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进中南海
5155700000013

第13章 北平和平谈判(4)

白崇禧对黄启汉说,任公讲得都很对,自从东北战事失利,继之徐州告急以后,他早已看出这个仗再也打不下去了,故已电蒋施加压力,要求停止作战“和平解放国共问题”。同时,湖北、河南等省参议会也发出了电报要求和谈。他说:“我要季宽(即黄绍癝)去香港,就是想请任公来武汉,主持大计”。原来白崇禧于1月中叫黄绍癝带着港币7万元(这笔钱是由广西省政府驻粤办事处主任阚家骅交给黄的)去香港活动,想挟持李济深到武汉来举起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联共”反蒋。

由于黄绍癝到香港扑了个空,白的这个计划没能实现。现在他看了李济深叫黄启汉带来的密信和口信,又泛起了一线希望,所以他很高兴。他再三嘱咐黄启汉要保密,叫黄启汉暂时少露面。这时,报纸上已发表了******1月14日《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8项条件,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

20日晚上,白崇禧召集一些人在汉口三元里他的办公室密谈。参加这次密谈的有李品仙(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夏威(第八绥靖区司令官)、李任仁(立法委员)、刘斐(刚辞职不久的国民党军委参谋次长)、徐祖贻“(剿总”参谋长)、韦永成(立法委员)和程思远等七八个人。散会后,虽已深夜了,白崇禧到黄启汉的卧室来,问黄的感冒好一点吗?黄说,好了,没有什么了。白就对黄说:“自从我们发给蒋电,主张和平解决国共问题后,蒋很恼火,这一回势必和他闹翻了,而现在我们和共产党还没有取得联系;李任公又北上去了,怎么办呢?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必须尽快和共产党取得联系,我想请你和一位老先生(即李书城先生)到信阳转赴前方,去和****接头。第一步先搭上一条线,以后好联络。”黄启汉问他,我去到那里,讲些什么呢?他说:“你只讲我们主张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谈

判解决问题,先彼此联系就是了。到那里以后,看情况,如交通许可,还可以到北方去找周(恩来)和叶(剑英),也顺便打听李任公。”黄启汉答应接受这个任务。

次日(21日)上午李书城果然来了,白介绍李黄认识,并对白说,他已经吩咐徐参谋长为他们准备车辆和其他事项,明天准备好了就动身。

当天下午,白收到了******“引退”、以李宗仁为代总统的通电;晚上,白又收到蒋从溪口专门打给他的一封电报,说什么“数十年袍泽,同生死,共患难,临去不胜依依”的话。白看了嗤之以鼻,要黄启汉随便拟个复电给他,敷衍一番。接着白在他的办公室继续邀约参加昨夜密谈的那几个人来密商,黄启汉也在座。白说:“老蒋干不下去了,要德公作挡箭牌,看样子他还要在幕后控制,但事已至此,只好全力支持德公,早日实现停战和谈。”

李任仁提出要对******提出的8项条件表明态度,并主张华中5省先停止征兵征粮,以示要求和谈的诚意。白恶狠狠地盯了李一眼说:“还未开始谈,怎么能够停止征兵征粮呢?万一谈不成,又怎么办呢?”李不敢再说。过一会儿,李品仙说,还是看看8项条件吧。于是话题就转到集中研究******提出的和谈8项条件。但事实上,并没有逐条认真考虑,却纠缠在第一条,即对惩办战犯这一条,有所争论。白崇禧和李品仙认为这条不能接受。白说:“惩办战犯等于把我们一网打尽,这怎么受得了?”李任仁说:“惩办战犯问题,无非是明确战争责任的问题。讲到个人,只要促成和谈,实现和平、民主、统一,就可以从战犯变为功臣。”

白听了还是不同意,他针对李任仁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讲的,哪个能保证?”刘斐说:“重老(即李任仁)说的还是对的。如果只同意七条,不同意第一条,显然会给人看出是因为你自己的名字也在战犯之列的关系,这就太不漂亮了。”黄启汉补充一句说:“如果不是完全同意八项条件为谈判基础,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和谈。”

夏威、韦永成也说,看来不同意也得要同意了。最后,白崇禧勉强同意接受包括第一条在内的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他当即要黄启汉写了一篇简短的谈话稿,派人连夜送给武汉各报纸在第二天发表。散会时,他把黄启汉留下来,对他说:“既然蒋已引退,德公当了代总统,那就不必去信阳前方找关系了,可以从南京飞北平,也许能更直接和更快地找到共产党联系。”他决定明天派一架飞机送黄启汉到南京去见李宗仁,并亲自打电话告诉李。黄启汉表示听从他的安排。

