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的人最容易情绪化,他们不一定比平常人开心,却比平常人更加容易失落、暴躁、沮丧,因为他们的思维始终在得与失之间走钢丝,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保持平衡的不是他们稳定的心态,而是因为他们始终拿不定主意。别人脚下是宽阔的路面,他们脚下只有细细的线,所以总是精神紧张。面对一个问题,他们的反应速度很慢,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想得太多,影响了决策速度,更有可能始终想不到究竟该拿哪个主意。
在大学当讲师的小刘是个英俊的小伙子,也有几分才气,最近他遇到了感情烦恼。两个条件不错的女人同时追求他。A小姐家境好,有个姨夫还是小刘学校的校长;B小姐很有能力,大学毕业三年就开了自己的公司。
小刘比较AB二人的优点和缺点,B是女强人,性格强势,A却很温和,从来不和人生气争执;A家的条件无疑好过B,B虽然事业有了小成,但今后发展不一定就好,娶了A的话,对他的工作也有好处……小刘比较来比较去,仍然不知道选哪一个,只好和两者同时保持暧昧关系。最后,AB二女发现了这件事,一人给了小刘一巴掌,同时和他结束了恋爱关系。小刘得不偿失,还落下个脚踏两船的坏名声。
小刘遇到了恋爱难题,他有两个追求者,两个女孩条件都不差,小刘与两人玩暧昧,时而觉得这个好,时而觉得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益处。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知道这件事的两个姑娘同时与小刘断绝关系。小刘好好的姻缘成了竹篮打水,还落下了坏名声。
反复权衡无法取舍,这是患得患失的另一种形式。特别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用列表的形式来分析各个选项的益处、坏处,选了它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却发现每一个都很美好,每一个也都有不足,不禁哀叹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项。有得必有失是人生常态,与其哀叹,不如赶快下定决心,先抓住一个再说,不要坐视机会溜走、后悔莫及。
也有人把什么事都考虑得周到全面,就怕有什么闪失。真到了事情发生,他仍在裹足不前,还在盘点计划有没有疏漏。这同样是患得患失,反映了这个人心里的胆怯,他没有办法坦然地面对“失去”,自然就希望能够万无一失的“得到”,但这种小心翼翼同样容易让他失去机会。至少,他的脚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无法当一个领先者。
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或者总在盘点失去的东西,就容易把现在拥有的那部分也失去。这就是患得患失的危害。患得患失的人永远在计较一时,做不了什么大事。当我们为一件事踌躇痛苦,不妨告诉自己:“果断一点吧,人生有得有失,但不能患得患失。”
不要用他人的标准评价自己
一位作家出了几本小说大受欢迎,其中一本还被导演看中,改编成电影。作家立刻成了县城里的名人,很多人出于嫉妒开始造谣中伤作家,给作家虚构了许多罪名,比如,说作家不孝顺母亲,说作家在外有小老婆,说作家的作品是找了枪手的代笔作品……作家的儿子很气愤,质问作家为什么不在媒体上澄清这些事,作家说:“我为什么要和他们吵架?”
“不是吵架,是要争个是非曲直,没有的事就是没有。”
作家说:“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说你屁股上长了一条猴尾巴,你怎么办?你是不理会他们,还是在他们面前脱下裤子?”
见儿子不说话,作家又说:“同样的道理,他们说他们的,你做你自己,不需要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影响自己的心情,‘不理会’就是最好的反击。”
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成功人士身后都会出现红眼病,对成功者大肆诋毁。故事中的作家也遭遇了这个情况。睿智的作家知道,诋毁的人不会因为你的一封声明信就放过你,他们只会叫得更来劲,不能自降身份和他们对骂,否则丢脸的是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位作家的智慧。更多的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身边的人一句评语,就能想上半天,总希望自己能够符合别人的标准,得到别人的赞美。太过在意评论的声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说明你的生活重心不再是你自己,而变成了别人,你也许会为了迎合他们改变自己,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不满让自己难过失望。情绪是自己的,在乎别人评价的人却把情绪的绳子交到别人手里,由别人控制。
太过在意别人,自己的幸福感就会随之打折。比如升职加薪是件高兴的事,突然发现同事升的职位比自己高,心情难免不愉快;装修了新房子很有成就感,突然发现邻居家的房子更加气派……当我们满足的时候,一旦和那些条件更好的人比较,不禁充满失落,一瞬间喜悦全都消失了。用他人的眼光评价自己,难免产生迷茫,不自信,甚至自我否定。
有一匹枣红色的小马生下来就有三只眼睛,它在旁人异样的目光中长大。每当其他马带着嘲笑说起它的眼睛,它就觉得异常痛苦,而马群对它的排挤,又让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终于有一天,小马向神灵祈祷,希望仁慈的神灵能够将自己变成两只眼睛的正常的马。神灵再三要它考虑清楚,小马坚决地说:“我想清楚了,我一定要变得和其他马一样!”神灵只好答应了它的要求,将小马的第三只眼收回。小马在马群中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没想到半个月以后,有一支风尘仆仆的军队来到草原上,他们到处询问:“听说这里有一只三只眼的枣红马,那是天马下凡,我们奉国王的命令请它回去做国家的至宝,那只三只眼的马现在在哪里?”小马听了后后悔不已,它竟然没有意识到,有第三只眼睛正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它只能看着那支军队徒劳而返,自己也要在草原上过完平凡的一生。
有时候我们难免用社会的、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大家都做的事就是最正确的,至少是没有太大差错的,即使自己有了“出格”的想法,为了不引起旁人的攻击,默默“改正”,却不想想也许这正是自己高于别人的地方,正是自己能够发掘的价值。不知有多少个性、才华就在弃异求同中被埋没。
高考前,一个女孩想要报考冷僻的图书馆管理专业,亲戚们纷纷说现在的图书馆都是“内部消化”,根本没什么对外招聘的机会,报考这个专业意味着毕业就会失业。
女孩对未来工作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我并不是对它没有了解就胡乱选志愿,我喜欢这个专业,这是最重要的。”在众人的反对下,女孩仍然坚持了她的最初志愿。四年后,女孩在找工作时的确遇到了很多麻烦,但她还是凭借优秀的成绩在一家图书馆工作,每天与她喜爱的书籍打交道,生活得非常滋润。
从众是不是一定正确?这个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完全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时,很容易会被他人的意见操控。可是人生的路是自己的,帮你出主意的人不能替你走,有了问题他们也不能替你扛,如果后来你觉得不如意,只能怪自己盲从他人。所以凡事还是要有自己的主张,你觉得对的别人也许都在反对,别人说的对的却未必适合你,生活只能靠自己选择。
他人不是模板,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套在他人的思维里。生活的好坏来源于自己的判断,符合我们心意的,才能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必为他人的一个眼神苦恼,也不必为他人的一句否定心烦。认真审视自己,确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如果别人指出的是缺点,向别人道谢,改掉它;如果你认为那正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向别人道谢,继续走自己的路。有时候我行我素,也是通往收获的必经之路。
痛苦不会永远存在,再苦也要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