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5137100000039

第39章 发现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天赋,关键在于是否表露出来,关键是父母如何发现。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不难,难的是将天赋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体质很差,脑袋出奇的大,医生断定他得了脑炎症。孩子终于上学了,可是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爱问问题。比如,“为什么A要念[ei]”,“为什么1+1=2”。各种各样的怪问题激怒了老师,以为他存心捣蛋,对他自然少不了冷眼。于是他被认为是坏学生。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以后更加不愿意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了。

考试时,他考了倒数第一,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如果这是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放弃了,是不是会在孩子面前以及别人面前说:“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希望了。”因为老师都这样说了,因为他被学校开除了,这些“事实”不是判定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吗?

而这位孩子的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她深知孩子的性格,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既然他好奇心强,那就从好奇心培养开始。

她决心挑起教育的重担。

母子俩一起,边晒太阳边上课,从自然科学到政治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深深吸引着这个被学校遗弃的孩子。

由于对什么都好奇,书本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事例,他就照着琢磨,亲手做实验。12岁的时候,他就在火车上自己卖报纸开始赚钱,并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实验。没想到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他被赶下了火车。

灰溜溜的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的理解和原谅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并帮助他建立了相对“安全”的实验室。

这个当初被学校开除的孩子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的好奇心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因此他被开除。而正是由于母亲的善于发现,正确认识和引导,保护了孩子的天赋。母亲对于爱迪生的爱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并且尽可能地为他创造了探索的环境和条件。

很多人之所以取得大的成就,和小时候的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

有很多的父母只知道让孩子考大学,却从没有把具体学习什么专业和孩子的兴趣联系到一起。所以才有很多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特长、兴趣一点都没有联系,结果学生厌学,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

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未来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升一直很受一些优秀父母的重视。

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也都没什么兴趣,三天喜欢这个,两天喜欢那个,学习上所表现出的持续力真是令人失望。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广而不深”的现象,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现在孩子被各式各样的学习填满了生活,而父母焦躁的心态又常常催促着孩子。因此,孩子在既没有自己的时间,又有父母过分干扰等因素影响下,没有办法去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要父母去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的。莫扎特3岁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对音乐没有兴趣,我们硬逼着他弹钢琴,那么弹的曲子仅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不会走入音乐的圣地。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某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渴望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积极性和创造性随之产生。作为父母应该去发现孩子的志趣和天赋,并加以培养,使之巩固坚持下去。

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问题。有科学证据表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天赋,关键在于是否表露出来,关键是父母如何发现。

父母们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心观察孩子——

孩子是否善于背诵较长的诗句篇章?

当你第二次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如果不小心说错了某一个地方,孩子是否能立刻察觉?

当你带孩子走街串巷时,孩子是否能指出曾经到过的地方?

如果一些类似问题你都答“是”,说明你的孩子记忆力相当不错,在语言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天赋。

你还可以注意,孩子是否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翩翩起舞或小声哼唱?

孩子的日常举止动作是否优美协调?

孩子是否能很快学会骑自行车、滑板车之类?

显然,答“是”的父母可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平衡能力也相当不错,舞蹈、武术也许是发挥他的长处的地方。

当孩子在玩玩具时,你是否发现他会自动按颜色大小分类?

当孩子开始涂鸦时,你是否观察到孩子对色彩有鲜明的喜好,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涂色?

甚至异想天开都不要紧,因为这些都说明他具有观察力和想象力。

不过,比发现孩子天赋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引导,就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寻找、比较和鉴别,了解自己孩子的先天基因的特点、强点和弱点。常见一些父母牵强附会,自以为是,任意夸大孩子的特点,并沾沾自喜。其实,《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不难,难的是将天赋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

发现孩子兴趣的同时,也应端正心态。挖掘孩子天赋最忌拔苗助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加以实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当父母的要寻找到孩子智能的最佳点,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精心培养。而对于孩子某些方面的无能和缺陷,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是成功教育的开端。但仅仅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还要做到理解孩子,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