3.2白崇禧主张惩办战犯的目的

第二天一早,黄启汉来到白崇禧的办公室,希望他对自己此行的任务,讲得具体一点;同时,黄想再摸他的底,究竟他对和谈有多大诚意,有什么具体打算。但白对黄说的还是昨天深夜说的那几句:先去和共产党取得联系,表示希望就地停战,及早开始和谈。

不过他也流露出希望解放军不要过江、以长江为界,暂时南北分治的想法。他又强调还是要找到李济深,希望李能到武汉来共商大计,他随后拿起毛笔来给李写复信,要黄启汉带去当面交给李。原文如下:

任公赐鉴:

启汉同志带来手示,语重心长,至深感奋。禧对于革委会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官僚资本等革命主张,素表赞同,建立真正民主和平之中国,尤早具决心,只以过去处境困难,未能完成志愿。去岁华中军民曾数以坚强语气电蒋建议和平停战,并请其早日引退,以谢国人,旋更联络各方施以压力,以扫除和平之障碍。兹蒋已去位,德公承认艰危,决以最诚恳态度与****进行和平谈判,以坚确决心,扫除独裁祸根,将来国是全由国人公意抉择。务恳我公鼎力及革委会诸同志,早日莅临武汉或南京,指导一切。余托启汉同志面报,此颂崇安。

白崇禧手敬启

1月22日

另外,他又在信笺上端,加注“****8项条文,禧已有表示可以商谈”等字。

22日下午,黄启汉从汉口坐飞机到南京。行前,白崇禧要黄对李宗仁说,要注意防备******幕后捣蛋,最好请他国外走走;又说,孙科和我们也不合作的,这个问题必须注意。

当天下午,黄启汉到南京见李宗仁。晚上,他约黄和刘仲华(山西人,据说参加过共产党,抗战时期,一直给李宗仁当参议)在他房间谈话。他表现心头沉重,情绪不安,对黄和刘仲华略略讲了一些关于******决定“引退”,要他作“代总统”的经过。接着他说:“当前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和共产党取得联系,要求解放军停止进攻。”他说,他已经由空军派定了一架飞机,明天就把黄和刘仲华送去北平。

当时平津战役基本结束,守卫北平的国民党军,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的局面已定,只是解放军尚示进城而已。李宗仁就是要黄启汉和刘仲华趁着北平和平解放,去见****中央的领导人,表示“求和诚意”,要求共产党在军事上停止进攻,及早开始和谈。李说,他愿意接受******提出的8项条件作为谈判基础。当时,黄信以为真,感到很兴奋,并把李济深写信给白崇禧以及白在汉口和黄讲的话转告李。他说,他也要写一封信交黄带给李济深,希望李济深从旁协助。他吩咐秘书起草一封写给傅作义的信,肯定傅接受和平改编做得对。也希望傅支持他搞好“和谈”。他亲笔写给李济深的信原文如下:

任潮吾兄勋鉴:

去岁迭奉惠书,弟因处境困难,未获栽复,实深抱歉。然对或兄反独裁、反封建之主张则极表同情。兹者蒋已引退,弟勉支危局,愿以最大努力促和平之实现,****方面亦已表示愿商谈。除由政府派定人员与****进行和谈外,兹派黄启汉同志趋前承教,甚盼和平能早日实现,弟亦得早卸仔肩也。未尽之怀,统由启汉同志面陈。

专此敬候勋安。

弟李宗仁敬启

1月22日

在言谈中,黄启汉看出李宗仁心情焦急。他最怕解放军继续前进,动摇他在南京的地位,那就连“和谈”都不能“谈”了。他再三嘱咐,要求****中央体谅他的处境,暂时停止军事进攻。

3.3叶剑英的一席话

1949年1月23日下午,黄启汉和刘仲华乘坐一架军用运输机到达北平。当时守卫北平的国民党已在傅作义将军率领下,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但解放军还未进城。黄启汉一行乘坐的飞机在城内东单附近广场降落,傅作义派车来接,并安排黄启汉在北京饭店暂住。当天他请黄启汉一行吃晚饭,黄启汉把李宗仁的信交给他,并说明此行任务。傅对李宗仁来信肯定他接受和平改编做得对,当即表现很高兴,答应帮助和解放军联系。

25日,原北平市长何思源,请黄和刘仲华吃饭,同席的有北大教授钱端升等人。席间他们向共同介绍了北平接受和平解放的情形。黄启汉一行都为这座历史古城不为战争所损坏感到高兴。

27日,徐冰进城来接黄启汉和刘仲华到颐和园。当晚,受到叶剑英的接见。抗战时期,黄在武汉、重庆各地多次见过叶剑英,这次被接见更使黄感到亲切,喜出望外。黄启汉首先向叶剑英表明其态度,说他虽然是李宗仁派来的,但他还是要站在人民这一边的,绝对不做不利于人民的事,接着他把白崇禧在汉口、李宗仁在南京对其讲过的话以及他所知道的有关武汉、南京的情况向叶作了反映,并把李宗仁和白崇禧写给李济深的两封信,统统交给了他。叶剑英很耐心地听了他的汇报。将近11点钟的时候,叶说:“夜深了,先休息吧,明天再谈。”

