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42

第42章 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

书面语言是一种成熟的语言,它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想法。而表达这些想法时,最好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语言,就像眼睛,如果不能把事情弄清楚,就会使它更模糊。

交谈是一种组织化的想法,而书面语言则是一种用更深思熟虑的方式组织的表达或沟通的想法。

例如: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必须要考虑您——读者的情况,找出一种鼓励、支持的方法,来使我的内容能对您的家庭有益。如果我们在电话中交谈,那会怎么样呢?也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比如,您会认为我是一个爱管闲事的无所不知的人,或者因喋喋不休而漏掉了重要的信息等等。

写作能力是孩子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父母要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捕捉作文素材。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非常丰富的,随时随地俯拾即是。

有位父亲在阳台上发现一个蜘蛛正在结网,便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来观察,一边看一边讲网的结构,网和纲的关系,蜘蛛是个精工巧匠……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看得认真仔细,兴致很高,还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不仅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素材,也学习了怎样观察事物。

又有一次,他的孩子买馒头回来很得意。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购物任务。于是,这位父亲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回忆了买馒头的全过程的某些细节,并因势利导让孩子把它记在了素材本上。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说起叶老对孩子的写作训练,对父母们很有启示。

一天,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修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叶圣陶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叶圣陶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默诵。

叶圣陶的训练是严格的,但又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叶圣陶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叶圣陶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叶圣陶教孩子写作,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尊》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不光文章的观点是经过自己用脑思考而得出的,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应该是自己独具风格的。高尔基初学写作时,曾多次遭到失败。有一次,他准备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下了好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为了使这首诗“美”起来,他从读过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句,写进了《老橡树之歌》。高尔基看着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就把它给了著名作家柯罗连柯。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柯罗连柯的话如同当头一盆凉水,使高尔基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写文章应该用自己的话的道理。于是,高尔基毅然一把火烧掉了这首长诗,只留下了两句:“我到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不妥协!”

因为这两句话是他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后来,高尔基把这两句诗的精神体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马尔加·邱德拉》中,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用自己的话。初学写作,是可能有不“美”之处,但是,不写就永远得不到提高。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顾这顾那。

父母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写作文的兴趣。当孩子写作文有求于父母时,不管是一个字、一个词或怎样开头结尾,都要满腔热情地给以帮助。父母不要因自己有事或心情不快而表现得不耐烦,使孩子扫兴。当孩子作文有了进步时,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或某一段写得生动具体,都要给以肯定、鼓励。

多带孩子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使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发展思维,受到教育。如有的父母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观看名胜古迹,使孩子在娱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对于孩子写作,要引导、指点,不要包办代替。刚开始,可多一些具体的帮助,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切忌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离开“拐棍”走不了路。更不要让孩子背范文,死记条条框框,要引导孩子逐步摸透写作的规律。

积累的目的在于丰富、充实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提高认识能力,为写作文提供材料。事实证明,会积累与不会积累大不一样。某班就近转来一名同学。开过欢迎会后,老师给他分配了坐位。没想到临时给的椅子,椅背掉了一颗螺钉,坐着很不舒服。这事儿小组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课了,小组长悄悄地把自己的椅子换给了他,而中队长又把这坏椅子留给了自己。又下课了,这把椅子又到了班长的位置上。后来这把椅子不知谁修好了。过了十多天,老师让大家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好事”。有的孩子选了这个材料,写得很成功。有的同学则不会选材料,认为没的可写。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分老幼,事不分正反,都可以随时积累,以便写作文时选用。积累作文素材时只要简短地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就可以了,最后要写上一两句感受。坚持这样做便可以解决“没有东西可写”的困难。

另外,让孩子学习写信。虽然现在的电子邮件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但是,不要太依赖它。鼓励孩子给亲人写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非常乐意收到孩子们的信。鼓励孩子打电话。与写信相比,打电话既快又方便,可以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