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46

第46章 教孩子学会感恩

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感恩是爱的根源,也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的回报和付出差不多。如果我们为某个理由拿一张臭脸面对世界,世界也不会给我们好脸色看;如果我们对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便可能得到他人温柔的回应。班尼迪克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他积极投入感恩的工作时,美德就产生了。”所以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20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之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拥挤争抢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篮子里最小的一条面包。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

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人家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赶快去!”

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活的逻辑是先失才有所得,给予而后必有所获。其实人类就是在不断地丧失中一步步发展过来的。现在我们提倡竞争,目的是充分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越是竞争,越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越需要人情味的美。

引导孩子学会付出爱,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体谅父母。

父母不要给孩子“开小灶”。应该是父母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除了一些孩子专用的营养品,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妈妈分水果不要让孩子先挑,而是先给孩子的爸爸,等等。

一家人上街购物,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说,孩子穿的鞋小了,要买一双新的,而爸爸也需要买一件新衬衣。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况向孩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衬衣,然后去给你挑鞋子,好吗?”你甚至可以让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有时,家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经济不宽裕,买了鞋子,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买衬衣。这个时候,父母也要向孩子说明。比如说:“因为你的鞋子实在不能穿了,需要买新的。爸爸虽然也需要新衬衣,但可以等一段时间。这次先给你买鞋,你应该谢谢爸爸,对吗?”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的需求不是非常紧急,应该教孩子先暂时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满足家人的需要。而且为了教育孩子,即使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也可以这样做。不要让孩子认为,他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孩子看到同学、朋友穿名牌,用名牌,难免不羡慕。父母一想别人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有?再多的钱也愿意掏。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孩子的衣着用具,应该以简单实用为上。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与父母的用品处于同一档次,或者略低一些,不要让孩子认为他享受好东西是天经地义的。

另外,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其实,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摆着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纯净的环境,怕艰难的生活现实会给孩子压力,孩子就可能误以为一切都来得很容易。如果父母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比如说,有位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个“大懒蛋”。原因就是,每个星期六早晨,爸爸都要睡懒觉,一直睡到中午12点才起床。所以她一点也不觉得爸爸好,并有意在爸爸睡懒觉的时候弄出很大的响声。

后来孩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才告诉她:“你爸爸是个作家。每天晚上,当你睡觉的时候,爸爸在工作。因为晚上没有干扰,你爸爸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星期六早晨,你起床的时候,爸爸才开始休息。所以不是爸爸懒,爸爸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从此,女儿有了爱心。夏天爸爸睡觉的时候,她还在外面驱赶蝉,目的是不让蝉声影响爸爸休息。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常有一颗纯真的心、体贴的心、反省的心、谦逊的心、服务的心以及感恩的心。不但对父母的教养、师长的教导要知道感恩;对社会、人群也要多一些关怀,并要有所回馈。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感恩、惜福、奉献的良好品德,这对他的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