第二天,叶剑英设午宴招待黄启汉和刘仲华,席间有徐冰、莫文骅等人。饭后,叶剑英对黄启汉和刘钟华谈了一番话。他首先表示欢迎他们两人的到来,并希望以后继续联系。接着,他严肃地指出,自从日本投降以来,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即尽一切努力,防止内战,要求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主,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为此,1945年8月,毛主席在******陪同下,亲自到重庆和******谈判,后签订了国共两党《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又在有国共两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一系列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决议,并签订了国共两党的《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但是这些协议和停战令墨迹未干,就一件件被******撕碎了。******以为有美帝作靠山,美援无穷无尽;以为他有数百万美式装备的军了,就可以横行全国;他还以为中国人民解放诨只有小米加步枪“不堪一击”,他狂妄地认为可以在3个月至6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全部解放军。

于是******就以1946年6月26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军为起点,发动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保卫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得不坚决地给蒋军狠狠地反击。现在解放军经过两年多来的战斗,特别是经过辽沈、淮海、平津********,已经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歼灭,剩下也不多了,这就迫使他又装出要“和谈”的样子,并退居幕后,让李宗仁出来在台前周旋。今天我们已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完全、彻底粉碎******的残余势力,全国的解放,指日可待。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痛苦,毛主席已发声明在8项条件的基础之上,愿意和国民党南京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古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谁能认清形势,顺应潮流,向人民靠拢,前途就是光明的。叶剑英同志还对黄启汉和刘仲华说:“我们首先欢迎你们两位到我们这边来。”

叶剑英讲完后,黄启汉激动地感谢他对自己的关怀,关向他表示决心,不论如何,他一定投靠人民。当天下午,黄告别回到城内。29日上午,在傅作义的安排下,黄启汉一行搭国及党空军最后一架撤离北平的飞机回南京(刘仲华暂时留在北平)。黄搭带到机场旁边的一个机关办公室里闷坐,没有什么人来理睬,一直到下午2点许,才被送上另一架专机飞回南京。

3.4“上海和平代表团”赴平始末

到南京后,黄启汉立即去见李宗仁,向他汇报在北平见到叶剑英以及谈话的详细内容。李很高兴,说:“总算很快就搭上了关系。”但他问及关于他要求解放军停止进攻的问题,黄说:“这个问题叶参谋长(即叶剑英)只答应向****中央反映。”李听了似乎有点失望。黄说:“两军对垒,尚未达成任何协议就单方面要对方停止军事进攻,这本来是不合情理的,叶参谋长不当面驳斥我们,已经是很客气的了。”黄请李认真考虑叶剑英的话,并向李指出,如全面和谈不成,我们自己(指桂系)要有个打算。他说,现在先力争全面和谈,且不考虑别的。

就在黄启汉从北平回到南京的几天里,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甘介侯出谋献策,并负责筹备组织一个“上海和平代表团”,准备日内去北平呼吁“和平”。黄问李宗仁这个代表团去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它又不能代表政府和双方具体谈判。李说,他们去就是“敲和平之门”嘛。当时,甘介侯和邵力子在座。

甘介侯得意洋洋地向李宗仁表功,说:“上海和平代表团”已经筹备就绪,代表人选是颜惠庆、章士钊、邵力子、江庸和他自己,准备2月初去。黄再次提出“代表团”去的目的何在?说是去“敲和平之门”,事实上“和平之门”是开着的,根本不需要敲。甘介侯抢着说,我们来一个“宣传攻势”,制造舆论,对促进和谈是大有好处的。黄说,这有点近于虚张声势,不是诚心诚意为和平的应有态度。邵力子似乎同意黄的看法,他简单地说:“不去也可以。”

最后,李宗仁说:“还是让代表团去吧,至少没有什么妨碍。”于是甘介侯忙着准备一切,在南京和上海之间,飞来飞去。第二件事是李宗仁于2月1日电台湾省主席陈诚,要他释放囚禁在台北的张学良。2日,陈诚复电,一句话也不提及释放张学良事,却请李派程思远去台北面商。4日,程到台北见陈诚。陈竟当面责备李宗仁未经国民党中常委和行政院讨论,即宣布接受******提出的8项条件为和谈基础是非法的。关于释放张学良问题,他说张学良现关押于新竹,归保密局负责,他不能过问。10日,程思远从台北回南京,把陈诚的话转达给李宗仁,李听后,很恼火,但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