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战争与和平
5047100000108

第108章 (6)

属于第三派的有在前两派之间采取折中的朝臣们,他们最受皇帝信任。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军人,阿拉克切耶夫便属于这一派。他们所想的、所说的都和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信念却又尽量装出有信念的样子。他们说,打仗,尤其是与波拿巴(他又被称为波拿巴了)这样的天才打仗,无疑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意图和对军事科学精深的研究,在这方面普弗尔是个天才;但同时又不能不承认,理论家们经常是片面的,因此不应该完全相信他们,还要听听反对普弗尔的人们是怎么说的,还要听听那些从事实际工作的、有作战经验的人们怎么说,然后取各家之长。这一派人坚持按普弗尔的计划坚守德里萨营地,改变其它两军的行动方向。尽管采取这样的行动不能达到任何目的,但是这一派的人却觉得这样做要好些。

第四派中最有名的代表便是亲王——皇室的继承人,他忘不了奥斯特利茨的失落。那次他像参加检阅一般顶盔挂甲骑马走在近卫兵的前面,本打算威风凛凛地击溃法国人,却不料到了第一线,在一片混乱中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在发表意见时这一派人的优点是坦诚,不足也是坦诚,他们害怕拿破仑,只看到敌强我弱,而且直言不讳。他们说:“除了痛苦、耻辱和毁灭之外,这一切不会有别的结果!我们放弃了维尔诺,放弃了维捷布斯科,还将放弃德里萨,我们能做的明智之举只有一个,那就是趁我们还未被赶出彼得堡,赶快缔结和约!”

这种观点在军队上层很盛行,既得到了彼得堡的支持,也得到了由于其它国务原因而主张议和的一等文官鲁缅采夫的支持。

第五派是巴克莱·德·托利的拥护者,与其说这些人是在拥护他这个人,还不如说是在拥护军务大臣和总司令。他们说:“不管他这个人怎样(他们总是这样开头),他是一位正直能干的人,没有谁比他更好。就把实权给他吧,因为没有统一领导的战争不可能进展顺利,他定会像在芬兰一样,证明自己的能力566,如果说我们的军队能够保持秩序和实力,退到德里萨而没有遭受什么败绩,这都归攻于巴克莱。如果现在用贝尼格森去换掉巴克莱,那么一切就全完了,因为贝尼格森在一八○七年便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这一派的人如是说。

566巴克莱·德·托利在芬兰并入俄罗斯后任首任总督,支持芬兰实行自治。——译者注

第六派是贝尼格森的追随者,他们说的恰恰相反:说到底还是没人比他更能干,更有经验。转来转去,最后还得找他。这一派的人证明说,我们撤退到德里萨河是最可耻的失败和一连串的失误。“他们犯的错误越多越好:至少大家能更快地明白过来,这样是行不通的。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巴克莱,而是像贝尼格森这样的人,早在一八○七年他便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拿破仑本人都给他以公正的评价。人们很乐意认可让这样的人掌权——这样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贝尼格森。”

第七派是一些将军和侍从武官,在皇帝周围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亚历山大皇帝手下这样的人就更多了。他们对国君忠心耿耿,但他们不把他当作皇帝来崇拜,而是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真诚无私地去崇拜,就像罗斯托夫在一八○五年对他的崇拜一样,他们从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所有美德,而且是人类所有的优秀品质。这些人虽称赞皇帝拒绝指挥军队的谦虚,但是又责怪他过分谦虚,他们只希望自己崇拜的皇帝能够增强自信并坚持要他公开宣布成为军队统帅,组建自己的总司令部,亲自统领军队作战,当然在必要时还应征求经验丰富的理论家和实战家们的意见,只要这样就能极大地鼓舞军队的斗志。

第八派为数众多,就众多的人数来讲他们与其他派别的比例是99∶1,他们既不愿意议和,也不愿意打仗;既不愿意进攻,也不喜欢这些防御营地;即不是在德里萨河,也不是其它什么地方;他们不支持巴克莱、皇帝、普弗尔,也不支持贝尼格森;但他们只想着一件事,而且是最关键的事:为自己捞取最多的好处和快乐。

在皇帝行宫这一池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浑水里,可以捞到其它时候想都想不到的好处。这个人只为保住自己的有利地位,今天同意普弗尔的意见,明天又赞同他的反对者,后天又声称自己对某事没有任何看法,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责任和讨好皇帝。那个人想捞好处,就大声呼喊着皇帝前一天暗示过的事情,以引起皇帝的注意,他们在会上吵吵嚷嚷,大喊大叫,捶着胸脯向持不同意见的人提出决斗,以此表明自己准备为共同的利益而牺牲。还有人索性在歇会时,趁对手不在场,要求对他的尽职尽责一次性发给补贴,因为他知道这时人们无暇拒绝他。有人总是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不经意地出现在皇帝面前。也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参加皇帝的宴会,便拼命去证明某个刚刚发表的见解正确与否,为此还引用一些或多或少算是公正有力的证据。

