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宅经
5119100000005

第5章 旺宅选址,有法可循(1)

《黄帝宅经》告诉我们:“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及为上吉。”

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师们都十分强调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应保持和谐的关系,而“风水”正涉及到环境的选择这个问题。

人们总是要生活在某种环境之下,环境的好坏就免不了对人的行为和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们建造房屋来躲避风雨及安度寒暑,其实,这是一种用人工形成的小环境,它与人贴得最近,关系最紧密,可以说是人的第一环境圈,可是这个圈子的范围实在是太小,人的触角感官与行为生活不可能局限在这么有限的范围之内,于是就需要向外面延伸。希望在第一环境圈外再建立一个范围更大的第二环境圈,可是人力难以胜任这一愿望,惟一可行的便是对自然环境做出抉择。风水学就是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

(第一节)住宅环境的风水追求

住宅风水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怎样选定吉祥宅地才能与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谐调共处,并从中获得吉祥,汲取利益。

旺宅选址有哪三大要素?

中国风水学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人文环境观念,所以,能使人融入自然,接受天地灵气,并且不受不良因素侵扰的住宅就是好住宅。“藏风聚气”、“山环水抱”、“龙真穴地”是旺宅选址的风水三大要素。

“藏风聚气”是要寻找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里可以让天地灵气有控制地进入,又可以将其留住。风水学强调“藏风聚气”,假如宅地风大,十分强劲,聚集的旺气就会被吹散;风势过缓,空气不大流通,也不适宜。只有柔和的清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这才符合风水之道。“山环水抱”其实跟藏风聚气有异曲同工之效,不过它更强调了对自然山水的利用。“龙真穴地”就是要找到一个深受天地精华的地方,从而让居住者获益。

选择封闭式的环境单元为住宅基址

风水家选择都城、村落和阳宅地址时,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具备封闭式的环境单元。这种环境单元被风水家称为太极,它跟地理学上的地貌单元相对应。风水家对太极的解释是:“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各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少祖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城垣,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祖宗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堂局,合成一圈,此成一太极也。父母、主星所开之龙虎,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地理知》)这是按地貌单元的大小来划分太极等级。太祖为一级,少祖为二级,祖宗为三级,父母、主星为四级。在同级太极中,又按地形结构分三层:外太极、中太极、内太极。这点在清人的风水书《地理》中讲得很清楚。他说:“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为内太极。其穴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风水家要据太极大小来安排都城、城市、乡聚、民宅。—级太极可建都,二级、三级太极可建城镇乡聚,四极太极宜建民宅。各级太极有一定的地域面积要求,如帝都要求大局,也就是垣局,垣局必落平原(《地理知止》)。平原面积要求四周在一百里以上;府衙要求四周有数十里的平原;郡县要求四周有十数里至二三十里的平原;乡村市井所在地的平原,四周亦不下数里。平原越大,铺展越阔,则力量愈大。这个力量指生产力,如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等因素。各级太极有的风水家称作大、中、小聚,大聚相当于一级太极,宜建帝都;中聚相当于二、三级太极,宜建城市;小聚相当于四级太极,宜建民宅或坟墓(《俯察本源歌》)。从理论上讲,住宅应当依山傍水。依山,可以取得丰富的生活资源,防止水涝,傍水有利于灌溉、洗涤、食用。吉利的宝地也要求有“四神砂”和周围水道。

主要内容是注重龙、砂、穴、水相配,山川形势有情。看地的具体方法有十条:一看祖山秀拔,即大河发源处的山脉秀丽挺拔。二看龙神变化,即山脉走向有起有伏,有变化。三看成形住结,即山脉起伏间形成的大小盆地、平原。四看落头分明,即河水交汇处。五看脉归何处,即山脉走向的终点。六看穴内平窝,即小地形。七看砂水会合,即穴周围的山水环抱形势。八看朝对有情,即穴前后的山。九看生死顺逆,即山水吉凶的选择,十看阴阳缓急,即山水向背的选择。十条缺一不成(《地理臆解》)。

