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灰学大智慧全集
5044300000008

第8章 厚是困中自保,灰是伺机而动(2)

两者相较,韩信吃的其实是眼前的小亏,而避免了今后的大亏,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做呢。但杨志恰恰相反,终究断送了前程。这也证明,真正的英雄好汉都是善于伪装自己,克敌制胜的。

5.以弱示强,以退为进

学会示弱,这并不能代表你的蠢笨,相反,正是此举让你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厚灰境界。

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因此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成就一番功业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隋朝的隋炀帝十分残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所以导致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但是,唐国公李渊悉心接纳当时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隋炀帝对他颇有猜忌。有一次,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在不高兴之余,多少有点猜疑之心。便向自己的妃子——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求证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于是更加谨慎起来。李渊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李渊在自己的实力弱于隋炀帝的时候,在其面前假意伪装自己,败坏自己的名声,降低自己的威信,都是为了避免成为隋炀帝的靶子。忍了一时之气,便赢得了准备时间,最终异军突起,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无独有偶,明朝的名臣张居正也是低头不低人的聪明人。明穆宗去世后,遗诏由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但冯保篡改了诏书,改成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

当时,朝廷中最有实力的就是丞相高拱和内宫太监冯保,张居正为了避免成为二人较量之中的靶子,总是表现得很低调,从不与之相争,甚至做出依附、谄媚之态,以求麻痹对手,为自己在暗中不动声色地广纳人缘,积蓄力量登上相位做着准备。

内宫太监冯保按顺序本当升为司礼太监,但因高拱推荐了其他人而落选,所以对高拱怀恨在心。冯保为人狡黠奸诈,但张居正依然以低姿态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另一方面,张居正在高拱未当首辅宰相之前,就尽心与他结交,两人互为钦佩,经常称赞对方的才能,等高拱做宰相之后,张居正又紧紧追随他。高拱为人性格直爽而倨傲,很多人因受不了他的役使而离开了,唯独张居正能够卑辞以事,始终没有离开。

高拱为了除掉内宫太监冯保,上书历数其专权的种种弊端,并作了其他准备,满以为可以一下子把冯保驱逐出朝。但张居正为了使二虎相争,暗中把一切准备情况都告诉了冯保,并表示会支持他。

这一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读两宫及皇上诏书。高拱本以为计谋成功,谁知冯保早已向皇太后哭诉并列举了高拱专权的罪状,太后当场拟旨,历数高拱的罪状,解除了他的一切官职。

高拱又惊又怒,悲伤得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连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走。此时的张居正,依然在高拱面前扮演着卑微的“随从”的角色,因为他知道,过早地暴露自己依然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只有长久地保持低姿态才能长久地处于优势之位。

果然,后来神宗亲政,重理高拱旧案,赠他太师头衔,追加文襄名号。张居正借机向朝廷请求恢复他的官职荣誉,神宗对张居正大加赞赏。就这样,张居正在宫内宫外,前朝今朝,都游刃有余,稳稳当当地升官、做官。

低头不低人,在强势面前低一下头,不仅不会让自己矮人一等,还能赢得别人的信赖,降低对手的警觉,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实在是最英明的选择。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该示弱时绝不示强。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著,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没错,大丈夫能屈能伸,低头不低人。这是以退为进的大智慧啊!

6.绵里藏针,变被动为主动

轻易发怒的人,并不能占据主动,相反,失态般的说气话也只会让人蒙羞。所以在与小人较量时,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被他的三言两语就给激怒了,而要绵里藏针,征服对方于无声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地变被动为主动。

飞扬跋扈的拿破仑将军爱发怒是出了名的,而聪明的奥地利使者梅特涅,却巧妙地利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在与拿破仑的对决中,以弱克强,变被动为主动。

在拿破仑侵俄战争失败后,俄、英、普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军,开始了反攻战争。拿破仑虽然仍能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趋势还是每况愈下。而此时,法国的盟国奥地利的态度则变得十分暧昧,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以停止结盟相威胁,向拿破仑提出了种种条件,但拿破仑断然拒绝了这些条件。

一天,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马尔哥利宫会见奥地利使者梅特涅。拿破仑腰悬宝剑,腋下挟着帽子,威仪十足地接见梅特涅。他想借此机会威胁梅特涅,并且探听他最近和俄国沙皇会谈的结果。

问候了弗兰西斯皇帝,又说了几句客套话之后,拿破仑面孔一沉,就单刀直入:“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得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拿破仑越说越火大,“本性难移,经验教训对你们毫无作用。我已经三次让弗兰西斯皇帝重新登上皇位。我答应永远和他和平相处。我娶了他的女儿。当时我对自己说:‘你干的是蠢事。’但到底是干了,现在我后悔了。”

梅特涅看到拿破仑已经因为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愈发冷静,故意刺激拿破仑这头好斗的野牛。他提醒拿破仑说:“和平取决于你,你的势力必须缩小到合理的限度,不然你就要在今后的斗争中垮台。”

