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甲午遗证
5138600000010

第10章 日本长崎,佐世保海军墓地,定远开花弹(2)

据宫里介绍,佐世保海军墓地每年十月份的第二个周五上午10点到12点,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佐世保市市长为祭祀活动的主办人,日本国会议员、佐世保议员、战争老兵、阵亡海军的家属等人员都会前来出席。祭祀活动当天,墓园中会挂起旗帜,摆上鲜花,寺庙的僧侣也会前来超度。

“以前来参加祭祀的人有一千多,大家手拿鲜花来祭祀,我见过之前人多时候的祭祀,场面非常热闹。但是现在随着战争老兵的去世,他们的家属都不再来了。”已经在墓园工作17年的宫里这样告诉记者,但是现在每年的祭祀活动大约还是会有400人前来参加。

据宫里介绍,这样的祭祀活动始于园中“大东亚战争阵亡者纪念碑”建立后(注:大东亚战争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参加的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的战争的总称,包括发生在东、南亚的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当时是每年举行两次,进行到第50次后,改为一年一次。

此外,宫里还告诉记者,在这个墓园中,除了单个的墓碑外,还有一些集体墓碑。宫里说,除了每年十月的大型祭祀,每个集体墓碑的纪念日会单独进行一次小的祭祀,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一年加起来总共达到几十次。

提起三浦虎次郎墓碑的特殊,宫里说,因为时间过去太久,现在三浦虎次郎的亲人也不常来祭祀了。但是在每年十月的这次大型祭祀中,人们“会专门到他的墓碑前祭祀和献花”。

甲午战前宣传侵略数十年 “勇敢的水兵”一夜变军歌——定远还不沉,120年后仍在唱

1895年,《勇敢的水兵》作为日本海军的军歌开始传唱,一直到今天,这首歌仍然被日本人视为能表现“武士魂”的经典,不断被人翻唱。

或许这首歌也应该被中国人所铭记,因为歌词中那句“还没有沉没吗,“定远”号啊”无论何时听到都让人感到隐隐作痛。

当年,在日本,这种将侵略说成是保家卫国的黑白颠倒行为,有着充分的舆论环境。在甲午战争发动之前,日本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对侵略中国的宣传,这让日军全体上下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狂热。

他用沉痛的目光,凝视身旁的副长。

呼喊的声音是如此高亢:“还没有沉没么,“定远”号啊!”

副长的眼闪着泪光,声音却没有一丝彷徨。

“放心吧!“定远”号早已名存实亡!”

——《勇敢的水兵》部分歌词

粉饰侵略

“武士魂”一夜成曲 传唱成军歌

《勇敢的水兵》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呢?日本军事作家伊藤正德在其著作《回想大海军》当中,专门为这首歌记录了一个传奇式的故事。

1894年年底,日本诗人佐佐木信纲从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海军的报道,突然之间深受感动。这篇报道并不是一名正式记者写的通讯,而是一个书店的老板作为报社通讯员写的故事,讲述者是叫向山慎吉的海军军舰副长。

“在海战之时,一个名叫三浦虎次郎的三等水兵身受重伤,在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击沉敌舰。在听说敌舰也不能继续战斗之后,三浦虎次郎才含笑而死。”佐佐木信纲看完这篇报道后,久久不能平静。他用了仅仅一夜的时间,就写成了长达10个小节的歌词,将其命名为《勇敢的水兵》。

次年,这首歌被作曲家奥好义谱曲之后,于《大捷军歌》上发表,成了海军的军歌。1929年,这首歌缩短为8个小节,又一次在海军当中流行,一直传唱到今天。

“传奇”错位 守御国土实为侵略

佐佐木信纲在这首歌中写道:“被他(三浦虎次郎)叫过去的副长,听到他咬着牙问敌舰有没有沉没。这句话虽然很短,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想要守御国土的武士形象。”

无论是这段故事,还是这首歌的创作经历,在日本已经成为传说广为流传,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也被当成了战争中的英雄,被日本人当作武士的典型来纪念。

然而,这段传奇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三浦虎次郎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要击沉的,正是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这场被佐佐木信纲形容为可以体现“守御国土的武士形象”的战争,和所谓的保家卫国毫无关系,用“野蛮残酷”来形容这场战争恰如其分。它所打的那场战争,正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

在日本,这种将侵略说成是保家卫国的黑白颠倒行为,有着充分的舆论环境。

炮台最高处,云是馒头山。

地逼数峰接,海遥一鸟还。

功名驱俊杰,鼓角走蛮夷。

须向白河去,孤云隐约间。

——日本诗人正冈子规《馒头山(在旅顺)》

狂热宣传

汉诗蛊惑军人参战 频繁宣扬中国“蛮夷”

实际上,在甲午战争发动之前,日本已经对侵略中国进行了数十年的宣传,这让日军上下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狂热。这种狂热,在甲午战争时达到了高峰,甚至让他们产生了自己才是中华正主的幻觉。

在日本,中国古诗结构的诗歌被称为汉诗。从中国学过来的汉诗,竟然开始出现将中国称为“蛮夷”的现象。这个原本是中国人用来称呼试图侵略中华大地的外邦,只会在中国古诗中出现的词语,也开始频繁出现在日本人所写的汉诗当中。

日本诗人正冈子规所写的《馒头山》就是其中一例。作为随军记者,日军在甲午战争中攻占旅顺之后,他在旅顺采访了一个多月,写成了大量诗歌,其中对中国的称呼,往往是“蛮夷”。这种宣扬,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惯有借口,也是蛊惑军人参战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媒体上就有把中国称为“豚尾奴”以及“和奴”的现象。随着战争的步步推进和文人的鼓吹,这场侵略战争变成了驱除蛮夷的行为。

