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说,他订阅了很多份报刊。平时,他有意识地进行集报,分为文学、教育、旅游、时事热点、身边生活等种类。对一些重大题材,他还进行了专题收集,如北京奥运题材、甲流题材。根据儿子阅读的关注点,他会协助其收集各种题材,方便儿子写手抄报、写作文。他说:“我就是儿子的资料库,这样可以让他知道,阅读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件有趣的、家庭成员共同完成的事。这样,他对阅读的兴趣自然就提升了。”
2.选好合适的书籍
父亲在引导男孩通过书籍这个窗口认识世界的时候,要选择符合男孩兴趣爱好的图书,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在此过程中,父亲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引起男孩对书本的厌恶。
3.经常买书或借书
父亲要教给男孩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比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最好能参观一下男孩常去的图书馆,替他申请图书证,帮助他适应图书馆。
另外,父亲要教给男孩买书的技能。最好每次买书都带着男孩,商量好买什么书后,把钱交给他,让他自己从售书员手里亲自接过书,完成买书的过程,这样做比父亲从街上带回一本书更能让男孩满足。
4.让男孩学以致用
许多介绍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使用的价值,父亲要鼓励男孩在生活中利用这些知识。比如,有一本《百科全书》,在讲解什么是机器的时候,作者介绍了家里的闹钟、电动剃须刀、自行车等,也介绍了一种令人开心的“傻瓜机器”。这是一种滑稽设计,整个机器运转的目的是为了叫醒一条酣睡的狗。作者在解释了机器的运转过程后,也读者设计一种更为简单的叫醒狗的机器。父亲就可以男孩进行这样的设计或创造,即使是非常不成熟的设计或创造。再如,男孩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父亲就可以让男孩来设计旅行路线。这种知识的利用不仅能增加男孩的阅读兴趣,还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培养他的科学世界观。
引导男孩交友,别给他定下太多框框
父亲与青春期男孩关系紧张的现象,已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心理学、教育学论著明确认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对成人社会的“反抗期”,从而也是“最难教育的时期”。这一年龄段的男孩对父亲的陈旧观念很不满,常常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发生冲突。而许多父亲只重视学习分数,不重视男孩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尤其在交友方面更是层层设卡,严格把关,限制交往范围。
朋友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密不可分的一类人群。因为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友情的可贵之处就是两个人能平等地交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当代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喜欢交朋友。交朋友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是语言交流最多的人。也就是说,交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以满足个体倾诉的需要。现在的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男孩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缺少伙伴,这类孩子很想在同龄孩子中结交和自己意气相投的朋友。
有的父亲干涉男孩交朋友,挑剔男孩的朋友。不是批评男孩的朋友不够活泼、死气沉沉,就是批评男孩的朋友不够大方、不讲卫生;不是觉得男孩的朋友没规矩、不在意细节,就是觉得男孩的朋友学习不好、家境不好;不是认为男孩的朋友不够聪明伶俐、学习不够好,就是认为男孩的朋友举止不够优雅、没有情义等。这会使男孩的精神负担加重,心情处于低谷。
天下父母心,其实人人都能理解,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因此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一切由自己来安排。在男孩结交朋友上,父亲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的朋友是老实、听话、胆小的孩子,和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可以放心一些,不必害怕什么石头砸伤了脑袋之类的事故。要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最好让孩子自己去结交伙伴。那么,父亲应该怎样引导青春期男孩交友呢?
