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李鸿章
5137200000002

第2章 建设淮军(2)

李鸿章连续几次纳降成功,凭借的不仅仅是运气。上海道台吴煦也经常花费重金诱降太平军,结果却总是一厢情愿,花钱还受骗,人财两空。李鸿章的诱降策略之所以屡屡奏效,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李鸿章注意拉拢太平天国中的安徽籍将领,以乡情博得其信任,归顺淮军如同回到故乡;其次,李鸿章本着务实的态度,不单纯进行口头允诺,而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让对方看到斗争下去毫无取胜希望;第三,李鸿章最狡猾的地方是不像吴煦那样先赏以重金。事成之前,李鸿章决不轻易给钱,事成后论功行赏,加官进爵,决不食言。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鸿章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李鸿章的四弟李鹤章率军攻打太仓时,太平军守将蔡元隆全力抵抗。这仗打了两个多月还不见分晓,双方兵力、粮饷消耗巨大。李鹤章发誓要为哥哥争气,硬着头皮支撑。此时,太仓城内的太平军放出消息,城内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准备归降淮军。李鹤章闻报,顿生久旱逢甘霖之感,连呼天助我也。蔡元隆放出话来,准备于4月26日归降,让李鹤章分至四个城门接受降兵。李鹤章大喜过望,如约而至。26日正午时分,太仓城门洞开,数千头扎白布的太平军出城准备投降。李鹤章喜滋滋地刚要入城,突然城外一片混乱——太平军援军到了!李鹤章大呼上当,下令撤兵,却为时已晚。太平军里应外合,大败淮军,主帅李鹤章腿部中枪,狂奔数十里才捡回性命。李鸿章得知太平军诈降取胜的消息后,立即派淮军刘秉璋部和常胜军联合进攻太仓,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城池。在淮军的猛烈炮火下,太仓城四周城墙全部坍塌,守将蔡元隆从侧门逃脱。淮军在太仓大肆屠城,诛杀万余人。

除招降纳叛外,李鸿章还专捡别人不要的“人渣”。提拔重用程学启便是一例。程学启本是太平天国将领,与湘军作战时落败投降了曾国藩。曾国藩一贯主张“血诚”之心,认为降将难当重任;加之程学启全无文化根基,甚至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不符合曾国藩选用儒将的标准,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曾国藩对他甚至没有起码的信任,前线作战给他送军粮时将吊桥放下,运完粮草后赶紧收起吊桥,如同对待敌人一般。程学启憋着气要为曾国藩立得军功,曾国藩对外却再三表示程学启随时会反叛,后悔当初没有斩草除根。李鸿章却看上了这个既为降将又属文盲的粗鲁人。组建淮军时,李鸿章几次向程学启游说,希望他能跟随自己赶赴上海。程学启不愿落得变来变去的名声,屡次拒绝李鸿章。可李鸿章对“舌头勤打滚”的游说工夫极为擅长,他一方面提及程学启在湘军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展望其在未来淮军中的光明前景;还不惜声泪俱下地动之以情,说湘军是湘人的军队,湘军将领得势后湖南人鸡犬升天,自己同程一样均为客籍,客籍之人永无出头之日!程学启终于被李鸿章说动,当面表示:“宁当鸡头,不做牛尾。上海固然是死地,但在湘军中苟且偷生,大丈夫还不如一死了之!”李鸿章大喜过望:“你程学启去了,上海就不是死地了!”

程学启果然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期望,至上海后几乎指挥了所有的硬仗,且每战必捷,一时被上海人赞誉为“常胜将军”。从不轻易夸赞他人的郭嵩焘也忍不住称道程学启为人中俊杰。淮军上海首战中,太平军潮水般将淮军团团包围,逐渐收缩包围区。初临战阵的淮军哪见过如此阵势,一时不知如何应对。程学启弹药用尽后,突然发出响雷般的怒吼,身先士卒用石头砖块投掷敌人。太平军虽久经沙场,却也未曾见过如此勇将。淮军士气大长,一鼓作气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曾国藩听说上海大捷的战报后,后悔不迭,懊恼地抱怨道:“我手下的将领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呢!”他仗着对李鸿章多年的知遇之恩向其索还程学启,这时的李鸿章羽翼日丰,打着痞子腔回道:“这是老师对我的恩赐,感谢老师专门为国家储备了这样好的人才!既然老师将其馈赠于我,就恕我不能完璧归赵喽!”程学启到上海后很快坐定李鸿章之下的淮军第二把交椅,成为淮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猛将,好不得意!可惜好运不长,上海果真成为他笑谈中的“死地”。两年后,正当李鸿章在上海立稳脚跟时,程学启在战争中受伤患破伤风不治而亡。死讯传来,李鸿章心痛不已,对众将言道:“吾左臂断矣!”同时致信恩师曾国藩,写道:“您把百年难求的将才恩赐于我,我真的无法完璧归赵了!”