这一派的人都追逐卢布、勋章和官衔,在这种追逐中他们见风使舵,关心的只是皇帝的好恶,一发现皇帝的风向标偏向某方向,军中这群不劳而食的雄蜂便也朝这个方向吹风,皇帝因此就很难把风向标调向另一方向。在动荡不定的局势、严峻可怕的危险使一切都变得令人不安的情况下,在这场勾心斗角、明哲保身、各种观点和情感剧烈冲突的旋涡中,在这不同种族的人群中,这个只顾个人利益的而且人数最多的第八派给事情添了不少乱子。不管提出什么问题,这群雄蜂就立刻撇下上一个尚未弄清的问题,嗡嗡叫着朝新目标飞来,他们的嗡嗡声遮蔽了真诚的辩论。

安德烈公爵来到军队时,从所有这些派别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第九派,开始提高嗓门说话了。这是一些有智慧、有政治经验的长者,他们善于客观地观察行宫总部里发生的一切。在意见对立的各方中,他们独立地思考着摆脱这种动荡不定、犹豫不决、软弱混乱局面的办法。

这一派人所想所说的是,事情主要在于皇帝和他的宫廷武将们不该待在军队,不该把那种宫廷惯有的模棱两可、相互牵制、摇摆不定的关系带到军队,这于军队是有害的。皇帝应该当他的皇帝,而不是指挥军队;摆脱这种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皇帝带着他的朝臣们离开军队;皇帝待在这里,仅安全保障这一项就把五万部队绑死了;一个最差劲、但能独立自主的总指挥也要比一个最优秀、但因皇帝的亲临而受到牵制的总指挥强。

就在安德烈公爵在德里萨无所事事的时候,这一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国务秘书希什科夫给皇帝写了封信,巴拉舍夫和阿拉克切耶也在这封信上签了名。在信中,希什科夫利用皇帝允许他就整个战事进程发表意见的机会,借口首都的人民需要皇帝去鼓舞斗志,恭请皇帝离开部队。

由皇帝来鼓舞民众的斗志,号召民众奋起保卫祖国——这是对民众最大的鼓舞(何况是皇帝亲临莫斯科),后来这成了俄国获胜的主要原因。这条建议在当初是作为让皇帝离开军队的借口被报呈和采纳的。

在这封信还未被呈送皇帝之前,巴克莱在午餐时转告博尔孔斯基,皇帝要亲自召见安德烈公爵,想向他询问一些土耳其方面的情况,安德烈公爵应在晚上六点钟到贝尼格森的住处。

就在这一天,有一条消息传到了亚历山大的行宫,说拿破仑采取了可能危及俄军的新动作,不过后来证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这天早上,米绍上校在陪同皇帝视察德里萨防御工事时向皇帝证明,由普弗尔建造的这座防御工事一直被认为是能够置拿破仑于死地的战术杰作567,而实际上它却毫无意义,只会毁了俄国军队。

567原文系法文。

安德烈公爵来到了贝尼格森将军的住处,这是一处不大的地主宅院,紧靠河边。贝尼格森和皇帝都不在,不过皇帝的侍从武官车尔尼雪夫接待了博尔孔斯基,并告知他说皇帝和贝尼格森将军以及保鲁奇侯爵今天再次前去视察德里萨防御营地了,大家开始对营地的适用性产生极大的怀疑。

车尔尼雪夫手拿一本法国小说坐在第一个房间的窗户旁。这个房间以前可能是个大厅,里面摆着管风琴,上面堆着一些挂毯,一个角落里支着贝尼格森一个副官的折叠床。这个副官也在,看样子他是被宴会或者工作折腾得筋疲力尽了,正坐在卷起的铺盖上打盹。出大厅有两个门,一个直接通向以前的客厅,另一个右拐通往书房。第一扇门后传来讲德语、偶尔夹杂着法语的声音。在这个从前的客厅里召集的不是军事会议(皇帝喜欢不确定),而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召集了几个他想知道其对目前的困难有何看法的人。这不是军事会议,而似乎是为了给皇帝本人弄清某些问题而挑选了一些人召开的会议。应邀参加这次非正式会议的有:瑞典将军阿姆菲尔德,侍从将军沃尔佐根,被拿破仑称作法国逃亡臣民的温岑格罗德,米绍,托利,根本不是军人的施泰因伯爵,最后还有普弗尔本人。如安德烈公爵听说的那样,他是整个事件的根基568。安德烈公爵趁机好好看了看普弗尔:在他到达后不一会儿普弗尔就到了,并在去客厅时停下来和车尔尼雪夫交谈了片刻。

568原文系法文。

虽然从未见过面,但第一眼看上去,身着俄国将军制服的普弗尔(那制服缝制得很差,穿在他身上很不合身——像是要去参加化妆舞会似的)让安德烈公爵觉得似乎很眼熟。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魏罗特尔、马克、施米德,还有很多安德烈在一八○五年见过的德国将军理论家的影子,不过他比所有这些人都更典型。安德烈公爵还从未见过像他这样集上述那些德国将军理论家们的全部特点于一身的德国将军理论家。

