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自我管理力:懂得管理自我才能管理人生
5136500000008

第8章 树立人生目标,合理计划未来(2)

在英国的国会大厦西南侧耸立着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这里长眠着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憩息着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科学家、文学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不列颠之战”牺牲的皇家空军将士。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的一块墓碑上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会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通过这段充满懊悔的文字,我们应该懂得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正确估量自己、正视自己。如果你是一棵小树,那就一心一意地把根扎进沃土;如果你是一只船,那就扬起高高的风帆;如果你是水,就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去投奔大海……

相反,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去实现,那么只要我们实现了每一个小目标,那么大目标距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的确,目标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的,想要实现目标就应该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前进。如果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将大目标转到小目标,一层一层地分解,再将每一个小目标转换成很多更小的目标,那么,当我们在实现每一个小目标之时,我们就能备受鼓舞,而且我们会很清楚自己现在该去做什么。

所谓“目标多杈树法”又叫“计划多杈树”,就是指用树干代表“大目标”,用每一根树枝代表那些“小目标”,用叶子代表现在就要去做的目标。这是一种很有条理的划分方法,能把一个个宽泛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目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目标多杈树分解法”呢?

将那些大目标写出来,然后问问自己: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然后列出实现目标的相关条件。而这些需要完成的条件就是我们达成这一目标之前必须实现的小目标。因此,每一个小目标都是大目标的上的树权。

紧接着再问问自己:要实现这些小目标的相关条件是什么?然后,写出实现每一个小目标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找到这些小目标上的“杈树”。依此类推,等我们画出了所有的“树叶”,我们就算是完成了该目标的“多杈树”的分解。每一个目标到最后都可能被描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所以,一棵完整的“目标树”就是一套完整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检查“目标树”的分解是否具体,只需反过去从叶子到树枝,再到树干不断地去数,然后不断地问:如果这些小目标都没有实现,那么这些大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吗?如果“是”,那么就表示这个分解是具体的;如果是“不一定”,那么就表明我们所列的小目标还不够充分具体,需要继续补充被忽略的小目标。

目标多杈树分解步骤如下:

(1)写出一个很大的目标。

(2)写出实现这一目标所有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再将这些条件作为小目标,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层树杈。

(3)写出实现每一个小目标所需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第二层树杈。

(4)如此类推,直到画出所有的树叶之时就表示实现了目标,这才算完成了这一目标。

(5)检查“多杈树”的分解是否具体,就应该不断检查,如果小目标都没有实现,那么大目标肯定就没有实现。如是小目标都已完成,那么所列的条件已经足够充分,大目标也已经实现。

(6)评估目标。所谓的目标评估可以分为“目标合理性评估”与“计划可行性评估”两大类。这两种评估的核心就是对于目标大小的正确评估。

①评判标准之一:当目标被完全分解完全后,发现在单位时间无法完成“树叶”显示所有的工作量,那么就表明这一目标太大,还需要继续分解。

②评判标准之二:当目标被完全分解之后,发现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轻易完成“树叶”显示的所有工作量,那么表明这一目标太小。

(7)判断目标能否实现。将目标“多杈树”分解完后,如果列出的条件全部是“必要条件”,那就表明即使这些小目标全部达成,那么大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如果列出的条件是“充分条件”,就算除了“必要条件外”还有充分的条件,那就表明只要小目标全部实现,这一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假如小目标全部实现了,但是大目标却不一定达成,那么则表明分解时忽略了其他辅助条件,这时候我们就应该立即予以补充,直到所有的条件完全充分为止。

以上是目标管理的几个原则,而这些原则的实施必须依赖人的自律精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可以自律,动物的一切行为皆源自于本能,而人的行为却要控之、制之、律之,只有这样才能有德。人有德才称之为人,只有最简单的行为而无德,与动物有何异?诚然,自律不易。正如柏拉图所说,自律是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每个人在纷繁复杂又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前行,势必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这时,阻碍自己前进,破坏自己艰苦努力的敌人,往往不具备足够坚定的意志,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你必须时刻强迫自己做不愿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上操时挺拔的军姿是必需的,但你却筋疲力尽、大汗淋漓,如果你随便乱动,就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克服疲惫、坚持到底,就是你自律的表现。

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次放松似乎是茫茫人生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一时的懈怠似乎只是漫漫机遇中的一粒沙砾,但一次次放松与懈怠的累积就会演变为顽固不化的恶习,最终在自己的松懈散漫下将会惨烈地败给自己。

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一路向前

与其紧张地工作,不如轻松地前进。要想能够轻松地前进,就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以及按照计划一路向前的自律精神。

很多计划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在事前对相关的措施和步骤进行了部署。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有计划,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就表明计划失败。

伊索寓言中有个《蚂蚁和蝉》的故事。

冬天的时候,蚂蚁在晾晒受潮的粮食。这时候,一只饥肠辘辘的蝉向它乞讨。蚂蚁对蝉说:“为什么你不在夏天的时候为自己储存点儿粮食呢?”

蝉回答说:“那时候,我还正在唱着悦耳的歌曲,根本就没有工夫做这些事。”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的时候吹箫,那么冬天的时候就去跳舞吧。”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出利用时间的态度不同,我们命运的境遇自然也就不一样。有了计划,我们做工作时才会有方向和重点,工作起来才能有条理。作为一个整日都非常繁忙的职业人士,为了拥有更多的时间,就必须养成制订计划的优良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会使我们每做一件事就向我们的梦想靠近一步。

根据马肯基氏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计划上投入较多的时间的人和没有投入很多时间的人相比,前者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计划,而且效果非常不错。这表明,有效的计划能成为高效利用时间的奠基石。有的人可能会抱怨自己总是没有时间制订计划,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借口,这样的人别想得到预期的效果。马肯基氏对此提出了警告:“一流的企业员工做事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我们与其紧张地工作,不如轻松地前进。花一点儿时间全部安排好计划,就能够让我们在行动过程中节省很多的时间。”

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注重计划的人,他总是会把自己该做的事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去拟定一个整体的计划表,规定自己要在某些时间内做某些工作。正因为此,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时间计划去做事情。通过他的日程表就可以看出:上午9点钟的时候,他与夫人在白宫草地上悠闲地散着步,等到晚上的时候再去招待客人吃饭,一天的时间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等到他该睡觉的时候,因为所有该做的事都完成了,所以他可以放心地去睡大觉。

按照时间和内容,大体上可以将计划分为这么几类: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以及专项计划等。

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月计划呢?

月计划一定要比周计划更加宏观。一般来说,月计划包括下一个月要去做的重要事项,因此月计划是一项相对长期的计划。一定要指出的是:月计划必须是与企业的目标以及部门在某一段时间周期内的工作内容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一个人在未来一个月内要完成一个目标,那么他可以把月目标分成4个周目标来实施。

通常来说,周计划必须遵从月计划,因为很多重要的工作不是在一周之内所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任何计划都永远赶不上变化,谁也不可能预先制订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月计划。

在做周计划之前,应对所有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检查,然后再根据工作目标、月计划、工作日志、排定的活动、待办的事项等去安排周计划,因为这样做能够安排好工作的优先顺序。

为了确保按时完成计划,必须将计划写下来,这样做可以控制和利用好时间。每日计划可以包含下列内容:

1.当天目标,就是我们必须当日完成的工作。

2.预留事项,预定的特别事项所应该准备的时间。

3.待做事项,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

制订和实施日计划的5个步骤如下:

1.把每一个目标任务清楚地写出来。

2.确定当天的重要事项,提前安排好优先顺序。

3.准确估算一下子时间的长短。

4.写出自己的行动方法和工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