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朗诵技巧
5173600000004

第4章 诗歌朗诵的准备(2)

其三,量身创作的诗歌最符合朗诵者自身的要求。朗诵者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气质类型、、年龄身份、声音条件等特定因素,而满足这些因素的朗诵诗同样不多。量身创作的诗歌则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照顾到这些因素,从而能使朗诵者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使朗诵效果协调一致。

实际上对于朗诵者来说,量身创作最明显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准备朗诵作品时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适应朗诵的要求上。

(二)量身创作的原则量身创作朗诵诗应尽可能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音声性--也就是要使朗诵作品符合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特点。简单说,朗诵出来的作品要好听。一方面,诗歌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后应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感,在声音形式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诗歌文字应琅琅上口,便于朗诵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创作。

其二,适应性--也就是要使朗诵的作品适合朗诵的场合、朗诵者的身份和听众的心理期待。要想完成一次成功的朗诵创作,朗诵的场合、朗诵者的身份、听众的心理期待这三者缺一不可,他们是完成传受的必备环节。

其三,艺术性--这也就是朗诵艺术之所以称其为艺术的根本所在。诗歌应具有感情浓烈、善于想象、富于文才、精于变化等特点,要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缺少了这些,朗诵艺术也就同现场动员、大会报告等实用性文体的表达失去了区别。

其四,创造性--要使朗诵作品有新意、有探索性。新意是一部作品得以生存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内容上要敢于出新,形式上要善于探索,争取使作品一朝在舞台上亮相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吸引听众,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三)量身创作的方法量身创作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从酝酿、写作到修改这样几步,只不过每一步都有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尽相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步人手来进行诗歌创作。

其一,深入了解。这主要包括:了解主题,了解听众,了解朗诵者。了解主题--内容上的量身创作。了解朗诵会的主题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它就等于是诗歌的魂,没有它,一切都将成为行尸走肉。只有了解了主题,整首诗歌的内容才能有所依附。了解听众--效果上的量身创作。一首诗的朗诵效果除了受朗诵者艺术功力的制约外,还与听众的接受程度或认知程度有关,没有了观众的接受与认知,也就没有了诗歌创作与朗诵的必要。具体来说,要了解听众的构成、年龄、层次、爱好等等。如果是大规模的演出,可以从演出的主题来推测听众构成。总之,了解听众是诗歌朗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了解朗诵者--创作区域上的量身创作。朗诵者的兴趣爱好、知识阅历、年龄层次、音色特征、表达能力影响着他对不同作品的选择取向,也就是说,一个人并不一定适合朗诵所有类型的诗歌,这也是量身创作诗歌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了解朗诵者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为其他朗诵者创作诗歌时,要对朗诵者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二是如果是朗诵者自己创作诗歌,则要对自身进行自测,通过对自身情况的透彻了解,创作的诗歌才有可能更具适应性和独特性。

其二,比较分析。这主要是对已有的诗作、与会的朗诵者所进行的比较与选择,通过这一环节的工作,使作品的思路初步形成。

历史比较--抓住时代感。同样主题的诗歌在不同时代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通过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当前时代主题的把握,使创作的诗歌具有时代感,或者是使旧有诗歌焕发出新意。比如,张天民创作于60年代的《爱情的故事》和舒婷创作手70年代的《致橡树》,两首诗同样是爱情主题,但内容迥异,前者没有描绘恋人间常见的浪漫故事,而是由男青年的思绪使诗篇进入了一个庄严而富有激情的历史环境中,书写了一对革命烈士的爱情,他们的情话是"同志,坚持",他们的誓言是"不屈,胜利"。而后者则"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独立。""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也是这首诗所以引起无数读者对价值观重新思考的原因"①。同是写爱情,内容却如此不同,这中间体现着时代主题的制约作用。

现实比较--知己知彼。诗作是否有特色是在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在一次朗诵会上出现较多内容雷同、风格雷同、朗诵的处理方法雷同的诗歌,则一方面没有办法使诗歌朗诵体现出特色,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整个朗诵会的效果。对于朗诵者来说,要想使其艺术创作体现出独特的"这一个"特色,则首先要比较自己与其他朗诵者风格特点的异同,并在诗歌的文本上做文章,这包括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比如,回避同一主题诗歌选材的平庸化和大众化,形式的选择上要灵活多变,勇于创新。

分析选择--明确思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后,创作者头脑中可以形成一个模糊的框架,这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种框架和思路进一步明确化,包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内容设定、形式安排、风格特色等,如,诗歌是由一个人独诵,还是由多个人合诵,是独白式的抒发,还是表演式的展示,这时都会有一个设想。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宏观的筹划,进一步的工作要在以下几步中逐步完成。

其三,口头创作。有一句话说得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朗诵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诗歌一定要适合有声语言表达的要求,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诗歌口头创作的特点。老舍先生在创作剧本时曾经是出着声写出来的,这对我们①公木主编:《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928页。来说也是一种启示:我们在进行朗诵诗歌创作时,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吟诵,一边记录,当你吟诵出来的诗句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时,就将其记录下来,并遵循事先理清的思路继续下去,直到完成初稿。这时你会发现,创作诗歌的过程是一个深度思考和抒发情感同步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艺术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体色彩的要求和是否具有乐感。

语体色彩--努力符合有声语言表达的特点。在边思考、边吟诵、边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口语语体的色彩要求。是否有文采不在于诗句是书面化还是口语化,关键看是否能做到"我手写我心",是否能够把原来设定的一些想法变成文字,因此不要被"书面化等于有文采"这样的模糊观念所束缚,要记住,这首诗是供朗诵用的,是供大家听的。

增强乐感--努力体现有声语言艺术的美感。口语化不是粗俗化,它要在浅近的文字中体现深刻的思想内涵,抒发强烈的情感,并体现出有声语言艺术的美感,这就要求诗歌在听觉上应具有乐感,富于乐感的声音才能给人以美感。增强乐感要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平仄相间的写作手法,汉语拼音的阴平(即四声中的一声)和阳平(即四声中的二声)为平,上声(即四声中的三声)和去声(即四声中的四声)为仄,平仄相间就会使朗诵出来的诗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旋律般的乐感。

其四,修改润色。诗歌创作最好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那种在创作初期就采取"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方法,往往会阻塞写作的思路,使其显出较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影响了诗歌的流畅程度和天然之美。不过一口气写完的诗难免会有用词不当和考虑不周之处;同时,即便是出着声写出来的诗歌作品,也难免有书面化色彩过浓的现象出现,这是不利于朗诵创作和听众接受的,因此,修改润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包括调整思路与结构,增删内容,去掉生僻字词,尽可能把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的词,等等。总之,修改润色是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集中、结构更加完整新颖、语言生动富于乐感,更加适合朗诵的要求。

三、确定形式

(一)朗诵形式分类诗歌朗诵形式众多,大体可以分为独诵、对诵、集体朗诵、诗组合等几种形式。

独诵,是由一位朗诵者进行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独诵的适应面比较广,在朗诵会、诗歌比赛、联谊会等许多场合都可以进行,而且简单易行,适合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深为广大朗诵爱好者所喜爱。独诵的选材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从体裁上划分的古典诗词、现代自由体诗歌,还是从内容上划分的抒情诗、叙事诗,都可以采取独诵的方式进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