住宅以坐北朝南为最佳

由于我国处于地球上特定的地理位置,因此,阳宅的南向是最佳朝向,当然,处于不同经纬度地区的阳宅各自以南偏东、南偏西为最佳朝向。从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看,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即风水师倡导的子午向。坐北朝南的阳宅,在炎夏可以避开阳光的辐射,在寒冬可以充分取暖、杀菌、得到维生素D的滋润。民间俗语云:“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此话不无道理。

风水中讲究“面南而居”,从文化背景来说,这与《周易》等书的思想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雍也可使南面。”就是说他的学生冉雍不错,可以做治人的君主。所有这些,都是“向明而治”思想的表现。这里所说的“向明而治”实际上就是指“向阳而治”。这就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绘制而成;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而成;都城是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展开布局;建筑也多是坐北朝南兴建而成。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天所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这种“面南文化”观即“向明而治”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

中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时间一长,人们就形成了“面南”的观念,从而出现了“面南而立”、“面南而居”、“面南而治”的文化模式,风水中的“面南而居”就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体现。

影响风水中“面南而居”观念形成的环境因素,除了地处北半球阳光多从南面照射之外,还与盛行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这个土生土长的环境模式也是一个坐北朝南的模式,它的西、北、东三面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足见中国风水模式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环境模式。

风水中讲究“面南而居”,但并不要求所有建筑千篇一律的坐北朝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建造方案受实际情况的影响。按照“游年八宅”法的规定,坐北朝南的“坎”的吉利方向可以有三个,它们是东南生气方(上吉)、正南延年方(上吉)和正东天医方(中吉)。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古建筑,其朝向多是南偏东、南偏西的,也有少数是东偏南和西偏南的。不仅古代建筑朝向多数是南偏东和南偏西的,就是现代建筑朝向,也是如此。按现代建筑学要求所测定的全国各地最佳建筑朝向来看,除武汉限于南偏西之外,其它各省(区)首府城市的建筑朝向均可选用南偏东,通常是10°~15°左右,多者可偏30°。当然其中很多城市除适用于南偏东外,还可适用于正南和南偏西方向。

看来,利用风水的原则也是有灵活性的,在不能“坐北朝南”的特殊情况下,只要住宅的修造符合风水所要求的挡风、采光、通气的原则,也是好宅。这是风水本身的功能性实用性使然。

理想的宅地应“藏风聚气”

《地理八十八向真诀》将风分为八种,并注释如下:

(1)前有凹风是明堂倾斜的标志,不是没有案山就是案山带凶,并且不能聚止生气。因此,此风不吉,主贫穷潦倒,子嗣无继。

(2)后有凹风表明无主山。此风不吉,主贫困,短命,人丁不旺。

(3)左有凹风是青龙软弱(低矮)不振的标志,为凶,这样就会丧夫寡居。

(4)右有凹风表明白虎继续不断,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5)两眉凹风是指从主山和青龙以及主山与白虎山交汇处吹来之风。凶,这样就会伤家主和子嗣无继。

(6)两足凹风指来自青龙和虎部尾之风(是指青龙、白虎两抱山的尾部)。大凶,主倾家荡产,满门灭绝。如果这些风吹自艮方(东北方)则凶极无比。

如上所论,这八种风均不吉利。八方风简称八风。八风指来自八个方位之风。风水中没有凸风,只有凹风,之所以称凹风是因为只有当中有沟谷存在时,风才能由此吹进群山环抱的吉地。如果吉地为连绵不断的重山叠岭所层层环绕,那么当风吹来时,就会越此而过,不会吹进吉地。因此,吉地中的风反映了环绕吉地的山峦的质量。现在可知,尽管《葬书》并未将“山”定为最重要因素,但它仍然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比风更加受到重视。

至于吉地中风的性质,风水学确信风水穴处不应有任何方向的来风。但不管怎样,在一些特别实例,具有多方来风的地方也会很吉利。

按阴阳概念,风还可分为下述两种类别。若风从山顶往下吹则称之为阳风;反之若从山谷向上吹则称之为阴风。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分类法。

风水实践证明,择基选址有几个步骤:觅龙、观砂、察水,点穴,把气从龙脉引下来,聚之于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首先是觅龙,即寻找祖山。古人认为山是气之源,在《望气篇》中谈到山的形势与气的关系:“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可见环境和“气”的关系多么紧密。

