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袁世凯
5174900000003

第3章 入仕(3)

袁世凯将信将疑,在“这位先生活神仙,很有名的……”“公子你好造化”的议论声中止住了脚步。算命先生对袁世凯端详良久,正色道:“公子天庭广阔,来自富贵之家,少年英发,出人头地,中年位跻公卿,五十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为进,祸为福倚,此后有七年大运贵不可言。”

袁世凯告辞后,算命先生望着他的背影道:“此子不同凡人,如宿命论定,乃乱世之枭雄。”又说,陈州有一位能知人论世的翰林学士段晴川,有独见之明,凡经他品题之人,莫不声名鹊起。

袁世凯也曾往谒段晴川,段学士认为他的功业将凌驾其叔祖袁甲三之上。这些,如果不是出自袁世凯本人之口,再加上后来人根据实在情况的添油加醋,人们从何知道呢?这或者正反映了他欲“不同凡人”,哪怕成为“枭雄”、“奸雄”也在所不辞的“志向”。

生活

袁世凯的“志向”发轫于战乱的背景和“文人从戎”的家族。袁世凯实现“志向”的途径,亦与军队有关。这使他本质上是一个出身行伍、不同于八旗绿营将帅、代表汉族地方势力勇营的新旧参半的军人,后来是一个新旧参半的军阀。这样的身份和经历,直接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习惯。

袁世凯生就一副敦实的五短身材,颈短、腿短、腰粗,中年以后更显肥胖。他属实热体质,二十岁不到即已须发斑白,面色赭赤,时常满头油汗,遇天阴下雨就张口嘘气不已。清末民间以十种动物状人,熊(多尔衮)、獾(洪承畴)、鹗(吴三桂)、狼(和珅)、驴(海兰察)、猪(年羹尧)、蟒(曾国藩)、猴(张之洞)、狐(西太后)、蛙(袁世凯)。

袁世凯生前无人敢言其为蛙相,死后既为“窃国大盗”,遂被北方“革命党”称为“癞蛤蟆”。又有人说袁世凯是乌龟转世的鳖相,骂道:死了袁鳖蛋,百姓好吃饭。长期行伍的深刻影响,在袁世凯的生活起居中随处可见。如坐。袁世凯一贯是正襟危坐。坐下的时候,一边用手摸着唇须,一边慢慢就座,鼻子里发出“嗯”的一声。无论坐的是座椅还是沙发,腰板都挺得笔直,两条短腿总是垂直分开,双手置于膝上,如“骑马蹲裆”之姿。如行。

袁世凯一贯要求下属提前一个小时沿途吹哨使人回避,而后迈着外八字脚,拿着一根下端镶有铁包头防身用的藤手杖,将地捅得梆梆响,发出一声声似咳非咳的“哦”声,威风八面地“噔噔”而行。

如言。袁世凯说话一贯斩钉截铁,从不絮叨。与人交谈时,他常一面用手捻摸唇须、以浓重的河南乡音直截了当说明己意,一面不断以“嗯?你懂不懂?”的口头语习惯性地强化和强制对方服从。

袁世凯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如在军营一般十分规律和刻板。

穿衣。袁世凯习惯着西式短装,只有在清朝为官上朝时,或祭祀祖先时才穿袍褂,平日,包括在河南彰德隐居时、以民国临时大总统身份入住中南海时、“洪宪”称帝时,均穿矮立领、四个暗兜、相同式样的黑色制服。

夏天外面是一套黑羽纱制服,里面是一套洋纱小裤褂,足蹬黑色皮鞋,头戴“巴拿马”草帽;冬天外面是一套黑呢制服,里面是一套绒小裤褂,严冬时黑呢制服吊皮里子,另加一件厚驼绒坎肩、一件厚毛线对襟上衣、一件皮小袄、一条厚毛线裤,足蹬靴内衬有羊皮、两旁嵌有马蹄形松紧带的黑色短筒皮靴,头戴镶一块宝石的黑绒平顶貂皮帽。

