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教子不可忽视的101个误区
5041500000002

第2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1)

——学习教育中常犯的错误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知识水平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生存的压力,迫使每位家长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学习。孩子的重点应当是学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孩子学习,不只是让孩子加班加点、也不是用分数说明一切……

001、考试分数说明一切

【开门见山】

古往今来的所有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许多家长对成才的理解相对片面和狭隘,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贵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引以为戒】

镜头一:《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位不满15周岁的初中女生,期终考试成绩不好,为了逃避爸爸的可怕毒打,离家出走了整整一年。孩子离家出走以后,父母才醒悟,追悔莫及……

镜头二:学校今天将要公布期末考试成绩。

刘洋洋一只脚刚踏进家门,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儿子,怎么样?考了多少分?”洋洋一边脱下鞋,一边说:“妈,还好,就是……”妈妈的脸一下子晴转多云了,转身坐在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不能低于95分,现在马上告诉我结果!”

洋洋立刻显得不安了,躲闪着母亲严厉的目光:“除了英语,每门都考到95分以上了。就是英语题目太难了,我只考了88分……这还是我们班的前十名呢,我们班还有几个人不及格呢……”

母亲火了:“就知道和下面的比,怎么不和比你考得好的学呢?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你们班有没有考到95分以上的?”洋洋点了点头,妈妈更加生气了:“人家能考到,你怎么就不能呢?不都是在一个班级里听课的吗?你说题难,人家做就不难了吗?要我说,就是你自己不努力。我告诉过你多少回了,想考名牌大学,就必须努力学习,知道吗?,每门功课不能低于95分,你给我记住了!”

洋洋小声嘟囔着说:“不是我自己说英语题目难,同学都是这个反映,老师也这么说。谁说我不努力了,老师都夸奖我进步了呢……”

“你还敢狡辩!”妈妈气急了,一个耳光打在了儿子的脸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我只要求你每门成绩都考到95分以上,这个假期哪里都不许去,在家里复习英语。”

镜头三:有一位年仅15岁的女中学生,突然自杀了。此前她是连续三年的三好学生,死前正准备报考重点高中,而导致孩子死亡的竟是83分的试卷!不,确切点儿说是父母的警告:“只要掉下90分,干脆别回来!”90分的魔影像紧箍咒一样,让活泼快乐的小姑娘一下子变得孤僻、抑郁、少言寡语,她只想着念书、考好,用好成绩换取父母的笑脸,可83分的成绩,怎么有脸回去向父母交代呢?孩子的遗书中写道:“女儿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你们不用为我伤心。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再没脸见到你们了……”

【专家点评】

很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重点放在对子女学业成就的过于重视和过高期望上。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即分数成为一些父母评价子女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分数本来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获取反馈信息的一种渠道和手段。而且考试分数的高低不仅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有关,而且还和试题难度、考场心理以及判卷标准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情况下,分数由手段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人所共知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被孩子们改了歌词:“世上只有高分好,得高分的孩子像个宝,爸妈见了高分笑,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高分好,不及格的孩子像根草,爸妈看到不及格,打骂少不了……”为什么他们会改歌词?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改歌词反映出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读完这首改过词的歌,家长们的心灵是否会有所触动呢?

一名中学生说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测,测,测,老师的对策;抄,抄,抄,我们的绝招。为了高分,为了向家长交代,我们已经不择手段。多少同学因为压力而焦虑、烦躁、脆弱,甚至自杀……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不是什么分,分,分!”这简直就像是笼中困兽的绝望呐喊!据调查,孩子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对学习感到焦虑以及厌烦的有12.5%,而到初中二年级时竟达到60.97%。也有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个题目是:“你最想向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是什么?”有的孩子说道:“爸爸,妈妈!请不要一看到我考试的分数不高就骂我、打我。我尽力了还挨打受骂,太委屈了,有时我真想离家出走!”

