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军红光农场(五师九团)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当年一场特殊政治运动中产生的编制。兵团在短时间内收编了湛江与海南农垦的所有农场并按师、团、连的建制改称。跟着,加强******思想学习的宣传敦育,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就成了兵团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69年夏末,兵团五师在四团(西联农场)团部举办了文艺创作学习班,到会的有师辖十四个团,加上那大医院、机械厂共十六个单位,约100多人,(其中70%都是知青)。每单位三名创作员、一名宣传干事,政治处主任带队参加。这次学习班主要学习《广州军区纪念毛主席延安**********精神纪要》,会议由师宣传科关科长主持。那是个才思敏捷、干练的军人,他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样板戏的人物塑造问题,剖析了文艺界存在的阶级斗争新动向。我第一次在那里听到关于舞台英雄人物如何“高、大、全”的表现形式及中心论的创作手段等课题,在当时那个消息封闭、传媒落后的年代,能听到这些,令我震撼、沉思,并产生了一种肩负重任的使命感。
会议开了五天,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共三天;后两天是大会,各单位代表汇报学习心得体会在先,师分管领导总结在后,接着关科长就秋季举办全师文艺汇演的通知事项作了补充发言,我也在大会上读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回来后,我们三人深入连队体验生活,创作了一台小节目。不久,解散了原团土地规划宣传队,成立了第一届团******思想宣传队,分男、女演员班、乐队班共21名队员。团宣传科孟干事是我们的直接领导,老张是队长。我们发了一套没有帽徽领章的正规军装作演出服,配备了和部队演出队一样的草绿色的道具箱,乐器箱,里面摆满了大小锣鼓镲和演出用具,箱子正面都用红漆醒目地喷着“广州军区五师九团******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字样。经过几个月的排练、连队演出、反馈修改后,在耶个金秋,我们带着一台经过团里审查的节目,到临高加来师部参加了全师第一次文艺汇演。
那是一次高水准的文艺盛会,也是一次五师知青文艺骨干增进友谊,相互观摩学习的大聚会。因为上次学习班的相识,许多团创作组的同仁都成了我们熟悉的好朋友,他们都是各团节目创作的中坚分子。
四团有“大力发展橡胶”的题词,和原本场宣雄厚的家底,他们有长号、圆号、小号等管乐,加上整齐的演员班底,师部汇演的开台节目便是他们的歌舞大联唱《光荣树》;其他还有包括一团大李的快板剧;二团陈良玉的独舞和邓卫华的扬琴独奏;三团曾小梅的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四团阿猫的表演唱《养猪姑娘》;六团小莹的《智取威虎山》选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九团小梁、阿妙等的表演唱《十五连好人好事多》;锦源、张键、小汪的朗诵剧《反修树》;阿煊、长奕的快板;十四团梁娥英等的女声表演唱《马金良》……上述节目大都是随后成立的五师宣传队保留节目!汇演后,随着我们团不少原创节目被选中,团宣的六七位优秀的男女演员都被借调到新成立的师部宣传队,他(她)们又开始筹备年底的兵团文艺汇演节目。
团宣暂时解散了,创作组仍然集中写作,几个月后又抽调人马成立了第二届团宣传队。
文艺创作与欣赏需要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存。除了完成上级指定配合形势需要写的一些大题材的节目外,我们团宣主要是写连队的好人好事,并以帮助、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为宗旨,在历次大会战中也起了鼓动士气的作用,且松散的组织形式和长期的基层演出需要,是它可以常年生存的重要原因;师宣只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它完成了调演和向上输送人才的任务后,也就完成使命,人员各回原团。在各师宣基础上成立的兵宣其后就一直高水平地服务于各师、团,直至兵团解散,就改称农垦文工团,几年后取消编制,也解散了。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30多年前活跃在各级宣传队的粤海知青大致相同的经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