首先,培养、尊重男孩最大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尊重他,包括尊重他的朋友,不能限制男孩的交友自由,不带任何偏见、不设置任何障碍地善待男孩的朋友。
刘军中午回家,打开家门,发现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儿子见爸爸回来了,赶紧站起来,叫了声:“爸,你回来了。”刘军没有应声,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说道:“叔叔,您好。”刘军一声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吓得儿子和两个同学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儿子回到家,没有吃晚饭。尽管刘军和妻子轮番相劝,他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没有笑容,刘军这才后悔不迭。
其次,有的父亲希望男孩交朋友,但决不愿意他交错朋友。除非孩子遇到危险,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分辨哪种友谊要得,哪种友谊不值得。
陶先生的儿子13岁时交了一个朋友,陶先生发现儿子的朋友喜欢和人争辩,生活习惯也不好。这位朋友来家里玩,不经允许就到厨房里拿东西吃。陶先生向儿子提出来,但决不强求儿子停止和这位朋友来往。很快,在接触中,儿子亲身感到这位朋友蛮横、粗俗,不再和他来往了。
第三,不少父亲对青春期男孩交友的指导,往往局限于了解男孩是否受到不良的影响,至于交往内容、交往水平、交往能力以及交往过程中的困惑等,则很少过问。这种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已满足不了青春期男孩渴望与同龄朋友交往及独立性的要求,为此,青春期男孩常常与父亲产生对立情绪并时常发生冲突。所以,父亲要经常和男孩沟通。教育家孙云晓曾提出引导独生子女交友的几个原则,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个原则是让孩子学会发现不同种类的人,尊重多元文化,不排斥人,不打击人,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无论别人的家庭地位如何,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彼此的种族、生活方式有何不同,只要彼此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大家就应该成为好朋友。
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相互学习,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很多孩子都有这个缺陷,就是不大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比方,让男孩说说某个同学的缺点。他们都是话很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说了很多。如果让男孩想想看,那个同学有哪些优点,他们大都会沉默了,“不知道”,“没看见”。这就需要父亲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慢慢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孙云晓指出,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学习。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观察性学习,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我看你是怎么做的,你挨打了,我可要小心了;你烫伤了,我也得注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会使孩子的整体水平都得以提高。
第三个原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尊重别人、善解人意、愿意帮助别人,但不等于要失去自我。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优势,保存自己的处世原则,同伴间求同存异,反而不会被遗忘、被取代,特点不同的人在一起才更有趣味性。
另外,男孩在交朋友的时候,势必会有一些状况发生,比如,孩子在结交朋友时受到了冷淡,遭到嘲笑、排斥,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父亲发现后要尽量开导,并再次帮助孩子跨出结交朋友的步伐。而且经过反复引导后,会增加男孩社交上的才智,这对男孩今后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向你的小男子汉表达爱
含蓄是中国人的特点,父母对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父亲,更是很少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爱是一回事,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又是一回事。大多数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如果父母明白了这一点,不妨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这不失为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美国婚姻家庭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把人们之间传递爱的“语言”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由于个人的性格特质、成长环境、情感缺失都不一样,对这五种语言的需求和理解也不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表达方式。如果表达方与接受方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爱的沟通是流畅的,被爱者的“爱箱”常常能够被来自表达方的爱给填满,否则给予方付出所谓的爱再多,接受方是感觉不到的,他的“爱箱”只能够空空如也。
举个例子,如果男孩在父亲回家的时候,兴冲冲地拿出他的小玩意儿,要父亲跟他一起游戏,或硬拉父亲看他的某项创作,这说明男孩需要的爱的语言很可能是需要父亲花精力陪伴他度过“精心的时刻”。如果父亲一次又一次地以很累很忙为理由拒绝他,也许以后他不会再纠缠父亲。但是,父亲会因此遭到“报复”,他会觉得父亲不爱他,从而疏远父亲。
让青春期男孩感受到、听到、看到、触摸到爱和信任的存在,是培养男孩健康情感的一部分。这对许多中年父母或过于严谨的家庭来说或许是有困难的,但困难并不在于这种爱不存在,也不在于这种爱是无需表达的,仅仅因为习惯而已。
很多男人都觉得向别人表达爱意很容易,唯独对自己家人,爱在心里口难开。他们认为:他是我的亲人,我能不爱他吗?我对他说不说无所谓,反正他心里会知道。殊不知,往往最爱的人最在乎你对他的感觉,孩子更是如此。