今天的家长必须明白的一点就是:分数不是判定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唯一标准,分数只是对孩子知识掌握中可以量化方面的一种描述或记录,而对于一些不能量化的方面,如个性特征、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等却无法描述,这些方面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一生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也只能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另外,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也会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以及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孩子会把学习当作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引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结果只能是家长越想望子成材,却越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教子有方】

作为父母,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还要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孩子考砸了,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迎头赶上。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002、成绩越好,素质越全面

【开门见山】

目前,许多家长走入了一个教育的误区,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能力自然就越高,素质也就越全面,成绩与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看书、学习,不断地参加考试,不断地获得高分,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找到好工作,谋得好职位。其实不然,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往往得不偿失。

【引以为戒】

当别的同龄人都已能独立料理生活的时候,小玉还沉浸在妈妈为她梳头叠被、爸爸接送上学的幸福之中。直到有一天与同学吵架,小玉才知道享受这种幸福也需要付出代价。同学讽刺她说:“六年级了还不会梳头,不敢自己回家,上学还要你爸爸接送呢,真不知耻!”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并且一向自负的小玉,哪受过如此刻薄的言辞?但父母长期的溺爱宠惯使她养成了腼腆、懦弱、不善交际和表达的内向性格,在这种情况下竟不知用什么办法来保护自己,只是气得把书包一拿,哭着往家跑,还没到家就在半路上碰上了骑车接她的爸爸。爸爸看见女儿泪水涟涟,慌忙下车心疼地问:“乖乖,谁欺负你了,快告诉爸爸,爸爸去找他。”小玉愤怒地摔开爸爸。

爸爸看着一向温顺听话的女儿今天火气这么大,便停下车子,走到她面前说:“你是爸爸唯一的女儿,你一个人上学回家,爸爸妈妈怎能放心得下,假如你在路上碰上坏人怎么办……”在爸爸的恐吓之下,小玉低着头乖乖地坐上了自行车,继续做起听话的“好孩子”。

就是在如此的家庭庇护下,小玉只知一心一意学习,交际圈子被爸爸控制得很严,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放学按时回家,从不敢在外面逗留;除了成绩好之外,其他能力几乎为零。

就这样,到小玉大学毕业,她来到人才市场谋职。面对那些拿着学士、硕士毕业证书的年轻人,面对那些口若悬河的求职者,面对其他同学的自信和勇敢,言语笨拙、行动呆板的她感到自惭形秽。

小玉壮着胆子到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前应聘时,一位主管先生拿出她的对口专业卷子让她做,在学校里一向成绩很好的小玉做这张本不深奥的试卷当然驾轻就熟,没一刻工夫就做好了。那位主管欣赏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你对这项工作有什么见解?你将如何做这项工作?你的目标是什么?”面对陌生人,面对这些小玉从来不需多考虑的问题,她涨红了脸,也没能答得出所以然来。那位主管看到这种情形,抱歉地对她说:“我不得不承认,你的业务水平很好,但我们单位需要的是业务能力和其他能力兼备的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我们不能录用一个对工作没有主见的年轻人!”这些话像一盆冷水从小玉的头上倒下,使她一直冷到脚底。

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小玉一个人在清冷的大街上,脑海里回旋着应聘的尴尬情形,思索着应聘失败的原因。

爸爸妈妈,既然你们知道人生之路是我自己走出来的,既然你们真的爱女儿,可为什么不早点让我走自己的路呢?这一切仅仅是我的错吗?

【专家点评】

“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早点让我走自己的路”的沉重呼喊,无疑代表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上文中小玉的情况在目前广泛存在,在人才市场随处可见这样的现象:戴着厚厚近视镜的年轻人抱着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学历证明一片茫然,他们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交谈,不知道怎样去展示自己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交际礼仪都一无所知。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他们的教育走进了误区,使他们从小除了看书就是学习,除了考试就是分数,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有些为人父母者错误地以为“一好百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会相应提高,因此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包揽一切,使孩子失去自主自理、自护自强的能力,结果,孩子成为只会背书考试的“机器”,除了成绩好以外,其他能力几乎为零,不仅泯灭了孩子的创造精神,还扼杀了孩子的实践才能,养成了孩子懦弱、自卑的性格,不自觉地毁灭了孩子的美好前程,使众多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成为“问题孩子”。这种偏执和极端的教育方式,难道不应该尽早地加以摒弃吗?