当“气”运行中,又必须有气的连续性,郭璞《葬经》说:“气因形来而断不可葬也。然断有几等:有为水冲者,有为路所截者,有为畚锸所伤者,龙行至此,未有不遭其害者也。”这里龙指“气”,气流希望不要受阻。

“气”被引下龙脉后,左右龙虎砂山夹紧:“若非龙虎夹紧直走近水旁,则水动而气散。”这时仿佛气流到达目的地了,需龙虎夹紧,否则就会漏掉,这里说的左右龙虎砂山就是上面提到的“形”,即环境空间,它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了“隐而难知”的“气”。

砂山之前还有朝山,不得与“气”冲突,应该“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

朝山再向两旁是罗城,罗城是祖山分障包罗于外,即龙之余气也。余气还以罗城护卫,以确保气不外溢。

因此前有朝山,后有大而高的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仿佛一个大四合院,全院的惟一出口就是水口,水口为“一方众水所总出也”,真好像四合院的大门,既是进出村的关口,又可能是溢气的通道,是个关键的地方。四合院总作有影壁,以防漏气,村落也不例外:“祖山开障展作罗城,罗城余气去,作关阑重重,关锁缠护周密。”这里关阑、关锁都是指水口。

古人选形可谓滴水不漏,用形紧紧拢抱着气。虽说气形相辅相成,但是像这样的气形关系在西方并不多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中国风水学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大江大河一二十里而来不见,回头环顾,中间虽有屈曲,决不结穴。直至环转回顾之处,方是龙脉止聚”。在河曲附近选址,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

中国风水学认为:“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即曲水气聚。当水流到拐弯处,近乎水止的地方,气便有所储备。曲水比直水好。《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阳宅十说》中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把中国风水学的精髓一语道破。江河支流气聚,对于人体而言,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气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流速相合时,对人体有利。大江大河气场流速大则人气散,中国风水学称“气冲”。江河支流流速小,接近于人体气场流速。大江大河旁适于建造大城市,而江河支流,适于建小村镇、民居等。

(1)对于直水,河左为阳。江河的左右岸分法是以人横跨江河,流水从背后流向前方,此时左手为江河左,右手为江河右。中国风水学认为:“直水两岸,右为吉,左为凶。”

(2)选址在河曲凸岸一侧,即水环抱三面岸上,远比选在凹岸,即河流反弓的一侧要有利。

(3)对于海港类城市不论左右,以“山环水抱”为主。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流山转,山随水去,风水里面水占了一半。因此,凡入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

就像常言所说的:蛟龙入水,如横空出世。水是龙的血脉,两水之中必有山,所以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飞走即生气散。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穷。水散处民多离,水聚处民多稠。流动的水要盘桓,流来的水要屈曲绕抱,汇聚的水要澄清。水质不论对风水,还是对人们身体健康都是很重要的,水色碧清、味甘、气香,则这个地方主上贵,就是最好的地方。水的颜色是白色,水温暖,水味清,那么这个地方主中贵。水的颜色很淡,水味辛辣,气味很浓烈,那么这个地方主下贵。水气味酸涩、发馊,那么这个地方是恶劣之地。

建宅居住应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住宅,这叫做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居住者才能健康长寿。风水讲究山环水抱,其重要目的都是为了聚气、止气,以防止生气泄漏!

从形法角度看,生气可从地气和门气两方面考察。地气,概指宅基大小高卑、土质、湿度等因素及予人生理心理的影响效果。地气过强或过弱,都会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感到不适,就需要用门气或其他性质的气来进行调节。风水理论认为,房屋大门为住宅之气口。如果把大门设在正确方位,生气即可从大门流入,得气有利于空气流通。如果把大门设在闭塞的一方,谓之不得气。门气不宜过强或过弱,例如门气过盛会冲淡地气。

风水思想强调地气对住宅的影响,即居住环境的地质条件对居住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科学证明并非危言耸听。从科学角度看,居住地的地质条件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1)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钼、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轨在《耳谈》云:“衡而迁徙。”比《耳谈》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

(2)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腐败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