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教子不可忽视的101个误区
5041500000005

第5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4)

孩子有孩子的天真,越是爱玩的孩子越是聪明。家长千万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尝试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2、家长要发展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即使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与家长所期望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是正当的非不良嗜好,家长就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并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优点,激发孩子的潜力,这样不仅可以维持好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3、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同时,需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很多孩子可能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发挥特长,可能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孩子的优点和特长能够正常发挥,也利于健康成长。

009、脱离实际,期望过高

【开门见山】

“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同凡响、有所作为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优秀,这种心情是可以让人理解。但总对孩子期望过高,有可能反而成为孩子前进的阻力。

【引以为戒】

镜头一:有位高校生打来热线电话,他说盘桓在心头久久不去的恶梦是“难忘父亲的鞭子”。那是他刚上学不久,因为成绩位居中游而非父亲所希望的名列前茅,父母便狠狠地揍他。他上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父亲让外婆看着他不准离家一步,电视不准看,他百无聊赖只能看书。当时他恨透了教科书,妈妈虽然疼爱他,但是怯于父亲的粗暴性格只能偷偷掉泪,不敢出面保护他。他则闭紧嘴巴轻易不和父母说话,因为一开口难免有不合父亲心意的地方,父亲会顺手一巴掌。有一回打得他鼻子流出了殷红的血,从此他缄口不言。暑假结束,他走出家门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傻瓜”。

镜头二:1992年11月16日这天,位于中国南部某城市的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个小女孩自杀事件。死者叫芳芳。她的父亲是国家干部,70年代末由学校分到这个小镇工作。与本镇一农村姑娘结婚后,生下一个女儿——芳芳。农民出身的他,深知在这山沟里干农活的艰苦和得到好工作的不易,要跳出“农门”的出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夫妻俩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一对儿女的学习上。芳芳爱学习,接受能力强,在父母的辅导下,还没进校门就已把一年级的课学完。一年级到三年级,成绩在班上稳居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少先队中队委。芳芳成了这个家光宗耀祖、跳出“农门”门槛的唯一希望,也成了父母在人面前炫耀的“金牌”。为了让这块“金牌继续发出光芒,达到父母的目的,父母给她定了严格的“家规”:考试成绩必须每科100分,下午放学4点20分到家。年年还得评上三好学生。达到这个“标准”不容易,哪能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呢?为此挨打也是常有的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悲剧发生了。

【专家点评】

提到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功成名就,那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事业双丰收……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大器。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无限的期望和幻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用语言和行动推着孩子朝既定目标前进。

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以及孩子的心理、生理、智育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个人的努力也表现为有限性,所以家长要承认孩子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不能脱离实际,这对孩子的进步和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假如父母的期望过高,远远超出孩子的智力极限,即使孩子尽了全力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父母总会免不了对孩子责备甚至惩罚,这样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孩子的精神总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终日惶惶不安。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把孩子逼上绝路。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在高标准的驱使下,家长对孩子的好坏要求会严重失衡,家长这样做不仅会给孩子在学习上造成严重的精神和学习负担,还会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在这里要提醒家长的是,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情感、意志等内在因素和家庭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孩子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能让孩子从内心认同父母,在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也不要轻易惩罚孩子。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导致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综上所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家长要引以为戒。对此笔者将给出几点建议。

【教子有方】

1、只要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就要鼓励孩子。

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根据孩子客观实际的要求,只要孩子努力过,在原有的水平上所进步了,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要苛求孩子一定做到完美,做到最好。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想方设法不断地让孩子增强自信心,正确地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培养他成才。

2、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很多家长都犯这样的错误。家长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较出色,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达到这个高标准,根据孩子的客观实际水平提要求。

3、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家长不要用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孩子。要知道成才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010、过早的定向培养

【开门见山】

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家长都在担心孩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孩子心理生理都尚未成熟的阶段,就灌输了一大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过早地进行定向培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让孩子参加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将来成为舞蹈家、歌唱家家、作家、书法家等等。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引以为戒】

镜头一:家住武汉市的王女士为她的儿子感到非常骄傲,孩子刚满周岁王女士就开始指导孩子认字,几个月就陆续认识好几百个字,亲戚朋友都夸王女士的儿子是“小神童”,夸她教子有方,听到别人对自己和儿子的赞赏,王女士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王女士却感觉儿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而且每次教他认字,他不是没精神,就是双手乱动,坐立难安。时间长了,王女士感觉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以为儿子得了什么病,就赶紧带儿子去医院看医生。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说王女士儿子得病的罪魁祸首是因为过早的识字,由于家长教育引导不当,过早让孩子读书认字,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调整,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以后会出现智障儿童。王女士没想到了自己的过早地定向培养孩子,竟然给孩子带来这如此大的影响。

镜头二:北京某著名儿童医院心理科多年临床经验统计表明,一年之中来就诊心理的学龄患童中有70%存在过早的定向培养产生的心理问题,其中多动障碍占25%、注意力障碍占45%,而导致孩子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过早定向教育,换言之是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每位家长都可谓费心费力教育孩子成长,每天忙着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对此,儿童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早期定向培养是不可取的,要注重对孩子自身特长的挖掘。同时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专家点评】

俗话说的好“人生有涯,知识无限”,一个人不可能学完天下所有的知识。定向培养对孩子的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家长们也要适当选择培养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但是,这个定向只有在基础知识上扎扎实实下工夫,才能一步一步迈向成功之门。如果家长过早的把子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抑制孩子的思维发展,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导致孩子向偏科方向发展。即使孩子一时突出,基础却不牢固,注定走不远。而且一旦定向培养未能如愿,基础知识的底子又差,将会毁掉孩子的美好前程。

从上面的案例和医院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过早地定向培养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具体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对孩子过早的定向教育,只会导致将孩子的思维固定下来。那么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也就只有对与错,没有可不可以、行不行。因此过早的定向培养会使孩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其次,家长早期定向培养孩子要以他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人和动物的成长一样,都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孩子从站立、行走、说话需要一个对身边世界认识的过程。家长过早地教会了很多的题目让孩子去做,以孩子有限的记忆力去迎战无限的思维空间的挑战,把思维形式都固定下来。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对与错,没有应该不应该。因而孩子渐渐地失去没看待问题的能力,失去面对挫折的能力,失去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过早的对孩子定向培养是有一定弊端的。人都是不确定性的动物,包括我们的孩子。如果父母过早的为孩子确定发展方向,那么在其它方面发展的机会几乎为零。所谓的天才白痴就是这么产生的。并且还没定性的孩子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因此请家长们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综上所述,家长不要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下面对于此问题笔者将给出几点建议给广大家长做参考。

【教子有方】

1、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家长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年龄虽然小,但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理想。按照孩子的想法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

2、早期教育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必须适度,要以孩子认知能力为基础,不要想能一步登天。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3、了解孩子的天性。

家长要明白孩子还小,兴趣爱好根本固定不下来,可能今天喜欢这个钢琴,明天看见了别人跳舞跳得好,就喜欢上了跳舞。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过早地定向培养,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的思维过早地固定下来。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选择最终自己认为最喜欢的一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