普弗尔个子不高,精瘦,不过骨架却很宽,他身形粗壮,臀部宽大,肩胛突显,满脸皱纹,眼窝深陷,前面鬓角一带的头发显然是用刷子匆忙梳理过,后面的头发则一绺一绺朴实地翘着。他神情不安,没好气地环视着左右走进屋子,好像害怕他所走进的这间大屋里的一切似的。他笨拙地握着佩剑,转向车尔尼雪夫,用德语问他皇帝在哪里。看样子他想尽快穿过这些房间,行过礼问候完之后就马上坐到地图前面做事,他觉得那里才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他对车尔尼雪夫的回话匆匆点着头,当听到皇帝去视察他普弗尔按自己的理论亲自构筑的防御工事时,他讥讽地笑了。同其他自信的德国人一样,他用低沉生硬地语气轻轻嘟囔了一句:“愚蠢……一切都要完蛋了569……”。安德烈公爵没听清楚,刚想走过去,车尔尼雪夫却把他介绍给普弗尔,说安德烈公爵刚从非常顺利地结束了战事的土耳其赶来。普弗尔瞄了他一眼,那一眼与其说是看安德烈公爵,还不如说是看他身后的某个地方,笑着说了一句:“呃,想必那场战争有正确的战术了570。”然后轻蔑地笑了起来,去了那间有人说话的房间。

569原文系德文。

570原文系德文。

看来,本来就随时都可能讽刺发火的普弗尔今天特别激怒,因为他们竟敢不带他就去视察他的营地,对它品头评足。安德烈公爵通过与普弗尔短暂的一面,凭着自己奥斯特利茨战役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个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普弗尔属于那种一成不变、顽固自信到无可救药和宁愿受难的人,只有德国人才常常这样,因为只有德国人才对建立在抽象观念之上的科学——对完美真理的虚假认识如此自信;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论是智慧还是身体,不论是对于男人还是对于女人,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英国人自信的理由是:他是世界上体制最完美的国家的公民,因此作为一名英国人,他永远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知道自己作为英国人所做的一切毫无疑问都是好的;意大利人自信是因为他容易兴奋,很容易便忘了自己,也忘了他人;俄国人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也不想懂,因为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完全弄懂的。德国人的自信是最糟糕、最固执、最可恶的,因为他自以为知道了他自己臆想出来的真理与科学,但这些对于他来说却是绝对的真理。普弗尔显然就是这种人。他有一套科学,就是斜行进理论,这是他从腓特烈大帝的战争史中得来的,在最新的腓特烈大帝战争史中、在最新的军事史中所见到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无稽之谈、野蛮行径、乱七八糟的冲突,作战双方犯了那么多错误,因此这些战争都不能称为战争:它们不符合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一八○六年,普弗尔是耶拿和奥尔施泰特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者之一,不过他认为那次战役的失败丝毫也不能证明自己理论的错误。相反,在他看来对自己理论的背离才是导致失败的唯一原因,于是便用他特有的讥讽口气高兴地说:“我可是说过了,一切就要完蛋了571”。普弗尔属于那种对自己的理论热爱到了忘记了它的目的——实际应用——的理论家;对理论的热爱使他仇视任何实践,也不想了解实践。他甚至对这次失败感到高兴,因为这次失败是由于在实践中偏离了他的理论,而这又恰恰证明了他理论的正确性。

571原文系德文。

他和安德烈公爵及车尔尼雪夫就目前的战事说了几句话,那神态表明他事先就知道一切将会很糟,甚至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后脑勺上那几绺那没梳好的刷子以及在匆忙中理顺的鬓角尤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进了另一个房间,从那里立刻传来了他低沉的唠叨声。

十一

安德列公爵刚目送普弗尔走出房间,贝尼格森伯爵便匆匆走了进来。他朝博尔孔斯基点了点头,边走边给副官作着什么指示,停也没停便进了书房。皇帝随后就到,因此贝尼格森赶在前面,以便能有所准备,好迎接皇帝。车尔尼雪夫和安德烈公爵来到门口台阶。皇帝下了马,一脸倦容。保鲁奇侯爵热切地给皇帝说着什么,皇帝侧首听着,表情很不满意。皇帝移步前行,看来是想结束谈话,可这位激动得面红耳赤的意大利人却忘了礼仪,跟在皇帝身后继续说着:

“关于那个建议构筑德里萨营地的人572……”保鲁奇说道,此时皇帝已经上了台阶,看见安德烈公爵,便注视着这张陌生的面孔。

572原文系法文。

“陛下,关于那个建议在德里萨构筑营地的人,依我看,他只有两个地方可去:疯人院或者绞刑架573。”没等他讲完,也好像是没有听见这个意大利人的话,皇帝认出了博尔孔斯基,亲切地对他说:

573原文系法文。

“很高兴见到你,去他们那里等会儿我。”皇帝进了书房。跟他进去的有彼得·米哈伊洛维奇·沃尔康斯基公爵和施泰因男爵,他们进去后门关上了。有了皇帝的允许,安德烈公爵便和早在土耳其便认识的保鲁奇一起进了要开会的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