出中成全了自己。在那些所谓的追求自我的小女人眼里,或许会对丁令光这样的女人嗤之以鼻,可这些人如何才会明白,不懂得知足,不懂得全身心付出的爱,永远不是真的爱。

少年花儿曲

《杨叛儿》原是乐府曲名,流传久矣。人们熟悉这三个字,恐怕多半是诗仙李太白的功劳:“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可见,那时候的《杨叛儿》是一首极为流行的歌曲。《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曾提到过“杨叛儿”的故事由来,说的是南齐隆昌年间的一位太后和宫中女巫之子的不轨之恋。那个名叫杨旻的男孩儿自幼生在宫中,太后每天看着他,心里就止不住地欢喜。等到男孩儿长大,俨然成了翩翩潇洒、玉树临风的美少年,眼眸仿佛山泉一般清澈。

太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少年,而少年呢?他是真心爱那个大他如许多,年老色衰的女人吗?还是他只为了做个吃喝享乐的面首,只为了享受奢华的宫廷生活?

可不管怎样,这飞蛾扑火的感情就在太后和少年间产生了,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

没过多久,太后的丑闻由后宫传到了朝堂,满朝文武都知道了这有辱风化的丑事。毫无争议的,一对恋人被分开了,太后幽禁宫中,而那少年,想必没有生还的可能。可是他们的爱情依然传到了民间,百姓们还唱出了一首歌谣:“杨婆儿,共戏来所欢!”久而久之,杨婆儿便衍化成了杨叛儿,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古今文人割舍不下的话题,生出各种各样的版本。于是乎,在皇宫内苑听到民间歌声的萧衍,也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桃花在指头悄悄绽放开,呈现出嫩嫩的粉红色,好似女子的面颊。地面上也冒出了青草头,绿绿的,刚开始生长。在这万物萌发的春天,人们也走出门来放声欢唱,将一个冬天的蓄藏的精力释放出来。这江南山水孕育了那么多的民歌民谣,而人们偏偏就爱那一首《杨叛儿》啊!

无法想象那时的“杨叛儿”曲究竟该多美,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这首曲子。萧衍用最平常的文字记述了最平常的情景,好像是没有褒贬,却忍不住地透露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

我们总说古人的传统是迂腐的,天天喊着要释放天性,其实是我们不知道,在南北朝时代,人们对于女子守节此类事情并没有后世那样无情和残酷。人们甚至有些欣赏和赞扬这样直率的、坦诚的爱情,否则不会以此为情歌的典范。

不过,我到底还是不信这“杨叛儿”和什么昌隆年间的太后有关。我甚至以为,这样的附会是从唐朝才开始的。

萧衍以“杨叛儿”为诗名,这就说明此曲所产生的时间定在南梁朝前无疑,而原曲的词意绝不会是讲述一位太后和少年的私情。因为,在那个被后人附会的故事中,女主角并不是南齐昌隆年间的太后,而是一个真实的皇后——何婧英。

南齐的昌隆年号只用了一年,那是齐武帝死后,被西昌候萧鸾拥立的皇太孙郁林王萧昭业在位的一年。何婧英,正是萧昭业的皇后,南齐朝的国母。

何婧英的父亲何戢,是前刘宋王朝的驸马都尉,齐高祖萧道成的吏部尚书,其嫡妻是刘宋孝武帝的长公主刘楚玉。何戢命中无子,娶了几房妾室都只生下女儿,他深以为恨。然而,何戢没想到使他的家族获得王权中最高殊荣的,竟是那个名叫何婧英的庶出女儿。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文惠太子萧长懋准备给长子萧昭业寻一门好亲事,挑遍了王公之女,只有何婧英容貌第一。萧长懋觉得何家没有男嗣,与孤门结亲不吉利。尚书令王俭却劝道:“我们是替皇长孙娶妃子,对于外戚,门第适当,家族显赫,能够成为太子殿下的帮衬更重要。”于是,何婧英成了南齐朝的皇太孙妃。

永明十一年(493年)的春天,文惠太子萧长懋病逝,待过完了中秋节,齐武帝萧赜也驾崩了。年仅二十岁的皇太孙萧昭业即位,深受其宠爱的何婧英做了皇后。在册封仪式上,何婧英的镜子无故坠地,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果然,这个皇后,何婧英没有当太久,连萧昭业的帝位,也没有保住。

与何婧英私通的少年真名杨珉,他的母亲是深受萧昭业、何婧英信赖的宫中女巫。不知是萧昭业太爱何婧英了,还是他本就对男女之事抱着戏弄的态度,尽管知道何婧英与杨珉出双入对,萧昭业却一点也不在意。

终于有一天,摄政的萧鸾忍耐不住了,联合大臣逼迫萧昭业诛杀****后宫的杨珉。何婧英听了痛哭流涕:

“杨郎如此俊美男儿,从未杀人越货,持强凌弱,为何要杀他?”然而年少的皇帝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又如何保得了杨珉呢?