不论居家还是外出,吃点心还是吃饭,他都穿得整整齐齐,全副披挂,一件不少。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住中南海居仁堂烧有暖气,温度很高,他穿这么多衣服,又不松扣敞怀,往往遍体出汗,头上热气腾腾,好似刚从浴室里出来的样子。吃饭。袁世凯习惯用大碗、大碟、大勺、大筷。

菜式不但经久不变,摆的位置也从不变换。例如,入冬以后每顿必有他最爱吃的清蒸鸭子,这个菜一定摆在桌子中央。又如,肉丝炒韭黄摆在东边,红烧肉摆在西边,只要不换这两个菜,位置就固定在一东一西。主食也一成不变,顿顿米饭、馒头,另有大米、小米和玉米糁等稀粥。袁世凯不挑剔饮食,最喜欢吃鸭肫、鸭肝和鸭皮。

“吃鸭皮时,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掀,一转两转,就把鸭皮掀下一大块来,手法异常熟练”。袁世凯还保留了长驻朝鲜养成的朝鲜口味和河南老家口味。他爱吃三姨太将白菜嫩心切成四段,每段中间夹上梨丝、萝卜丝、葱丝、姜丝做成的高丽白菜;每到夏天,顿顿必有的各种粥品中必加用磨碎的绿豆熬成的河南人家常饭食“绿豆糊糊”。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要奏军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他在“响城”中听到军乐声,总管太监张谦和嘴巴抿得扁扁的,脸上带着忿忿然的神色告诉他,“袁世凯吃饭了。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还奏乐,简直是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烟酒补品方面,袁世凯平时不喝酒,只在逢年过节时喝一些绍兴酒;从不抽水烟、旱烟、香烟,对鸦片烟更深恶痛绝(几位姨太太和儿子染上了鸦片瘾,都是背着他偷偷抽,不敢让他知道一点风声),但他嘴里经常衔着雪茄。他爱吃滋养补品,常常一把一把地将人参、鹿茸放在嘴里嚼着吃,每天还喝两个奶妈挤出的人奶。起居。

一年四季,袁世凯生活起居均依一套刻板的规矩。做临时大总统以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盥漱,六点半吃早点。早点总是吃一大碗公鸡丝汤面,七点“下去”。当时袁世凯住在居仁堂楼上,所以称上楼、下楼为“上来”、“下去”。

下楼时有当差的高声报告:“总统下去啦!”他于是用藤手杖捅得地板梆梆响,迈步下楼,最后发出一声似咳非咳的“哦”,完成下楼的程序。下楼后,袁世凯到办公室办公和会客。十一点半吃午饭。午饭后,午睡约一小时,下午两点起又办公和会客。五点以后,袁世凯离开办公室,和姨太太们以及儿女们到中南海各处散步,有时骑一骑马或划一划船。

晚饭一般在七点,春、秋、冬三季在居仁堂,夏天在稻香村,与跟他外出游园散步的人同吃。星期日晚饭全家聚餐。除了大厨房供应的菜以外,各房姨太太也都带来自做的拿手菜。有时候还叫外面饭馆的厨师前来做菜,如烤全羊、烤小猪、烤鸭等。袁世凯每晚九点睡觉。上楼的时候,当差的必先高声报告:“总统上来啦!”

然后他就用和早上“下去”时同样的程序,上楼就寝。袁世凯生活起居受军旅影响的另一面,是极不讲究。他吃饭喝汤总是沾得胡子、衣服上到处都是,却从不用手绢;擤鼻涕如无人伺候,也就用衣袖一擦了事。姨太太们总得蘸湿毛巾帮他擦拭。他所住的居仁堂安装有新式的卫生间和卫生设备,但他除了过年时洗一次澡以外,其他时间从不洗澡。夏季酷热,汗流得多,他也不洗澡,而让姨太太们给他擦身。他也从不用澡房里的抽水马桶,而在房间用定做的传统木制马桶。他的三女儿问他为什么,他说澡房味儿不好。