李鸿章的另两位爱将刘铭传和刘秉璋,也是痞子气很足的人物。刘铭传最初成名即缘于其十八岁时意气用事杀了本族家长。李鸿章从心底里喜欢他们的这股痞子气。他给他们官做,给他们钱花,给他们名誉和地位,同时对他们处处回护。迈入官场后,这些人还是匪气不消,经常做出不合官场规矩之举:一会儿把这个县令乱棍打死;一会儿又对那个道台施以笞刑……某日,一道台向李鸿章哭诉:“大清二百多年,从未闻说有鞭打道员之事!”李鸿章淡淡一笑:“官场上是没有,我们现在却身处军中,当然按军法从事,军法中是打得的!”李鸿章公开对部下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错都由我李鸿章承担!”

遣散常胜军

李鸿章在半年之内,同太平军连接三次硬仗,取得了三战三捷!这三次胜利使李鸿章不仅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也为他赢得了创建淮军的信心。

这三次胜利均非轻易获取,每次战役都险象环生、充满变数,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在战火中得到了考验和磨炼。第一次新桥之战,双方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伤亡惨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上海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英军死亡率为10%,淮军的状况更加不妙,70%左右的士兵都染上了瘟疫。李鸿章在书信中向友人道出个中的无限忧思:“从夏到秋,淮军一直奔命作战于疲累之中,如今又患上瘟疫,成百上千将士不治而亡,所剩兵丁十有六七卧病呻吟。这样下去,淮军精华丧失殆尽,我已经做好亲临战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淮军一旦覆没,我李鸿章决不做生还之想!”正当李鸿章一筹莫展时,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他,太平天国主将、忠王李秀成突然宣布退兵。李秀成此时接到天王洪秀全命令,要求其即刻回师拱卫天京,同时太平军中也开始流行瘟疫。淮军在坚持中取得了保卫上海战事的胜利。李鸿章立即兴奋地给曾国藩写信汇报,他似乎忘记了战争的艰苦,得意地对老师说:“这次胜利后,我淮军可以自立,洋人也为我所震慑。鸿章也敢学着打仗了!”曾国藩接到捷报后深为学生感到高兴,但同时告诫李鸿章:取胜固然可喜,然古训有云:庆祝胜利要像举办丧礼一样,尤其不可得意忘形。此外对待洋人一定要谦卑,千万不要说什么我军精锐,不需洋人帮助的话。最后他郑重地嘱咐李鸿章,你心中有一分骄傲,士卒口中就有十分的嚣张!双方第三次战事——四江口之战,是太平军最后一次光顾上海。此役过后,李秀成再也无力东顾。经过这三次战斗,李鸿章的实战能力大为提高,军事指挥才能日趋成熟。李鸿章还认识到,上海保卫战的胜利,主要得益于淮军配备了先进的武器弹药,使淮军能够在关键时刻转败为胜。

自大轻傲的李鸿章有一个优点,即能够因地制宜、随时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打退太平军后,李鸿章牢记曾国藩警示之语,丝毫不敢懈怠,立即着手整顿淮军。李鸿章对自己招募的“叫花子兵”和“痞子将领”非常得意,对外宣称:“鄙人的淮军土是土气了一点,但最能打仗!”李鸿章整顿淮军主要集中于武器装备。他不惜血本,将淮军旧式兵器全部弃置,一律改装为新式洋枪和劈山炮,每哨配备6个洋枪小队和2个劈山炮小队。于是,淮军鸟枪换炮,在武器装备上大大超越曾国藩的湘军。淮军队伍也得到迅速扩充,由原先的13营增至79营。淮军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最高统帅李鸿章因战功升任江苏巡抚,逐步裁撤驻守上海的绿营兵,代之以初具规模的淮军。这样,李鸿章在上海实行有效控制的最后障碍只剩下不肯安分的洋人。英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在李鸿章初至上海时确实出力不少。但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淮军更换新式武器后,洋枪队就越来越成为李鸿章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