爱的表达,不必是随时随地口口声声“儿子,我爱你”,这对父亲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其实,表达对男孩的爱,方式不止一种,也不仅仅是说出来。父亲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式,表达对男孩的爱。
1.了解男孩的“爱语”
如果男孩需要的爱是“肯定的言辞”,父亲就要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赞美。如果父亲不知道这点而不愿意多赞美他,甚至还指责他,那么,即使父亲给他再多的物质享受,带他游遍天涯海角,他也不会感觉到父亲的爱,他也难以得到满足。往长远说,这样的爱的需求,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小时候,父亲越是没有满足男孩爱的需要,男孩这方面的要求就会越强烈。长大后,如果他的妻子能够认识到他的“爱语”,并使用这爱语跟他沟通并表达爱,那么他是幸运的。反之,他的“爱箱”就可能常常空着,他就可能执着地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爱”而造成婚姻不稳固。
2.留出相处时间
哈丽雅特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曾提出过一条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3条规则,其中一条就是留出时间。
父亲即使工作再忙,每天要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青春期男孩一起度过:坐在沙发上和他聊聊学校中的新鲜事;和他一起玩他喜欢的网络游戏;帮助他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他健康的爱好;或与他一起去买一张摇滚唱片。
3.适当地送给男孩“礼物”
很多父亲不想让男孩养成随时讨要礼物的习惯,但时不时地给他一个小惊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他表现不错的时候。不必都是玩具,今天能多踢一会儿球、能多玩一小时的电脑、能晚点睡觉都是“礼物”,哪怕是商场中搞活动送的小玩具,带给男孩,男孩也会高兴的。或者带男孩去超市买东西,让他挑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平时你是限制他喝饮料的,那么此时允许他选上一瓶可乐,他一定会喜出望外。
给男孩的礼物不必是昂贵的,300元的遥控汽车和几块钱一个的扭蛋带来的快乐是相差无几的,关键是礼物的出处是你,而礼物源于“爱”。
4.以男孩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爱
你选择了送礼物的方式表达爱意,但是男孩当下就想你拥抱他,其他什么也不要;你选择了陪男孩玩一个下午,但是男孩当时只想在那儿不受打扰地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你给了男孩许多的夸奖,但是他还想要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对你的夸奖表现得不那么兴奋。所以,当父亲在表达爱意前,要了解男孩是否能接受并认同这种方式。如果男孩没法接受,那就换一种方式,换一种男孩可以接受的方式。或是在不同场合和情况下,运用不同方式,只要你的孩子能感受到并喜欢,那就对了。
林镇说,他喜欢用拥抱的方式来表达爱意,但是有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的儿子不要他抱。可以拍肩膀,可以握手,就是不许拥抱。林镇被遏制了几次之后,只好放弃。他想:也许儿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男子汉”了,不能总是被爸爸拥抱,所以,他将拥抱换成了拍肩膀,并时常附上一句“儿子,你是我的骄傲”。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
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男孩知道。同时,父亲也要教导男孩适时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当父亲和男孩在家养成了对亲人互相道爱意的习惯时,男孩走向社会,对周围的人也会敢于表达自己的友爱、关怀,创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
别按自己的意愿为男孩设计未来
人都有很多梦想,但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梦想却一个个地消失。而孩子的到来,突然给很多父母带来了希望。于是,他们将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帮孩子设计未来: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想让孩子长大成为画家、舞蹈家,让孩子从医、从商、从政等,希望孩子能帮助自己圆梦。
王翰的父亲让王翰长大后接替自己的公司,总是给王翰讲一些经商方面的知识。王翰不愿意从商,他想做个运动员,希望长大后能在体育方面有所发展,像奥运冠军那样为国争光,实现自身的价值。
父亲不同意,他觉得儿子资质一般,做运动员没什么前途,所以表示坚决不赞成王翰的志向,还经常威逼王翰看一些经商的书。王翰很苦恼,为什么自己非要接替父亲的事业呢?他们的理想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中,像王翰爸爸这样为孩子设计好前途的父亲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或者遗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漠视男孩的意愿,不理会男孩的想法,一直逼男孩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根本就不喜欢,他们也会拿出家长的权威,或者以“我还不是为你将来好”为理由给男孩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男孩的天性被抹杀了,肩负起自己年龄所不该肩负的重任,他们不堪重负,家庭也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亲理想。当男孩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很可能会埋怨父亲。
从开始上幼儿园起,余名的耳边就常常响起爸爸“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考上清华”的叮咛。为此,他在父亲为他设计的框架里不断地努力着。
今年,16岁的余名不负父亲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市属重点高中。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余名觉得,自己没有辜负爸爸的苦心,考上了他指定的学校。这个假期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