【教子有方】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无一不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他们辉煌的人生经历一再向我们证明: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所在。正缘于此,家长应当知道,成绩好、分数高未必能造就出优秀的孩子。下面对于此问题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1、培养孩子的艺术天分。

就长远来看,具有独立性格、幽默特质、艺术修养或其他特异天分的孩子,往往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功。

2、加强体育锻炼。

对于家长来说,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身体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也要在培养孩子身体素质这方面给予重视。

003、读杂书就是不务正业

【开门见山】

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好就是吃透课本知识,孩子看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就是不务正业,不求上进。所以,他们只许孩子啃课本,课外读物一律不允许孩子接触。殊不知,单调的死啃课本必然使孩子觉得枯燥无味,使孩子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胡同中。

【引以为戒】

镜头一:在某高中,有一位学生王伟,进校时成绩优异。但他本人特别在乎课本里的东西,其他的生活方面知识一概不去过问,杂书更是从不沾染,因此他的知识体系单一,导致其学习成绩渐渐下降。虽然学习刻苦努力,但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

镜头二: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水浒传》中人物的题目。而在这个班中,能做出答案的只有区区两名同学,剩下的四十多名同学中有一半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本名著,更不用说阅读了,而这两名知道答案的同学正是平时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的同学。

镜头三:新雅在为儿子整理床铺时,从枕头底下找出一本书。拿起来一看,又是一本希腊故事小说!

最近这些日子,她发现儿子常拿着这样的书看得津津有味,连最喜欢看的动画片都放弃了。有几次甚至把这样的书藏在作业本下面,假装做作业,其实是在看闲书。新雅说他,儿子振振有词地说:“你知道什么呀,这是现在最流行、最畅销的科幻小说系列,特有意思、特刺激,我们同学都看。我们大家各自买几本,然后换着看,要是不抓紧时间看,就又给别人拿走了,就看不上了。”

新雅趁儿子睡着时把书偷拿来翻了翻,发现内容荒诞、怪异,有些简直就看不明白,她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吸引孩子们。而且,孩子们买的明显是盗版书,错字、别字、病句、语句不通的问题比比皆是。第二天新雅明确地告诉儿子,以后再也不许看、更不许买这样的书了,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有时间多做些习题、多看对学习有用的书。儿子迟疑一下,也讪讪地答应了。现在看来,他只是嘴上答应了,却还是在暗地里偷偷地看。

晚上新雅把这事告诉了老公,老公一听就急了,下令对儿子采取以下措施:搜查房间,没收全部闲书;减少每周发放的零用钱,削减其经济力量;给儿子买来一摞课外习题,用家庭作业占据他的课余时间。

【专家点评】

在孩子的耳边常常会有这样的话:“一天就知道不务正业,学点有用的”、“别抱着那些不三不四的书不放,看这些书有什么用?”、“老是看闲书,考试就能考好了?”……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该不该读杂书?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坚决不允许孩子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防止他们不务正业。其实,孩子在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健康的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历史性的,符合他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课外书,不仅不会妨碍对正课的学习,而且对正课学习大有帮助。最直观地说,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可以巩固学到的字、词,还能够学到大量的生字、生词,并运用这些字词来扩展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是应该有很大收获的。

据2006年全国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学生中能坚持读杂书的同学只有8.32%,当然整天沉沦在武侠、凶杀、艳情、暴力的除外。这仅有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平时成绩都很不错。由此看出,读杂书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以使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让同学在日常学习中受益。

其实,一个人并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更不苛求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知。但是,只要他能有意识地去读杂书,就说明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这也是要求上进的体现。在对自己知识储备不满足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书籍,培养良好的读杂书习惯。一个人书读得越多,他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教子有方】