家庭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生养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儿媳妇、孙子、孙女众多。侯宜杰先生做过一个表,现转引如下:袁世凯众多妻妾中,只有原配妻子于氏是老家河南人,门当户对、地主出身。但她比袁世凯大一岁,不识字,是难上台面的乡下妇女。婚后头几年,二人感情尚好,生下长子克定。

然据说后来一次夫妻玩笑,于氏偶称她是明媒正娶的大太太、有姥姥家而激怒了袁世凯,使袁世凯认为于氏有意揭自己生母是姨太太的短处,从此感情破裂,不再和她同房。于氏既不能与袁世凯同房,在家中又没有什么权力,常郁郁不乐。

袁世凯做总统后,她曾对人说:“我为总统夫人,殊无所乐,家中柴米油盐事我尚不能做主,反不如一乡村贫妇。”袁世凯死后三年,于氏于天津逝世。其他九妾,均出身微贱,有四位婢女、三位妓女,二位小户人家出身。大姨太沈氏,江苏崇明人,原为妓女。袁世凯对她宠爱异常,到朝鲜后,将她接去当做太太看待,让她管家,抚养袁克定,并让孩子们都叫她“亲妈”。

她没有生儿育女,过继袁克文为子。二、三、四姨太李氏、金氏、吴氏原来都是朝鲜贫苦人家的女儿,是袁世凯在朝鲜时的婢女,后纳为妾。其中二姨太李氏侍奉袁世凯很周到,袁世凯对她也很重视。三姨太金氏是个冷美人,皮肤洁白似雪,头发浓黑如瀑、披泻至地,擅弹七弦琴,却总是一副漠然忧郁的表情,难见一丝笑容。

她从没有回过娘家,娘家的人也没有来看过她,每逢过年、过节和生日时她便要暗暗地哭上一场。袁世凯对她无论在礼貌辞色间、物质待遇上,都较其他姨太太特殊一些,有什么好吃的或她所喜欢吃的东西,常想着她,送给她或请她来同吃。袁世凯死后不到一年,她就于天津病逝。

四姨太吴氏死得较早,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她生七女,得月子病而亡。

五姨太杨氏是天津的小家碧玉,有一双缠得很小的“金莲”,在诸姨太中最得袁世凯宠爱。杨氏善解人意,心灵手巧,能说会道,遇事决断,有干练之才,深得袁世凯赏识,让她承总管家。家中一切,包括吃穿用度、贵重财物、各房儿女、佣人丫鬟以及袁世凯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全由她料理,是袁家的实权派人物。袁家上下人等都怕她,连于氏也不例外。

六姨太叶氏,江苏丹徒人,妓女。她身材高挑、貌美动人,原本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相好,袁克文不慎将她的照片让袁世凯看到,时袁克文还没有结婚,不敢在袁世凯面前透露自己的荒唐行为,一时情急,说是自己在南边给父亲物色姑娘的照片,袁世凯看了中意,遂笑纳。叶氏哀怨不言而喻,但袁世凯对她的宠爱仅次于五姨太杨氏。

七姨太邵氏,原是袁家买来侍候大姨太沈氏的婢女,后被袁世凯收房,病死时刚二十岁。她没有生育子女,该称“姑娘”,但袁世凯怜爱她,仍葬之以姨太太礼。八姨太郭氏,浙江归安人,原天津妓女。

九姨太刘氏年纪最小,是天津人,性格率直,喜欢吃斋念佛。

以上十位,是袁世凯的正式妻妾。非正式的,还有伺候袁世凯的不少丫头婢女等。妻妾成群,加上管事、账房、男女教师、医生、厨役、裁缝、花匠、佣人、老妈、丫鬟,组成了几百人的大家庭,之所以能运转有序,井井有条,相安无事,其诀窍是:“治家如治军”。首先,****独裁。家庭之中,袁世凯是独裁者。所有人的命运,均取决于袁世凯的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