昌隆元年(494年)的七月,距离先帝崩殂只有一年,南齐王朝再次帝位更迭。萧鸾杀萧昭业改立海陵王萧昭文为帝,没多久又废了海陵王而自立,是为齐明帝。而帮助萧鸾登上皇帝宝座的,正是萧衍!

在齐武帝病重时,因太子萧长懋已薨逝,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萌生夺嫡之心。与萧衍同是“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想拥立萧子良为帝,而萧衍深知萧子良和王融都不是能成大器的,便暗中站到了萧鸾这边。果然,王融事败下狱赐死,萧子良忧惧而亡,而萧衍则帮着辅政大臣、骁骑将军萧鸾辅佐萧昭业登基称帝。

萧衍这么做不是为了保护皇族血脉,而是他看到了萧鸾的实力和野心,更明白这是他自己登上天梯的大好机会。在萧衍的谋划帮助下,萧鸾于短短十个月间,两度废帝,自立为王。萧衍也升任为中书侍郎,在朝中有了显赫的地位,获得了君王的信任。他的个人霸业,也是从此时开始奠定基础的。

如果“杨叛儿”的曲子真是时人为讽刺何婧英所作,身在朝堂的萧衍怎能这样宽心地以此赋诗?纵然他对何、杨的私情能够一笑了之,又怎能不在乎萧氏皇族的体面?而连萧衍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代齐建梁的十多年后,他的亲生女儿会和他的亲弟弟通奸谋逆,试图弑君篡位。再后来,他的儿媳妇,大梁朝的湘东王妃徐昭佩也找了个面容白净、眼眸清澈的书生少年做情郎,为后世留下了“徐娘半老”的典故,成为朝堂的笑柄。那时,已经开始老朽衰颓,只知道拜佛念经的萧衍,是否也会一笑置之呢?

不见佳人心断绝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好古之风,雍正皇帝一边修建着圆明园,一边穿着晋代衣冠在园中赏景,这都是有图为证的。今人也好古风,那些沉迷穿越的,穿着汉服四处行走的,不正是这种心情吗?至于音乐,尽管流行歌曲仍然独霸天下,可也不乏一些人翻出古乐谱来唱一唱古曲,或是按着古乐的特点做出新的曲子来。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一首曲子,是老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甘露寺成亲时的插曲: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敞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吾子结千年。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歌曲是用吴语唱的,很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当时的我只觉得这词、这曲都美极了,听完了便记住了,多年不能忘怀。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曲词原是从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中挑选出来的,不由感佩古人的伟大。

子夜四时歌和子夜歌一样,都是写爱情的歌,都是痴男怨女的一片春心。不过,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唯有真性情才有真诗意,才能感动后人。这首春歌里描写的正是一位少年等待心上人的心情。

少年或是坐,或是站,焦急地等待在约会的亭子下,一阵阵花草香气向他袭来,他定睛细看,到处都开满了春天的鲜花。春日正是最美好的时节,看这些美丽动人的花花草草,怎么不叫少年的春心也动摇起来,叫他如何阻挡住心里对爱情的渴望?

春日的兰花开始生长,冬日的梅朵将要凋零,这叫人既期待又感伤,如同这久候不来的爱情。少年想折下一枝梅,以此表达自己的真心。看屋檐上还挂着冬天最后的冰凌,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还未消退的雪痕把花朵衬得更美了。少年终于折了一枝梅花,他要等来他的心上人,他要和她一起看着这严寒消去,春光降临。他等啊等,蝴蝶双双飞舞,鸟儿鸣叫不绝,他不知等了多久,却始终没有见到心上人,按捺不住地伤怀悄悄地涌上心头。

诗中一字一句似乎都没有看见人,可一字一句似乎都是人的感情,借着诗中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仿佛就是这个陷入爱情的多情少年所看到的景象,我们甚至可以化身为这个少年。这是多么质朴的感情,多么深刻的爱恋啊,却用不着一点惊天动地,只是在春日里看花看草的一种心情。即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也会在春日里约上心爱的人一起到郊野散心吗?那时节,如果我们再品一品这诗,恐怕更能明白此中心情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似乎怀着焦虑的心等待在街头桥下的都是男人,而女人们永远是飘飘摇摇地晚来一步。这里最有名的,莫过于那个痴情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少年尾生了。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在《庄子·盗跖》篇中,对尾生为爱而死的痴情的描写就只有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好像平平常常,却让多少儿女为之泣涕如雨。

那一定是个霪雨纷纷的季节,少年尾生和他的恋人约好了在桥下相见,可心上人却迟迟不来。她是被父母发现了踪迹而遭禁足?还是家中有事被耽搁?又或者她已经变心了?不,尾生相信他的爱人不会变心,她一定有什么原因才迟到的,她一定会来。尾生决意等待,不管有多久都要等,他不能想象心上人匆匆赶来时见不到他的神情。然而,心上人没有来,高涨的河水却滚滚而至,尾生抱着桥梁,被大水吞噬了。

