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我们离快乐很远,离迷茫很近。迷茫就像乌云一样遮蔽心灵,让我们不能接触阳光,心底始终有一片又一片的阴翳。
切断迷惑,抛离游移,舍弃患得患失或者追求完美的心态,用微笑着面对生活,未来才能渐渐清晰。
别让完美主义害了你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成绩优秀的何秀秀就抱定了这样的念头。
大三一过,何秀秀和其他人一样,忙着找实习单位。她被老师推荐到市电视台工作,可惜的是,市电视台编制已满,何秀秀实习期的成绩虽然优秀,也只能做一个临时工。不过何秀秀并不着急,她相信以自己姣好的外貌、伶俐的口舌、优异的成绩,一定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好工作。
比起苦苦寻找工作的其他同学,何秀秀的就业机会实在让人眼红,首先是一家广播电台给她打电话,何秀秀想自己怎么说也要进入比市电视台更高级别的地方,所以一口回绝。此外还有外企、高校、广告公司都对何秀秀十分满意,何秀秀考虑再三,认为自己还能遇到更好的机会。过了几个月,同学们都找到了工作,只有何秀秀还在等待她心目中的“好机会”。
直到毕业将近,何秀秀才开始着急,她给以前通知她上班的单位打电话,对方回答:“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何秀秀这才发现,好工作都已经被人抢走了!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条件优秀的何秀秀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她相信自己有资本挑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挑,总想一步到位找一个最好的工作。等到她发现身边所有同学都有了工作,那些曾经希望录用她的公司找到了其他合适的员工,她才不得不接受一个悲哀的现实:皇帝的女儿,也有可能嫁不出去。
人们把何秀秀这样不断追求完美的人称为“完美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完美主义者很优秀,因为他们从不放松努力,从不姑息自己的错误,这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比旁人更加优异。但当他们的完美主义一旦超出某个界限,就会成为对自己的吹毛求疵,就像一个美女照着镜子说她的鼻子不够挺,脸庞不够尖,眉毛不够长……在旁人看来很美丽的事物,在他们眼中全是毛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像是激励,有时更像自虐。
对待人生,完美主义者同样努力而固执。他们把人生当做奥林匹克运动会,随时都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他们的努力目标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完美。对现状,他们永不满足;对机会,他们挑三拣四。他们以苛刻的标准对待自己,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又不肯放弃“高标准严要求”,他们的人生像一场无止境的马拉松,不能懈怠、不能休息,随时都在冲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要求,比其他人更累,却比其他人更没有成就感。
一次,一个娱乐记者要去采访一位明星,这位明星已届中年,平日严肃沉默,最不爱和媒体打交道,媒体对他也没有太多报道。记者想借着这次采访,挖一些内幕消息。
记者趁着明星在化妆间休息的空档想要提问题,那位明星显然正在忙碌。记者发现,明星的戏服被咖啡染了色,助手正在紧急处理——要知道这是一部古装戏,戏服只有这一套,而这套戏服很不幸是浅浅的颜色。让记者吃惊的是,助手竟然像长辈一样教训明星说:“跟你说了多少次,吃东西喝东西的时候不要毛手毛脚!”然后歉意地看着记者说:“不好意思,他就是这个样子,演戏认真,其余时候都糊里糊涂。”
记者突然觉得眼前这个沉默寡言的明星不像传闻中那么不可接近,相反,他有极其普通也极其可爱的一面。
记者热衷于从明星身上挖掘新闻,特别是对那些看似完美的明星,记者总想知道一点内幕。故事里的记者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去接触一位大明星,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少言寡语的明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牌”。这位明星笨手笨脚地喝着咖啡,把咖啡弄到戏服上,并且被自己的助手训斥。一个高大完美的明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迷糊的、可爱的中年男人。记者对这个明星突然产生了好感和喜爱。
人们对事物的最高评价是“十全十美”,但十全十美的东西并不可爱,甚至难以亲近。十全十美的艺术品总放在玻璃橱子里,不能碰,不能摸。十全十美的人尽管体贴周到,却总让人觉得假。那些看似完美的人出现一点小失误,有一点小毛病,反倒让人更愿意接受。有缺点的东西让人感觉亲切,毕竟谁都不完美。
一个淡水珍珠商培养了一颗饱满美丽的珍珠,可惜这珍珠有一小块黑点,珍珠商陷入两难:把黑点磨掉,珍珠就不圆润;要保持珍珠完美的外形,就要容忍那个黑点。事实不能两全,有一方面的完美,就有另一方面不完美。如果过分追求,就会导致珍珠的损伤。
完美主义者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如此,一味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就造成了没有专长;一味要求自己有完美的性格,就造就了毫无个性;一味追求最好的东西,就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完美固然是件好事,但有缺点至少是一种自然的真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完美,也不要追求那么多“最”,放松自己,别让完美主义害了你。