为了鼓舞国民士气,一首名为《元寇》的军歌被创作了出来。这首歌将当时的中国人比喻成了四处征战的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大军,认为中国人傲慢无礼、野蛮成性,日本人应该行使正义、驱除蛮夷。据记载,1894年,日军在攻打朝鲜平城的时候,曾经一度陷入苦战。全体士兵高唱《元寇》鼓舞士气,最终取得胜利。

八道掌大不足与争衡,秪合长驱略满清。

一战拔旅顺,再战屠盛京。

三战四战前无敌,旭日旗高顺天地。

——日海军少尉加藤重任《军中作》

在甲午战争期间,汉诗也在日本军人当中大为流行。

1895年,《大东军歌》在日本出版,作为一本军歌集,收录了大量汉诗。而由于恰逢甲午战争末期,其中充斥着对这场战争的描写,不仅将残酷的侵略战争描绘得花前月下,编纂者还别出心裁,在一些汉诗旁边加以标注,标明这是一段有“英雄情结”的佳话。

《军中作》就是这样一首汉诗。这首诗诞生在丰岛海战、牙山战役之后。已经步步紧逼大清朝的日本,当然不满足于现在的战绩。这首诗也明确提出了日本之后的侵略意图:一战拔旅顺,再战屠盛京。

盛京是何处?历史上,清朝政权的雏形就是后金政权,后金的都城正是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日军当时已经意图用屠杀来彻底征服中国。

战败思殇

鼓吹“先进文明”启蒙 侵略染上正义色彩

对华侵略战争中,日本何以如此狂热,为了毫无正义可言的屠杀变得奋不顾身?这背后与文化的渗透和思想鼓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甲午战争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启蒙”,这种思想的鼓吹者就是福泽谕吉,他出现在日本万元纸钞之上,被日本人视为明治维新的启蒙者,是当时日本最重要的舆论领袖。

福泽谕吉认为,当时的欧美已经列在文明世界的范畴,当时的日本经过一系列变革之后,已进入了开化的大门,可中国和朝鲜等则属于未开化的国度。他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对于东亚国家的现代文明进程起着阻碍的作用。在丰岛海战结束之后,他声称“战争本身虽然发生于日清两国之间,探其根源,则是谋取文明开化的进步一方,与阻碍其进步的一方之间的战斗,绝非简单的两国之争”。

在这位舆论领袖的眼中,这场战争是先进文明的一次传播之旅。为了文明能够顺利传播,动用武力甚至侵略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对这场战争的定位,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民众。当时为了支持战争,他捐出了一万日元(相当于当今超过一千万日元)。在他捐款之后,也在不断鼓动普通民众支持战争,支持文明传播的事业。

正是在这种鼓动之下,侵略带上了正义的色彩,让整个日本民族变得狂热。

灌输靖国精神 成发动战争原动力

“一直被灌输的靖国精神和狂热的侵略战争宣传,成了日本官兵的精神力量。以天皇和国家为核心,不惜生命的战斗,几乎受到了全国上下从儿童到军队的认可。因此,不难想到,现今,把靖国神社作为祭祀的地方,仍然是当年的一种延续。”

在谈及日本军人的心理时,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高级顾问徐光裕少将说,作为一个岛国,与中国这个大陆国家相比,地缘状态、物产、人力资源的不同都使得日本有着极强的侵略性,力图吞并大陆,全球殖民化成了他们的战略。这样的思想通过右翼分子不断宣传深入人心,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动力。

外侵思想被改造 至今未彻底根除

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告诉《法制晚报》记者,福泽谕吉的观点无异于欧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观点。应该看到,过去的中国文化是真的启蒙了日本,这文化的启蒙,中国是靠交流,而不是战争。

张海鹏强调,日本从幕府时期到对华侵略时一贯如此。侵略时,打着“解放中国人民,乃至东南亚人民”的旗号,向周围国家侵略。日本很长时间内如此,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曾经“大日本帝国”或者“大东亚共荣圈”说法的提出,当时的日本谋求以北京作为其首都,把中国作为其直辖领地,囊括中国、朝鲜和东南亚,都意图由日本作为主宰。

虽然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军代表盟国占领日本,对其进行社会改造,对国民再教育,这样的打着文化启蒙或者大东亚共荣旗号外侵的思想看不大出来了,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根除。

警示未来 所有国家教育中不能缺失对战争的提醒

张海鹏回忆说,十几年前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一个教授曾经发难提及“把中国分成7块”的说法,这是日本甲午前夕就有的想法。日本虽然也曾经历战争,但是对历史教训缺乏必要的总结,老一代日本人并不否认侵略过中国的历史,也表示道歉,但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却不曾意识到。

而今,日本右翼仍然试图恢复正常国家,建立与他国的正常军事交流,不道歉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即使侵略,也都是祖父辈和父辈的责任,他们并不担承这些,包括日本首相安倍等人皆如此。

徐光裕认为,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了70年的和平宪法,但如今仍有部分右翼势力留恋当初,伺机恢复军国主义,这需要日本社会彻底的反省和警惕。

徐光裕说:“话说回来,当年的清国,在生活富裕程度上并不比日本差,但官兵的危机意识却远差于日本。让年轻人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不可在幸福中堕落,这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在教育和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失对战争和失败的提醒,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