后人有笑尾生痴呆的,守信也不用如此愚蠢地搭上性命。他可以走到岸边,或是桥上去继续等待他的爱人,何必死抱着桥梁不放呢?我想,尾生绝不是这样愚笨无知的,他一定是在满心等待爱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身在桥下,忘记了雨季中不断上升的河水,等到他发现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西安府志》上说,这座见证了爱情与诚信的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人们把那座桥唤作“蓝桥”。苏轼词作中曾有“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的句子,这里说的是另一个令人欢喜的仙凡相恋的故事。

传说,唐长庆年间有个叫裴航的秀才,他背着行囊游历荆襄,在一水潭边梦见了一首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不解诗中的意思,于是悻悻地乘船返乡。船至蓝桥驿时,裴航觉得口渴了,他看见岸上一位老奶奶在织麻,便上前求一碗水喝。老奶奶呼唤着云英的名字,道:“给这位相公端碗水来。”于是,一位容颜艳丽的女子走了出来,裴航饮着她端来的水,甘如玉液。

猛然间,裴航明白了那天梦中的诗意,原来这是冥冥中注定的姻缘啊!老奶奶告诉裴航:“昨天有神仙给了我一服神气的药,须用玉杵臼捣之。你要娶我家云英,就要拿月宫中玉兔捣药的玉杵臼作聘礼。”裴航是如何得到月宫中的玉杵臼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既然这是天定的姻缘,自然不会有崎岖之路。蓝桥仙宫中,裴航娶了云英,双双成仙而去。

1940年,美国人拍摄了一部爱情电影WaterlooBridge,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相识相恋,却也是在那里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据说这部电影在欧美是非常普通的影片,上映后的几十年里也很少有人提及。然而在中国,这部影片却成为无数人心中不可比拟的爱情经典,而那充满深邃的中国人文情怀的电影译名,也早已刻入人心——《魂断蓝桥》。

夏天,是四季中最热烈的季节,那情思也如气候一般变得热烈,不似春天时节,到底有些羞涩。诗中的人儿是一个满怀相思的少妇,她的痴情郁郁在心,缠绵婉转。

江南的莲花开了,一瓣一瓣的嫩红映衬在清凌凌的碧波上,遥遥看去,满是一片红色。莲花在湖面上摇曳生姿,好像娇羞女子在召唤情郎,而湖边看花的少妇正在想着她的情郎。尽管不得相见,可是她的心从未改变过,就像这莲花的灼灼红艳一样。

少妇的相思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了,她白日看庭中的花,夜间数帘上的露珠,只因为心里搁不下那个人,弄得自己寝食难安。推起织布机想好好地做一会儿活计,可满架的布匹更惹起千万缕情丝,只好又停下手来。晶莹剔透的玉盘上放着火红的李子,精致的金杯中盛着的是甘香酒,这都是少妇为情郎准备下的,她时时刻刻都期盼着他的到来,希望他能亲口尝一尝,这毕竟是少妇最真的心意啊,可是她又担心这美酒佳肴会不合情郎胃口。

桃花谢了,鸟儿归巢了,新的一个夏夜又来到了。

少妇还是没有等来他的情郎,看来,他今天又不能来了。少妇有些幽怨,有些不忍,她多么地想见他啊。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能见呢?情郎在外忙碌了一天,此时再来,一定人疲马乏。至于少妇自己,她也无法脱身啊,如果她此时去会情郎,家中饲养的桑蚕又有谁来喂养呢?

这是一首有些理性的情诗,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因为相思之情而辗转反侧,心绪不宁,可是她总能找到一个方法来抚慰自己。少妇和她的情郎已不再是少男少女纯纯的爱恋,他们的肩上已经多了几分责任:情郎不来是因为他身为男子有许多事业要做,纵然牵挂女儿情也要以立业为先。而少妇呢,她做饭织布,养殖蚕桑,操持家务,为情郎疲劳归来时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小窝。他们的爱很深可责任更重,他们的爱不再是两情相悦的欢愉,而是要一起经营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如此诗意果真是萧衍的风格,他总是在多情的浪漫之后回归理性的现实。爱情固然是热烈的,可如果放弃了责任便不再值得称颂,这就是婚姻的价值。而婚姻不是你侬我侬,没完没了的矫情,婚姻是相互依赖,懂得忍让的真情。

萧衍自封为梁王,入主皇宫时身边就忽然多了许多女人。可是对萧衍来说,这些女人不过是他成就帝王大业后的点缀,而真正为他承担过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只还是那两个女人——郗徽和丁令光。也许,在爱情上,郗徽和丁令光是敌对的。至少郗徽是这么认为的,否则她又何必去为难当时还只是十六七岁,不谙世事的丁令光?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郗徽一直认为自己是萧衍爱情和婚姻的双重归宿。尽管齐高帝萧道成灭宋之时郗徽才十二岁,可她毕竟是前朝的废皇后,是齐王朝掌权者随时可以绞杀羞辱的对象。那时候,比她大十三岁的安陆王萧缅上门提亲,郗徽躲在闺房中装病数年,她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婚姻不再被这些当权统治者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