任何事都不要做过头
春天到了,一个农夫犁地后把种子种到地里,经过农夫精心照顾,种子很快发芽,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农夫十分开心,每天继续浇水施肥,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又过了一段时间,农夫开始着急:“麦苗为什么长得这么慢?什么时候才能长得更高一点?”有天晚上,太阳就要落山,心急的农夫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将每棵麦苗向上拔了几厘米,他相信这样一来,麦苗就能长得更好,收获就能来得更快。
接下来的事我们都知道,第二天,农夫发现田地里的麦苗死光了,这就是成语“揠苗助长”的由来。
农夫将麦苗从土里拔出,但经过一个晚上,这些违反作物生长规律的麦苗全都死掉,农夫白白忙活,还蒙受了损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什么事都要按规矩来。如果操之过急效果不会好,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成语字典里有很多关于性急的成语:一步登天、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人们做什么事都希望快一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做事更加讲求效率,每个人都想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人们恨不得把24小时变为48小时,忙得天昏地暗还觉得时间不够。做同一件事的时候,那些对自己要求高的人也喜欢最大限度压榨自己提高速度,这样的人又有一个名称——工作狂。工作狂们就像动车奔驰在轨道上,人们只看到它在眼前一闪,匆匆忙忙的向着目标疾驰,根本不知道自己到过什么地方。这样的人生太过急迫,以致失去了乐趣。
任何事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做什么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太急或太慢,都会扰乱生命的步调。就像订下了一个合理完善的计划,你每天按时完成它,将它执行到底,自然会得到理想的结果,但如果随意更改,今天多一个步骤,认为自己深谋远虑;明天多一天休息,认为自己在休养生息,完全打乱了最初的想法,最后,你所得到的结果也许和想要的大相径庭。也许你认为自己做了更多的事,事实证明,增多的不一定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累赘。
就像“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画师以最快的速度画完一条蛇就可以拿到奖品,他却希望自己的画更完美,就给蛇添了四只脚。最后,谁也不承认这个画家画的动物是一条蛇。有时候做事太过要求完美,增加不必要的步骤,结果就是多此一举,没有人愿意买账。
在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两条著名的铭言,一条是人尽皆知的“认识你自己”,还有一条是“任何事都不要做过头”。这两条铭言告诉人们如何学得聪明。一件事做得恰到好处,自己不费更多的力气,别人也满意,如果管得太多,自己操劳不说,别人还嫌你多事。生活中有多少人勤勤恳恳地给自己规定超额任务,却只得到“画蛇添足”的评价?
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太亲近难免有摩擦,太疏远又称不上知己,唯有不远不近,保持适当距离,让距离保持美。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如此,太高的要求让自己疲惫,太低的要求让自己平庸,只有结合实际,定下最佳目标,才能达到身心平衡。至于这个“度”由什么衡量,有待我们在实践中观察摸索,但有一个底线我们能够把握:不要让自己太累,也不要让别人厌烦。
一根筋的人会走进死胡同
唐朝武则天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女皇帝起用了一批酷吏,以周兴、来俊臣为首的这些人专门抓捕反对女皇的大臣和百姓。朝廷官员一旦被他们抓到,就会遭到严刑拷打。没有人能经受住那些酷刑,只能承认酷吏们早就编造好的“罪行”。靠着滥用刑法,酷吏们杀死了一批又一批无辜官员。这一天,他们把名臣狄仁杰抓进监牢。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元老重臣,也是一位有智慧有谋略的老人。在武则天一朝,他面对酷吏奸臣,耿直不阿,得到武则天的敬重,尊称他为“国老”。能在那个时代得到极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的正直能干,还因为他有睿智的头脑。被抓进监狱后,狄仁杰清楚这些酷吏平日的行径,为了求生,他从一开始就认罪,酷吏们说什么,他承认什么,口供放到面前,他忙不迭地按手印。酷吏们都说:“看狄仁杰平日在朝堂威风凛凛,没想到是个软骨头,还没打就全招了。”于是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管。
