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孟子》学生活
5158800000008

第8章 梁惠王章句下(4)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

鲁平公准备出宫,他所宠信的小人臧仓请示说:“平日您外出一定把要去的地方告诉管事的人,现在车马都已准备好了,管事的人还不知道您去哪儿,所以特来请示!”

平公说:“我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您不尊重自己的国君身份而要去访问一个平民百姓,这为的是什么呢?您认为孟子是贤德的人吗?贤德人的行为都合乎礼义,而孟子母亲的丧事却办得胜过父亲的丧事。您不要去看他。”

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进宫去见平公,问道:“您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先前您曾答应我去见孟轲。”

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轲办母亲的丧事胜过父亲的丧事’,所以我就不去见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胜过是指什么呢?是指办父亲的丧事用士礼,办母亲的丧事用大夫之礼吗?是办父亲的丧事用三个鼎摆设供品,办母亲的丧事用五个鼎摆设供品吗?”

平公说:“不,我是指棺椁衣衾的华美。”

乐正子说:“那不能叫胜过,只是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先前我向鲁君讲了您的贤德,他打算来看您。可是有一个叫臧仓的得宠的小臣阻止了他,因此就不来了。”

孟子说:“冥冥中有一种力量,一个人要干什么,是有一种力量在支使他;不干什么,也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凭人力所能做到的。我不能和鲁侯会晤,是天意。臧仓那小子怎么能使我不和鲁侯会晤呢?”

解读

这是孟子79岁回到邹鲁、退居以明志时的一段记录。鲁国那时已非常软弱无力,是战国七雄之外尚存的国家之一(鲁国之外还有宋国),当政的是鲁平公。孟子回来之后,孟子弟子乐正子就劝鲁平公去拜见孟子,请孟子帮助鲁国,使鲁国富强起来。鲁平公遇事没有主见,开始是答应了,后来听信得宠的小臣臧仓的话,又不去了。臧仓是怎样说动平公的呢?他说孟子办理母亲的丧事远超过父亲的丧事,这就大大违背了礼法,作为国君不应该去拜见不懂礼法的孟子。乐正子知道后,就去向平公解释,说孟子对父母的丧事并没有轻重厚薄的不同。几十年来,孟子的身份变了,他是按自己的身份办理亲人丧事的。父亲死时他是“士”,母亲死时他是齐国的大夫了。他办理父母的丧事,都是依礼而行的。

鲁平公这时候才明白臧仓的话不对,但已不好转弯了,于是辩白说:“我并不是指这一方面,我是说‘棺椁衣衾之美’。孟子给父亲花的钱少,给母亲花的钱多。”乐正子说,孟子的经济条件前后有很大变化。母亲死时,他有钱了,给母亲买好一点的棺椁和衣被也不违礼法。

像鲁平公这样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人,就喜欢抠这些小问题,而且喜欢听信谗言。像齐桓公,所以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就因为他心胸开阔。虽然管仲背叛了自己的主子,而且有许多不合礼法之处,但到齐国后,仍立即任命他为宰相。三国时,曹操也以大胆选用人才闻名。他的《求贤令》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魏)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中提到的“盗嫂受金”是指汉时的陈平。陈平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告诉刘邦,陈平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刘邦就此问魏无知,魏无知说:你所说的是“行”,我所说的是“才”。当今楚汉相争,最需要的是人才,盗嫂受金算得了什么?刘邦终于重用了陈平。后来,陈平为巩固新兴的汉朝政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乐正子听了鲁平公的推诿之辞后,也就不想再争下去了。他回到孟子那里,向孟子汇报了鲁平公的态度。孟子说:“他来看我,自有促使他来的因素;他不来看我,也自有阻止他不来的因素。他来不来看我,其实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这要看天命。臧仓这个小人说了我的坏话,但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左右我与平公见面和不见面呢?”

孟子的话里,似有玄机。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也可能是由于几十年奔波的遭遇,使他参透人生,悟出人的遇与不遇,决定于天。这和他与梁惠王、齐宣王谈论政治时的心态,已经大不一样。

孔子在周游列国回来后,也曾感慨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五章)心态类此。

活学活用

不拘一格:善于取才的领导就是伯乐

孟子在齐国十分不得志,于是打算离开这里。在临走之际,他对齐宣王说:“王无亲臣矣。”即大王您没有值得信任的臣子了,因为“昔者进贤,今日不知其亡也”。过去有人推荐了人才给您,但是都不得重用,最后都悄悄离开了。齐宣王于是问他如何取才。孟子回答他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意思是说,如果您真遇到贤才的话,就不要拘泥于成规,应该越级提拔,使得人尽其才。

由此,我国知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对中国古代历来的人才选拔进行分析,认为每一个朝代稳定之后,人才选拔上都会出现世臣巨族门第之见。即使自唐太宗以选拔考试取士以后,经过历史年代的累积,门第世臣的弊病还是屡屡发生,很难做到“拔识于稠人”,即从普通百姓中选才的程度。为此无数人怀才不遇,国家的人力资源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南怀瑾先生的这一观点为现代的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取才之道,其核心就是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正如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黎叔所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现在企业的竞争大都是人才之争,因此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个领导的愿望,也是必做之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出身、门第,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这恰恰是选拔人才过程中的严重弊端,因此,有识之士多持反对态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大臣苏绰在参与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坚决主张选用贤良,彻底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他透彻而形象地指出:“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不废性行之浇伪。若门资之中而得贤良,是则策骐骥而取千里也;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则是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苟非有人,则丹朱、商均虽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于公卿之胄乎。由此而言,观人之道可见矣。”因此,在选用官吏方面,必须切实做到:“将求才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苏绰选用人才的标准是很明确的,即选用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之人,而全然不顾其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

正是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就可以为我所用。当然,选拔人才最需要的还是一双慧眼,这双慧眼怎样得来,下面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方法。

战国时期魏文侯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国君,一次,他想提拔一位相国,可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让他难以抉择。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我该怎样取舍?”

李克听后,并没有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样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一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二看他富裕了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富裕了就摒弃以前穷时结交的朋友,或者巴结富贵人,那此人就不可取;三要看他当官了推荐什么人,只有真心为您效力的人才会为您推荐天下最贤良的人;四看他不做官了,不屑于做哪些事情,如果他不做官了,却还摆做官的架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像当官时一样威风,那他就不是一个忠心的人;五看他贫穷了哪些钱他不屑于拿,如果他贫穷了就去拿讨来的钱或者偷窃来的钱,那他就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只要您按照这五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可以作出决定了。”魏文侯听后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