拿破仑被彻底激怒了,声称任何同盟都吓不倒他,不管兵力多么强大,他都能战胜。接着,他说他对奥地利的军备有准确的了解,每天都收到这方面的详细情报等等。拿破仑甚至激动地说:“你不懂得一个军人是怎么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太在乎100万人的生命。”说完,他把帽子扔到一边。梅特涅并没有替他捡起来。

在梅特涅这无言的蔑视下,拿破仑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这明显是一种威胁,但是梅特涅无动于衷。

见威吓不成,拿破仑突然献媚地问道:“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你的易怒已经把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一贯以权谋多变著称的统帅拿破仑,竟然在梅特涅的面前因为暴躁、易怒而失去了所有的主动优势,真是不能不让人为梅特涅的巨大胜利而叫好啊!

可见,运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在争取主动权方面是多么有效的。面对对手,只要你能保持心情平静、适当的绵里藏针,然后巧妙的对付他,最后胜利的必将是你。

有一次诗人歌德的作品,被某一位无知的德国批评家进行了尖锐的指责,歌德当然不能示弱,于是也进行了反批评。结果是这位批评家对此耿耿于怀。

一天,歌德在公园里散步。那条小路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恰巧,那位批评家迎面走来。批评家冲歌德嚷道:“我向来没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歌德不慌不忙地让到一旁,笑容可掬地说;“而我恰恰相反。”这个无知的批评家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红着脸急匆匆走了。

无独有偶,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去访问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想污蔑一下海涅。他明知道海涅是犹太人,便这样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塔希提岛吗?”诗人说:“不知道为什么,你说吧。”学者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十分冷静地回答说:“不过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要是我们一起到塔希提岛上去,那时的情形将会怎样呢?”这个学者顿时语塞无言,十分尴尬。

发怒只会使你的主动权在发怒的过程中消耗殆尽,自尊心也会因此严重受挫;而聪明人则懂得绵里藏针,后发制人。所以,无论是企业家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或是政治家那稳重雄健的言论,都离不开绵里藏针的技巧,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落于人后。

7.卧薪尝胆,等待最佳时机

精通厚灰之道者,定当甘于卧薪尝胆,忍人所不能忍,渴望成就一番大事者也大多如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一生难免要面对许多坎坷和不平,处于逆境之时,卧薪尝胆是必要而明智的,这不是懦弱,而是为了等待最佳时机出击,一击命中!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史官,生前没能完成著书立说的愿望,临死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继任史官,替自己完成著书立说的遗愿。父亲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他一刻不忘父亲遗志,于是开始动手编写《史记》。但天有不测风云,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宫刑。

司马迁为了不辜负父亲的遗愿,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他在狱中给好友任安写信,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坚持写作《史记》的原因和完成的决心。

获赦出狱后,司马迁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终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古语说:“知耻而后勇。”能够做到卧薪尝胆,才是真正的勇者无惧。大丈夫宠辱不惊,面对巨大的屈辱,也能做到忍辱负重,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磨炼意志,以忍人所不能忍的坚定信念,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为了保全实力以图反击,勾践决定忍辱负重,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忍一时之苦,图万代霸业。越国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越王穿着草鞋,戴着樵夫才戴的帽子,割草喂马。越后穿着已经都没了边的破衣裳,打水、扫地,清洗马厩。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夫差常派人观察越王夫妇的动静,见他们只是埋头干活,而无一点怨恨之色,终夜亦无叹气之声。因此,夫差以为他们已无思乡之心,渐渐放松警惕。

后来吴王夫差生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日夜服侍,不离左右。一天,勾践又到夫差的病榻前探视,正巧夫差大便,他上前揭开便桶盖子,反复察看,用手取了一块粪便放在嘴里,判断夫差的病情,然后跪下禀告道:“臣懂点医道,恭喜大王,龙体就要康复了!”吴王夫差本来害的不是什么大病,过了几天,果然病好了。吴王很感激勾践对他的一片忠诚,便决定放勾践回国。

勾践结束了在吴国的囚禁屈辱生活,回到自己的祖国。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越后也完全抛弃了安逸的生活,亲自领导着宫女们到山上去采芋,在宫里养蚕,织帛……每天总是早早起来,很晚睡下;属下吃什么食物,勾践也吃什么食物。

越后甚至亲自带领着宫女们日夜不停地织布。织成的葛袍,上面用各色彩线绣着越国的山川、林木、珍禽、异兽……不但颜色鲜明,而且是生动鲜活,被一片连绵不断的蓝色和红色的彩霞衬托着,更显得艳丽夺目……勾践将葛袍连同其他许多奇珍异宝,一起晋献给了吴王。夫差见到越后亲自织的葛袍,非常高兴,愈加相信越国对吴国的忠心,同时将原来占领的二百里越国的领土,归还给了越国。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他国家打仗。他还听信伯嚭:吴国宰辅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