等到酷吏们放松了警惕,狄仁杰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让来探监的儿子交给女皇。武则天看了后,明白了狄仁杰的冤屈,命人将他释放。君臣再度见面,武则天奇怪地问:“爱卿,既然你没有造反,为什么要在造反的供词上画押?”狄仁杰说:“如果微臣当时不画押,恐怕这把老骨头立刻就被打散,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面对酷吏的诬陷,还没等酷吏用刑,就首先承认了自己的“罪状”,然后再伺机寻找机会为自己伸冤。自古名臣难做,狄仁杰却在政治风浪中一再保全自己,这功归于他对现实清醒的认识:有些时候,达到目的需要矢志不移;有些时候,需要对现实做一些让步,以迂回的方式取得成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变通。
我国名著《红楼梦》里,关于“忠臣武将”有一段有趣的描写,男主角贾宝玉很讨厌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名臣,说他们只顾邀一时之名,逞一时意气,糊里糊涂地死了,他们一死不要紧,谁来辅佐国君、保卫国家?贾宝玉说的话虽被人称为“傻话”,但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一根筋的人固然能让人赞一声有骨气、有勇气,可是从长远目光来看,他们只是得到了个人名誉,却远远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一根筋的人经常走进死胡同。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认死理、咬定一件事就再不松口,一定要沿着认准的方向走,到了南墙也不回头。比起完美主义者,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偏执,他们太过注重原定的目标,太过死板地执行原定计划,完全忘记变通这回事。他们忘记想要达到目的,认准一个目标固然是对的,但达到目标的方法有千万种,只认准一种方法死钻牛角尖,很容易导致功亏一篑。特别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硬碰硬看似豪气,关键是,你是鸡蛋还是石头,如果是石头,碰碰倒也不妨,如果是鸡蛋,只能粉身碎骨。
一个富翁胳膊上生了一个毒疮,家人都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找医生割一刀、再上点草药就能治好,可是富翁却想:“身体是自己的,胳膊上生疮是一件大事,治得不好留下后遗症,难受的也是自己。”最后富翁决定找一个最好的医生医好毒疮。
他所在的村子有一个好医生,富翁看不起医生的学识,一定要去县里请一位有名的大夫。大夫来了,他又觉得对方年纪太大手脚迟缓,又要去京城请大夫。日子一天天过去,富翁的毒疮恶化,整个胳膊都抬不起来。
等到富翁已经起不了床,神医华佗被请到了村子。华佗看到他的疮之后连连摇头说:“这种疮刚长出来的时候,只要割掉再上一个月的药,就没有大碍。现在要治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好,以前给你治病的医生真是个饭桶!”富翁听了低下头,不敢承认他就是那个“饭桶”。
富翁生了毒疮,想要找全国最好的医生来医治才能放心。他对每个来看病的医生心存挑剔,任由这个毒疮继续生长,最后他找到天下最好的医生——华佗。华佗治好了他的病,也给了他一个评价——饭桶。为了一个好医生能够忍受自己的毒疮恶化,这样的人不能叫做精诚所至,只能叫饭桶。
“最好”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字眼,追求“最好”的人,也有点一根筋。一个人想要得到最好的成绩,证明他的智商;拿到最好的业绩;证明他的能力;有最好的生活水准,证明他的富有。至于穿最好的衣服证明品味,吃最好的食物满足食欲,找最好的医生保证健康,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如果太执著于“最好”,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容易把“最好”变成“不好”。
“最好”应该有一定的范围,例如,一个体操运动员在市里比赛取得了第一名,但和奥运会上的选手比起来,她还有很大差距,只要范围足够大,“最好”都会降级,变成“还行”。但对一个普通的体操选手来说,市第一已经是她能够拿到的“最好”。多数时候,“最好”应该是比较级,自己和自己比,有没有比从前更好。有些时候也可以是最高级,要求以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只要不贪心不偷懒,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最好”。
一个开饭店的老板就要去世了,他不知道要把生意交给哪个儿子,就对三个儿子说:“你们去后山给我摘几个果子,谁的果子好就把饭店留给谁。”
三个儿子连忙跑到后山,可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山里哪来的果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想向山里的居民买几个果子,偏偏那座山是座空山,根本没人住。两个儿子空手而归,只有小儿子看到梅树上梅花开得不错,折了一枝带给父亲,对父亲说:“虽然没有果子,但在房间插朵梅花,赏心悦目,您的心情也会更好。”
父亲对儿子们说:“如果客人在冬天想吃夏天的水果,你们买不到难道就不上菜?吃不到果子可以用其他方式弥补,做人不能一根筋,这个店只有交给老三,我才能放心。”
生活处处需要变通,脑子不会转弯的人总比别人慢一拍。因为生活处处有变数,今天定好的计划,明天可能因为意外更改,如果不能随机应变,就只有放弃或者停滞不前两条路,不论哪一种都与成功无关。一根筋式的执著又叫固执己见,这样的人听不进别人意见,看不到更多出路,他们眼前只有一条线,起点是自己的双脚,终点是自己的目标,哪怕这条线上有大山大河,大江大海,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从某些方面,这样的人固然让人佩服,但从结果来看,明明有省力的方法却不用,这究竟是执著,还是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